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文觉得。
他之所以激起契诃夫《套中人》这篇讽刺小说。
关键就在于他阅读这篇小说时在对主角的同情下。
从同情主角的角度,曾对这篇小说进行了另一种理解。
从讽刺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个可笑至极的人物。
可从同情的角度看。
身处枷锁中的别里科夫背后所代表的含义更广泛了些。
从中可以引申到那些被规则和自我所束缚的人上面。
别里科夫,被物理和精神上的绳索给牢牢套住。
这一方面,可以看作社会枷锁对一个人的影响。
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作个人被自我偏见、认知和情感给束缚。
或许,契诃夫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引申到这个含义。
可一部小说,诞生以后,他就脱离了原作者的掌控。
变成了一个可以供人在其基础上任意理解的文本。
只要符合文本,对该文本的任何理解都是合理的。
至于作者的想法,则完全和这个文本再没有一点关系。
当然,也许作者在该文本里表达了某种他想要表达的内容。
但这,也仅仅限于小说文本之中。
并且作者表达的,也不过是小说中一个可解读的维度而已。
而正是从同情的角度对小说作的这一引申出发。
这个在路口疏导交通的老人和小说的主角有了相似之处。
本质上,他们都是困在自我这个圈套之中的可怜人。
而刚才,正是产生了作为这一理解基础的同情之心。
他这才能激起契科夫的《套中人》这篇小说。
想罢,李修文对于脑海里记起的这篇小说非常满意。
且不说小说塑造的这个典型形象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就是从同情的角度对这篇小说所作的引申上来看。
这篇小说也足以称之为经典!
如今,随着物质富足,人们的精神问题则是更频发起来。
这个世界,不知有多少人溺于自我的圈套中走不出来。
而这篇小说,或许能让他们从他者的角度反观自身。
从而,有助于让他们从自我我圈套中挣扎开来。
虽说激起了小说,可李修文暂时也没有离开的打算。
这个善良的老人的经历让他产生了同情之心。
他打算等老人下班后,力所能及的帮助老人一些。
想罢,他到刚才的便利店换了两千元的现金。
然后,一直坐在路旁,等待着老人六点下班。
如今已是秋末,天气已经有些冷,不过还算比较舒服。
稍微加件衣服,穿上外套,就感觉外面温度更合适。
不像夏天,出去一会儿就流汗,身上粘粘的很难受。
也因此。
坐在路边,吹着秋风,李修文感觉颇为惬意。
前世。
年轻时,他就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听风声和雨声。
那种声音,总让他感觉内心平静,有种安稳的舒适。
后来,长的更大了,想着挣钱,内心就变得浮躁、功利起来。
对这种大自然带来的宁静自然而然就忽略起来。
如今重活一世,不再像之前那样为金钱而劳苦奔波。
他倒是又重新能体会到这种大自然声音的可贵来。
在这种体会下,时间过得很快,没多久便到六点。
李修文抬眼望去,发现路口的老人果然准时下班。
这会儿,天色已经暗淡,要不多久天恐怕就要黑透。
暮色中,那老人正往李修文这个方向的人行道走来。
见状,李修文起身,向着老人走的方向迎了过去。
“有事吗?”见他过来,像是要找自己,老人皱眉问。
“没啥事,就是想认识一下你。”李修文微笑着说。
“我有啥认识的?就一个老头而已,你认识我干啥?”
“我是写小说的,对你的经历很感兴趣,想了解下。”李修文说。
他说的这也并不算假话,他确实对老人的经历很感兴趣。
尽管激起了小说。
可有机会的话,他也有可能以老人为素材创作新的小说。
因此,他倒也想仔细了解下老人的这些经历。
“这样啊,那可以。”老人瞅了他一眼,倒是有些兴奋。
他大概是以为自己有可能被别人写进小说里面吧。
“走,咱们去吃个饭,边吃边说。”李修文提议说。
“行。”
见他答应,李修文就领着他到了附近的一个饭店。
点了几个菜,等老人吃的差不多了,李修文才开始问。
从吃相上来看,老人应该是很久没有吃这么好的饭菜了。
不然,不至于吃个饭,像是怕别人跟他抢似的。
不过,李修文也明白,老人的钱估计都花在赞助学生了。
就捡破烂那点钱。
给别人资助些,他自己恐怕也没多少钱吃好的饭菜
想到这。
李修文有些佩服这个看起来精神出了些问题的老人。
一个人有钱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可一个人没钱,还愿意资助别人,那恐怕没多少人能做到。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个老人有着极高的道德水准。
不然,若是道德感不强。
他恐怕也不会沉溺于二十多年前的车祸中走不出来。
等老人吃完饭。
李修文就向老人问起来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
比如,他为什么要二十年如一日的在路口指挥交通?
为什么自己没钱,过得不好,却还要去资助别人呢?
尽管李修文之前猜测的和老人说的实情差不多。
可听了老人说的,他对这其中缘由也了解到更深刻了些。
原来,二十多年前的那场车祸发生时老人开着车。
尽管说是出于意外,被另一辆闯红灯的汽车所撞。
可那场车祸却导致他的妻子和孩子全都死亡。
他认为这都是因为他的原因这才导致妻儿去世。
受此打击下,他这才开始做这样荒诞的事情。
而资助别人,也是他内心获得的安稳的一种方式。
尽管如此,李修文还是非常佩服这个善良的老人。
毕竟,这世上的哪个善意,不是因为内心舒服呢?
否则,人为什么还会行善?做个恶人岂不是更好?
走的时候,李修文将之前换的两千块钱交给了老人。
老人原本不愿收,李修文说这是向他获得写作素材的报酬。
好说歹说,老人才最终同意收下了那两千块钱。
这点钱,虽然不多,也就当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了。
毕竟,老人大概率还会用这笔钱资助别人……
出了饭店,和老人道别后,李修文打车回家。
之前,老人说他租的那间房子离那个路口很近。
因此,李修文没有送他。
回去路上,回想着老人的经历,李修文的思绪纷飞。
他想。
有一天,说不定自己会把它改写成原创的小说。
到时候 也不知道能不能亲手写出一篇优秀作品……
而回去不久。
李修文却是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
接通后。
对方说她是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的工作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