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5章 舆论反转

作者:张不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而李修文,面对这个问题,此刻脸上却看不到丝毫慌乱。


    他心里也是如此,平静的简直像是一潭湖水一样。


    之所以这样,只因他对这个问题早就已经胸有成竹。


    装作微微思考的样子,接着他便声音很平稳的开口道:


    “秘诀谈不上,我觉得大家之所以会这样认为


    更多的是一种有关文学创作上‘方法论’的不同。”


    ……


    “很多人认为。


    书写一个陌生的文化,必须精通其语言,沉浸其生活。


    这当然是一种路径,但我觉得并非是唯一路径。”


    李修文顿了顿,他想起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他感觉这个名词可以拿来应对赵寻提出的问题。


    便说:


    “我写作那些小说的方式,比较接近于‘文化考古’。”


    听到这话,不光是直播间里的观众露出疑惑的表情。


    就是此刻采访他的赵寻也不由得露出了诧异的表情。


    文化考古?这说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李修文并未卖关子,紧接着就进一步解释说:


    “比如《南方高速》。我确实没在巴黎高速上开过车。


    但我观看了大量关于巴黎高速公路的纪录片——


    当然,都是是中文配音或字幕的,法语和英语我都不懂。


    我还关注了很多旅行博主、汽车爱好者的博客。


    为了让小说在所有细节上逼近于完美的真实。


    我会反复观看高速路上路牌和各种标志的放大图片,


    看太阳光在不同车型的漆面上反射的那些差异。


    另外,为了让小说里的法国这个背景足够严谨。


    我会看看各种各种有关法国的视频和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


    我正是通过这些,间接的体会到了法国文化的精髓。


    这才能对巴黎高速公路上的人心世态描绘那么清楚。


    我把我这种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称之为“文化考古”。”


    说罢。


    为了避免《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再被质疑。


    于是李修文就又拿这部小说举例子继续说道:


    “再比如我最近刚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为了还原小说里那个时代的‘物质细节’和‘精神氛围’。


    我会去查资料库里有关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照片。


    看那个年代的家具设计、服装纹理、酒杯形状。


    尽管我不是那个时代甚至也不是那个国家的国民。


    可我通过这些细节,还是能够对于那个时代有丰富的了解。


    再加上写的时候,我会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能力。


    问自己,如果我是在美国那时代的生活的人。


    我会在这个时代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李修文也并没有瞎编。


    他觉得根据自己说的照着去做也是有可能写出类似的小说。


    只不过由于思想的差异,没那么容易写出经典罢了。


    而听他说完这些。


    直播间有不少观众的态度都发生了些细微的改变。


    这也可以从直播间里的弹幕上可以看出来些端倪。


    比如:


    “是啊,考十五分也不一定写不出了解异国文化的作品。


    视频、电影、书籍等,都是我们了解另一个文化的渠道。”


    “这样也不是不可以,莫非是我听信谣言误会了庄生?”


    “还怪有道理的,不过还没彻底说服我,再看看吧。”


    ……


    而赵寻听完。


    却是对李修文能写出那些异国小说更加理解了。


    他觉得,哪怕其它任何一个对外语一窍不通的作家。


    通过庄生这种方式。


    也一样能写出细节完全贴合那些异国文化的作品。


    所不同的,就是没法像庄生的小说那样优秀罢了。


    这也让他对庄生的文学天赋之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而与此同时。


    李修文并没有停下自己关于那个问题的回答。


    他觉得,要想让网上关于自己舆论的彻底消弭。


    那自己就要说出相关的有足够说服力的创作理念。


    他顿了顿,继续道:


    “我认为,一个文化的核心并不是语言符号能代表的。


    反而符号背后的人的情感与生存状态才是文化的核心。”


    他这样说。


    其实就是回应网上关于他英语考十五分的质疑。


    既然文化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语言所能代表的。


    那不会英语,又怎么深入不了一个文化的核心呢?


    这也是事实,语言脱离了背后的情感和人的生存状态。


    那它也只能成为一种空洞洞的没有意义的符号。


    说完,李修文没有停留,继续道,


    “语言是重要的桥梁,但绝非深入一门文化唯一的道路。


    通过影像、翻译文本、音乐、美术作品等渠道。


    同样可以对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文化深入了解。


    当然。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共情力和想象力。


    这样的话。


    能够通过这些渠道,通过我上面说的知识考古的方式。


    我觉得就能对于一个异国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说完,李修文眼神坦然的看向镜头,给自己的答案做了总结:


    “我的英语成绩确实不好,这是一个事实。


    但这并不妨碍我通过其他方式,去理解并尝试书写人类共通的喜悦与悲哀,


    无论它发生在法国巴黎还是中国南方的小城。”


    听完这话,赵寻对庄生的才华深深感到叹服!


    在他看来。


    这番言论,无异于一种创作理论上的精准反击!


    没有去自证“没有抄袭”。


    而是直接抛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创作方法论。


    从根本上解释了“一个英语不好的人为何能写好外国故事”!


    这般认识。


    简直通透的的不像是十八岁的年轻人能说出来的!


    而这,也让也让直播间里的舆论得到了一些反转:


    “卧槽……我好像听懂了!说的好有道理啊!”


    “我觉得这好像是一种更高级的创作方式,需要超强的共情和想象力!”


    “翻译作品和影像资料本来就是了解世界的窗口。


    英语考十五分又为什么不能写出那些优秀作品呢?”


    “黑子们只知道揪着英语分数,人家在大气层!”


    “这格局打开了!文学创作的本质是人性,不是语言!”


    ……


    当然。


    质疑的声音仍然存在,不过却一下子少了许多。


    而另一边,听了他这番深刻而独特的创作言论。


    被其说服,确信他不是一个可耻的抄袭者后。


    一些知名作家和翻译也开始发声支持起了他……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