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3章 写完《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张不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这可从法国网上文学爱好者关于它的小说的讨论上看出端倪。


    比如法国某严肃文学论坛上的网友关于南方高速这篇小说的讨论:


    “有人读了这期《法兰西评论》上的那篇华国小说吗?”


    “刚读完,后背发冷!太强了!”


    “难以置信的叙事控制力,像看一部绝望的公路电影。”


    “求问哪里能找到这位叫庄生作者的其他作品?”


    “同求!据说他在华国刚拿了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奖。”


    “我也听说了,貌似有七篇短篇小说在同一届获奖。”


    “七篇?我的天!太夸张了吧。”


    “这期杂志上不是还有他的另外两篇短篇小说嘛?”


    “看了,不够看啊,每篇都写的有那种经典的感觉!”


    “是啊,那篇《小径分叉的花园》也写的非常好!”


    “这几篇小说,完全颠覆了我对华国文学的刻板印象。”


    ……


    就像哲学上所说。


    世界上的各事各物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法国文学界的这种热议很快就触动了出版界敏锐的神经。


    法国好几家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


    从这种热议中看出庄生的小说有非常之大销售潜力。


    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小说作者庄生的详细信息……


    与此同时。


    这股来自法国的风,也悄无声息地吹回了华国国内。


    这可从一些关注国际文学动态的读者群中的讨论看出:


    “太强了,庄生的三篇小说在法国顶尖文学杂志发表了!”


    “看到翻译过来的书评了!法国佬好像被震得不轻啊!”


    “哈哈哈,也让他们见识见识来自华国文学的降维打击!”


    “《南方高速》这篇小说我看的时候就惊为天人。


    没想到翻译到法国,也直接把法国文坛震得不轻!”


    “国际声誉+1!坐等天才作家庄生征服世界文坛!”


    “我听说有好几家法国大出版社在抢它的出版权呢!”


    “我就说嘛。


    庄生写的就是经典,不然法国佬怎么会喜欢呢?”


    ……


    这些有关庄生的小说在法国文坛造成影响的消息。


    以小道消息的方式在国内不少网上的文学圈里流传。


    尽管不能确定。


    却也让李修文被国内不少文学爱好者更加推崇。


    而这些反响。


    自然是投入到写小说中的李修文暂且无从知晓的。


    ……


    “于是,我们奋力搏击,好比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水浪冲退,回到了过去。”


    这天傍晚,写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一段话。


    李修文转头,看了眼窗外被夕阳染红的天空。


    活动了下手腕,紧接着,不由得长松了一口气。


    花了两个多星期时间。


    他终于将菲茨杰拉德这部将近十万字的小说给写了!


    这些天,除了偶尔写累了,去上课调剂调剂之外。


    李修文几乎把时间都用在了写这篇小说上面。


    就像是完成了一项十万米的超级马拉松长跑。


    费尽艰辛,终于到达终点,任谁都难免不感到轻松。


    同时,写完之后,李修文心里还有一种不舍之感。


    就好似是陪了自己很久的好朋友要离开的那种感觉。


    李修文知道,这是写作者在写完小说时的正常感觉。


    前世。


    他就曾在不少作家的访谈里听他谈起过这种感觉。


    过去,他总以为这是那些作家的夸张和渲染之言。


    可现在他才知道那种不舍之感受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这也让他从中理解了那些作家为何会产生这种感觉。


    他猜测。


    是作家写作的时候把多数时间投入到了关注虚构人物中。


    现实相比于小说世界就会在某些时刻变得荒诞起来。


    小说里的人物反而更像是真实般的存在于作家身旁。


    作家自然就很容易和朝夕相处的这种虚构人物形成某种关系。


    不说朋友吧,至少也是一种很熟悉的那种亲密关系


    而等小说写完,也就意味着作家要从这种关系之中抽出。


    此后作家脑海里的那个人物就变成了小说中死板的人物。


    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它们作家脑海里死去。


    因此。


    写完一部小说的时候,作家难免会感到某些不舍。


    写完之后。


    李修文对菲茨杰拉德的这篇小说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突然觉得。


    这篇小说在某些方面甚至预示了美国后来的经济危机。


    小说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


    而三十年代就由美国开始爆发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


    小说里。


    钱财几乎成了衡量和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追求个人财富、享受物质财富的享乐主义大行其道。


    人的爱情也成了似乎可以用金钱交换的东西。


    读完。


    让李修文不由得就沉思这样的社会真的能够持久吗?


    这也让他由此联想到了后来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


    他觉得。


    小说对这种腐化、冷酷、空虚社会的细心描绘。


    就像是对一个走入末路的社会所作的最后挽歌一样。


    从中显露的颓势。


    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就预示着后来经济危机的出现。


    当然。


    这也可能仅仅是他以全知视角所作的无端联想。


    不过。


    小说中显露的那种整个社会的颓势却是实打实的。


    当时,整个美国社会笼罩着一片繁荣的氛围。


    任谁也想不到要不了几年就会进入到经济大衰退。


    可这篇小说显露的当时社会的某种颓势却是可见端倪。


    由此也是可见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对当时社会意识的超越。


    这也印证了他之前那种有关文学是多向度存在的观点——


    好的文学,就是超越当时单向度社会的多向度存在。


    想罢。


    李修文看着窗外的天色这会已经差不多彻底黑透。


    感觉肚子有些饿,他就收回思绪,用手机点了份外卖。


    点完外卖,李修文思索起了这部小说该投给谁。


    他想。


    之前都是短篇小说,而这次写的虽是中篇小说。


    但那是因为这篇小说英文版只有四万多个单词的缘故。


    可这篇小说翻译成中文之后,差不多将近十万字。


    按照常见到那种八万字以上是长篇小说的分类。


    这个篇幅,直接就可以把它可以看成是长篇小说。


    因此,李修文打算投的时候,就把它当做长篇小说。


    而这让他有些犹豫是该投给杂志还是该投给出版社。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