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0章 《套中人》

作者:张不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听到李修文问的话,女店长先是摇头叹了口气。


    接着沉默片刻,情绪略显低沉的说:


    “他哪里还有啥家人啊?家里人早就死了几十年了。


    不然,他何至于这样,说起来也真是可怜啊……”


    “……”李修文沉默了,这么说来,这个老人也确实是可怜人。


    没有家人,那在这个世界不就是孤零零的存在吗?


    不等他开口,女店主似是回忆起什么,接着说道:


    “说起来啊,他之所以这个样子,也和他家里人的死有关。”


    “这具体是咋回事?”李修文有些急切问。


    他这次来,最想知道的就是老人为何要在这指挥交通。


    听他发问,女店主又叹了口气,情绪有些低沉的说:


    “九几年,他亲姐姐先是因为出了车祸,没了命。


    六年后,他的老婆和两个孩子又死于另一场车祸。


    车祸发生地点,听人说,貌似就在这个路口附近。


    这之后,他就像是傻了一样,风雨无阻的来这里指挥交通……”


    听完,李修文心里面犹如翻江倒海般涌动着复杂情绪。


    他没想到老人这荒诞行为背后竟然有如此残忍的背景。


    不知为何,他的眼角莫名其妙的有些湿润起来。


    为了掩饰,他向女店主说了谢谢,然后忙向店外走去。


    到了外面,酝酿了好一会儿,他才止住流泪的冲动。


    但他内心的依然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情感激流。


    刚才女店长说的老人的身世经历给了他很大的震撼。


    他属实没想到,老人荒诞行为背后竟然有这种残忍的背景!


    李修文一下子就理解了老人这种行为背后的情感逻辑。


    他想。


    这位老人应该是被困在了二十多年前儿那场车祸里走不出来。


    老人心里一定隐藏着对妻儿因车祸去世深深的愧疚吧……


    或许,只有这种荒诞的行为,才能够救赎他的内心。


    让他因多年前妻儿去世的伤痛折磨中获得片刻宁静。


    李修文想。


    每一天,这位老人指挥的不只是当时那一刻的交通。


    更是对二十多年前他导致他妻儿去世的那场车祸的救赎。


    也许,当每一辆车经过他的指挥从他面前安全通过时。


    他心里想的是如果能改变当年那场惨烈的车祸该多好……


    这一刻,李修文仿佛感受到了老人内心的煎熬和痛苦。


    多年前,他也是这样,沉浸在一种伤痛中走不出去。


    因此,对于老人的这种行为,他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


    老人和他一样,都是困在某种自我里走不出来的人。


    想到这,他望向夕阳下马路上那个老人的背影。


    眼角不禁湿润起来,心里面也有种想哭的冲动。


    就在这时,他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一篇小说的记忆——


    《套中人》。


    他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俄国作家契科夫写的短篇小说。


    它赞誉颇深,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李修文记得,前世这篇小说被收入了高中语文教科书。


    小说以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为主要的描述对象。


    描绘了他用种种物理和心理的“套子”隔绝生活的荒诞行为。


    比如,他无论晴天和雨天都穿棉衣、雨鞋并且带一把伞。


    并且对一切被当局明令禁止的事物都感到强烈的恐惧。


    还经常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句可笑的口头禅。


    到最后。


    他这种行为也最终使他因惊恐和担忧而很可笑的被吓死。


    借此。


    小说批判了当时阻碍新事物、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保守势力。


    李修文记得,这句话貌似是老师对这篇小说的总结。


    刚回忆起这篇小说时,李修文脑子里面有些懵。


    他不知道自己脑子里面为何会浮现出这样一篇小说。


    这篇小说重在讽刺那些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


    怎么看都和自己此时所处的环境和感受不搭边啊?


    可他想了想。


    却是又想明白了脑子里为何会浮现出这篇小说。


    前世,


    老师教《孔乙己》这课时,几乎所有同学都觉得好笑。


    而李修文却笑不出来,反而觉得孔乙己有些可怜。


    他当时,见只有自己这样,还以为是自己理解错误了呢。


    可是后来,网上关于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的爆火。


    还是让他明白自己当时的那种理解并没有错误。


    孔乙己并不可笑。


    真正可笑的是造成孔乙己悲惨境地的社会背景。


    也因此,从那以后,他就有些反感那些讽刺类的作品。


    他总感觉,讽刺类作品里对人类的弱者抱有深深的恶意。


    明明那些角色已经是生活中或者社会上很可怜的人了。


    那些作家却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将他们审判为可笑的角色。


    尽管他知道这种讽刺从另一个角度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


    但他没办法不同情那些因外在原因影响而变得可笑的人物。


    他们的可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深深的可悲。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痛苦的。


    每个人,或许痛苦的原因不同,可痛苦却是一样的。


    因此,对待那些被讽刺的人物,我们也应该抱之以同情。


    他们的可笑,也不过是我们痛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当然,李修文也并不是圣母,对任何人都同情心泛滥。


    他的同情,产生于对人本身痛苦的那种同情。


    并不会因为同情,就对恶人做的坏事无条件原谅。


    李修文觉得。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他才激起契科夫这篇小说的记忆。


    这篇小说,和《孔乙己》一样,都是属于讽刺小说。


    在多数人看来,这两篇小说的主角都是可笑的角色。


    可换个角度来看,这两篇小说里的主角何尝不是可怜的呢?


    孔乙己,脱不掉长衫,从而落得那般可怜境地。


    别里科夫,身处物理和精神的枷锁中,活生生将自己吓死。


    他们两个,都是所处时代造就下的悲剧性的可怜人物。


    毕竟。


    现实中,我们大都做不到如同作者般视角超出历史局限。


    难免的,孔乙己的长衫、别里科夫的套都在我们身上。


    受其影响,我们或许都是那些小说里被讽刺的人物。


    也因此,这样的角色应该都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人物。


    而对于脑海里能激起契诃夫的这篇经典的小说。


    李修文觉得,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