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评。
李修文对《小王子》带来的这种反响很是高兴。
他觉得有这么多人写长评分析赞美这部小说。
也体现了这部小说在这个世界的受欢迎程度之高。
这基本上符合他对《小王子》这部小说的期望。
接着,李修文又浏览起了读者发的那些短评来:
“是你浪费在我身上的时间,使我变得如此珍贵。”
“这本书在教我不要变成势利、虚伪、无聊的大人。”
“以小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想象成年人的世界。
用小孩子的口吻来控诉这个虚伪世界的光怪陆离。”
“什么样的语言都表达不出这本小说带给我的幸福和孤独。”
……
看完短评,李修文对这本书引起的反响更加高兴。
特别是那句。
说什么语言都表达不出这本书给他带来的幸福和孤独的评论。
读完这句话的时候,李修文内心被这句话给触动了。
他想,也许这就是一部好书带给我们读者的价值吧。
现实里,我们的生活可能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一样。
不是在痛苦就是在空虚这两者之间两极摇摆。
要么痛苦,要么空虚,快乐和幸福总是极其短暂的。
而好的小说却能带给我们空虚的生活中带来独特的感动。
让我们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所匮乏的感情洪流。
让我们乏味的生活有那么一刻因此而变得“伟大”起来。
除了这些评论。
不少网友还在下面表达了自己想要购买这本书的想法。
很显然他们都是之前没能买到首印的十万册的网友。
这也显示出了这本书所具备的广阔的市场潜力。
李修文想,这本书说不能真让自己能做到余华那样——
靠着《活着》而活着。
仅凭一本书让自己今后的生活再无后顾之忧……
毕竟它是前世在全世界销售量排名第二的书籍。
虽说这个排名在现实中有可能显得不那么准确。
可在这个世界上让自己靠着它活着应该不会太困难。
当然。
就算不能,今后不是还是可以写《活着》嘛……
想罢。
收回思绪,李修文搜索起了上次出版的另一本书。
看了下,那本书的评分也达到了9.6的超高评分。
这自然也让他非常满意。
接着。
他又看了下《界河与虚影》这本书的评论区。
他发现这本书的评论虽然和小王子的差了一个量级。
(小王子将近千条,这本书的评论还不到三百条。)
可评论里的读者也尽皆给这本书以极其之高的评价:
“这是一部通篇都是可以成为经典的短篇小说集!”
“短篇小说指南,想学习短篇小说就读这本书!”
“风格各异,却篇篇都是顶尖,实在令人惊叹!”
……
另外。
评论区里的摘抄,也可以看出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
“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能成为您的敌人。 ”
“他认为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
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
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 ”
“车前的天线上,红十字旗帜还在猎猎飘扬,
车已经跑到了每小时八十公里,前方的灯火越来越明亮,
只有一件事他不明白,
为什么要这么匆忙,为什么深更半夜在一群陌生的汽车中,
在谁都不了解谁的人群中,
在这样一个个人目视前方、也只知道目视前方的世界里,要这样向前飞驰。 ”
……
李修文知道,这本书的评论之所以比《小王子》少很多。
主要还是因为这本书是属于严肃文学的范畴。
并且书里的大部分小说还都是晦涩的现代主义小说。
并不如《小王子》这样老少咸宜的童话受众广。
喜欢它的更多的还是这个世界占少数的文学爱好者。
因此,它的评论数才会差《小王子》这本书那么多。
看完这两本刚出版的书籍的荳瓣评分和网友点评后。
李修文对这两本书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的满意。
这基本达到了他当初对这两本书出版抱有的期望。
他想。
经典文学作品果然在哪里都不会丧失它的价值。
过后。
李修文收回自己的思绪,看了下现在的时间。
发现如今才十点多。
他本想着现在就开始写《局外人》这部小说的。
可突然间又想到元旦后买火车票可能很紧张。
便提前用手机预订了下个月四号回家的火车票。
下个月四号是他们学校举办期末考试的时间。
考完期末考试,他们大一的第一学期就结束了。
他又不用参加考试,提前离开坐火车回家就行。
之所以买火车票。
主要是因他想更多的接触这个世界的普通人。
体验和观察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写小说做准备。
高铁或者飞机这两种交通手段尽管也有普通人。
但相对来说,坐它们的都是一些相对富裕的人群。
多数普通人,特别是像他一样在农村生活的普通人。
那些特别富裕的除外。
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是不舍得花更贵的票价去坐高铁的。
当然,这里指的是长途的情况,距离过短的不算。
长途。
有的路线高铁的票价可能是火车票的三倍以上。
为了省钱,许多外出打工者就更愿意买火车票。
毕竟,大多数外出奔波打工的一天工资才多少钱?
而高铁票可能至少顶他们上班几天的工资了。
高铁节省的那些时间也并不足让他们挣到那些钱。
正因如此。
坐火车在他看来更能接触到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
前世,李修文还听人说他从不坐火车这种交通工具。
说觉得火车太脏之类的话。
这当时让李修文的心里感到特别的五味杂陈。
心想这两种人具体生活状况的隔绝如此之醒目嘛?
一类人的喜怒哀乐貌似完全不为另一类人所知晓。
李修文想。
先不说自己坐火车能不能激发出新的小说记忆。
就是从中了解到生活中普通人的那些喜怒哀乐。
也对于自己今后世界文豪的目标有着重要帮助。
毕竟,无论如何,了解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状况。
不仅给自己今后拿出那些经典名著立下坚实基础。
更让自己今后不至于说出“何不食肉糜”之类离谱的话。
买完票。
没再耽搁,李修文在电脑上创建了个新文档。
然后便开始了《局外人》这部荒诞主义代表作的写作: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