听郑敏问起原主的父亲,李修文思索片刻后回她道:
“我记得我之前接受别人采访时好像说过我父亲。
可能你没看到,那我这次就再给你讲一次吧。”
“嗯,庄老师您请说。”
“据我了解,我父亲离婚后没多久便外出打工去了。
后面就再没回来,也和家里彻底的断了联系。
我爷爷为此也报了警,可并没有发现他的踪迹。
他就像人间蒸发一样,连身份证他后面都没再用过。
我猜,他可能是出什么意外去世了吧……”李修文低沉的说。
这不是他的想法,而是原主残留在他脑子里的看法。
小时候,村里的同龄人总说他是爸妈都不要的孩子。
母亲已经不要他了,他不能再接受父亲也不要他。
为了安慰自己,眼看着父亲一年又一年没有音信。
渐渐的他就在心里认定父亲是在外面意外去世了。
不然。
父亲又怎么可能从此就再也不再往家里打个电话呢?
对原主对这个想法,李修文心里基本上也是认同的。
毕竟原主父亲再怎么不靠谱也不可能杳无音信啊?
就算真不靠谱,打个电话什么的又不影响什么。
也因此,李修文觉得原主父亲很大可能就是去世了。
或者是像他之前看的那些被黑砖厂囚禁的工人一样。
说不定被囚禁在某个类似的地方得不到人身自由。
而这也是有可能的。
之前他曾在评论区里看到有人说自己十多年前被骗去黑砖厂。
后面他自己又想办法逃了出来。
而十多年前。
正是原主父亲外出打工然后从此杳无音讯的时候。
那时候,那样的黑砖厂的比现在肯定要猖獗多了。
说不定原主父亲还真有可能被囚禁在某座黑砖厂呢?
当然。
这也只是李修文对原主父亲的一个大胆的猜测而已。
也因此,他也并没有将自己的这个猜测给说出来。
“不好意思,勾起了您的伤心事。”郑敏有些歉意的说。
这会儿,她心里头觉得庄生小的时候是真可怜。
从小没有爸妈的关爱,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
她想,怪不得庄生能写出那些如此深刻的作品。
苦难是文学的温床。
正是因为他幼时过得那么苦才能写出那些优秀作品吧?
当然。
她也知道,并不是每个人吃苦都能写出优秀作品。
这世上,从不缺没有爸妈管教,吃了很多苦的小孩。
可有的人不是年纪轻轻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吗?
像庄生这样,恐怕更多的还和他本身的文学天赋有关。
这让她同情的同时也更加钦佩起了这个年轻作家。
“没事,你继续吧。”李修文笑着说。
想着刚才从庄生幼时经历中联想到的那些念头。
郑敏并未扭捏,思索片刻,便开口向他发问道:
“文学创作上有句话说的好,苦难是文学的温床。
我感觉庄老师您的创作经历就印证了这一观点。
您从小缺失父母之爱,没有享受到完整的家庭温暖。
我觉得,您成长中肯定吃了不少常人没吃过的苦头。
也因此,对于苦难是文学的温床这句话必然有深刻的理解。
您能给我讲讲您对这个观点的看法吗?”
“我这种经历,吃些苦是难免的,不过这算不了什么。
有父母之爱,无父母之爱,也都是一种生活经历罢了。
我并不觉得我这种经历配的上“苦难”这两个沉重的字。
因此,倒也谈不上对这个问题有多么深刻的理解。
不过既然你问了,那我就简单说说我的理解吧……”
“我也很认同你说的苦难是文学的温床这个观点。
拿我们古代的诗人来说。
不知有多少优秀的诗人的人生经历符合这句话。
比如苏轼。
被朝廷贬这么多次,对他的诗词创作必然有所影响。
没有这些经历。
他恐怕难以写出那些豪迈豁达的传世经典诗词。
不过我觉得苦难之所以会成为文学这东西的温床。
并不仅仅是因为苦难。
而是因为人的的所思所感更容易被苦难的经历给激发。
重要的还是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有同样经历的人有那么多。
但能够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却仅仅只是一小部分。”
听罢,郑敏感觉受益良多。
原本,她只是懵懵懂懂的相信那句有关文学的话。
就像古人所说的,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可现在。
庄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感受才是其中的关键。
让她霎那间对那句话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她不由点头,心里更加佩服这个比自己小不少的作家。
这之后,她紧接着又采访了庄生七八个问题。
有关写作方式、文学观点、创作偏好、未来创作方向等。
对于每一个问题,庄生的回答,都透彻而深刻。
对于她的问题,从不逃避,颇有那种名家的风范。
采访完,郑敏只觉得自己因这次访谈而受益匪浅。
脑子里关于文学创作的认识都仿佛跃升了一个层级。
她甚至感觉自己如今都能去进行文学创作了。
当然。
她也知道这只是自己听多了深刻的创作观点内心膨胀了。
要真写,也只是眼高手低,肯定也写不出什么定西。
但这也让她由衷的更加钦佩庄生这个年轻作家。
她心想。
怪不得庄生能短时间内写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
有这认识,他无论写什么内容都有深厚的思想基础。
写这么快又算什么呢?
结束采访后,郑敏对自己这初次的访谈成果很满意。
当然,她也知道这归功于庄生对自己的问题从不逃避。
要是采访其他人的话。
依自己这水准,自己可能真挖掘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这让她心里在感激庄生这个年轻作家的同时。
也不由得期待起了这次访谈会受到什么样的评价……
结束采访后,李修文看了下手机上显示的时间。
发现已经是四点多了。
比之前预想的访谈时间直接超出了半个多小时。
当然。
李修文知道访谈这么长时间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
先前回答那些问题时自己每次都貌似讲的有点多。
非要把对方问的问题给明白而透彻的回答出来。
这不由得就让这次访谈所花费的时间多了许多。
这怪不得对方。
只能怪自己很少和别人交流相关的理论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