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8章 写《竹林中》

作者:张不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想了许久。


    李修文最终决定写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


    对于作者芥川龙之介,李修文前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知道他是日本文学家,被誉为日本文学界的鬼才。


    生于1892年,卒于1927年,只活了35个年头。


    和后来的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一样死于自杀。


    前世,李修文了解到日本这三个大作家都死于自杀。


    还曾联想到日本文化是不是有一种病态毁灭的倾向呢?


    当然,这是闲话,不在此时的讨论范围之内。


    生命虽短。


    芥川生前却创作了大量立意独到、精深洗练的经典名篇。


    如《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等小说。


    而《竹林中》这篇小说可以说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小说以一起死于竹林中的武士被杀案件为中心。


    通过七个人物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的自述成篇。


    在各人的自述中,武士在竹林中被杀的真相扑朔迷离。


    到最后,也搞不清楚到底谁才是杀死武士的真凶。


    由此。


    小说探讨了人性、个人视角的局限以及真相不可知等主题。


    小说后来曾被导演黑泽明改编成电影《罗生门》。


    该电影一举荣获第十二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既成就了电影大师黑泽明,也成为了影史上的不朽经典之一!


    而“罗生门”。


    也早已成为了表示当事人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影响力之大!


    李修文之所以写它,一方面是因这部小说的经典。


    另一方面,则是和他近段时间浏览网上新闻产生的感受有关。


    他发现。


    网上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无数人站在不同视角评论。


    有人说此为真相,有人说彼是真相,彼此各执一词。


    网友们就在这种各执一词的争论中难以辨别真相。


    但无论如何,网友们总会轻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某种真相。


    至于是真是假?


    又有哪个没站在全知视角的网友能彻底分辨清楚呢?


    这和《竹林中》这篇小说所表达、探讨的问题如出一辙。


    写这篇小说,李修文觉得或许可让人清楚明白叙述视角的不可靠性——


    无论任何人,叙述时,都是站在特定立场上叙述的。


    所谓真相,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唯一需要相信的答案。


    从而让人们增强判断力,防止轻而易举的就被舆论左右。


    正因如此,李修文才打算写芥川的这篇小说。


    李修文觉得,一部小说本身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流传后世。


    即和小说本身在小说创作技巧和表达上的成熟有关。


    更重要的则是与小说可解读的空间对后世有没有某种价值有关。


    而芥川的《竹林中》正是一篇具有这样价值的经典。


    想好写这篇小说后,李修文看见讲台上老师仍在讲课。


    他又看了下手机上的时间。


    发现距离这堂课上完,差不多还有二十多分钟。


    没有犹豫。


    紧接着,李修文便思索起了该怎样激起这篇小说……


    ……


    读完《变形记》,何非顺手又翻阅起了他买的其它杂志。


    无意间。


    他发现其中有本杂志刊登竟然也有庄生的小说。


    原本,他还以为要等到下个月一号才能看到庄生的新作呢。


    根本没想到庄生竟然在另一家顶级杂志上也发表了作品。


    想着竟然这么快就能再次阅读到庄生的新作品。


    这让他欣喜若狂,迫不及待的就打开了那本杂志。


    “背对世界?”看着小说名,何非猜测起了小说的内容来。


    他想,这篇小说该不会是讲一个隐居者的故事吧?


    带着好奇,何非往下读起了庄生这篇小说的正文。


    读了开头,他便明白自己关于这篇小说的猜测是错的。


    小说讲的好像是一个德国女大学生为自己挑选第一个男人的故事。


    从开头来看,有关于性,写的赤裸裸,没有丝毫避讳。


    作为一个编撰了无数人物跌宕起伏命运的小说作家。


    何非清楚知道欣赏小说时要搁置自己的道德判断。


    因此,固然主角的那种行为让他感到有些不喜。


    哪能这样随随便便的就要把自己的第一次交给别人呢?


    万一遇见什么得病的那岂不是要把自己半辈子毁了吗?


    要是自己女儿这样,自己肯定是不能接受这种事的。


    尽管如此,由于何非清楚欣赏小说要搁置道德判断。


    他依然能体会到小说这种叙述态度的优秀之处。


    他觉得。


    这种叙述态度和华国小说里对性的扭捏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而这种态度或许才是对待性描写的正确态度。


    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不过是生命中一件在平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作家描写性的时候就该以这种自然、坦荡的态度写。


    以这种态度写,读者也不会觉得性肮脏或者什么的。


    “不错。”何非点头赞叹道。


    不光是这种态度不错,小说的语言也非常的生动有趣。


    何非觉得这肯定是一篇不会让他失望的作品。


    当然,他依旧是不认同小说里主角那种关于性的随意态度的。


    何非想。


    以庄生之前的作品来看,这篇小说绝不是简单关于性的。


    性,有很大可能只是庄生想要表达的主题的媒介而已。


    赞叹罢,带着期待,何非继续读起了小说后面的内容。


    这一读,没作任何停留,他一口气读完了整篇小说。


    读完,他知道自己之前关于这篇小说的设想没错。


    性,确实是庄生想通过小说所探讨问题的媒介。


    通过性,这篇小说主要探讨的是人和世界的关系——


    人该以何种态度对待个人和世界之间的疏离呢?


    小说很精彩,读的时候何非没有感觉任何的停滞。


    这和之前他读庄生的变形记的感觉对比非常鲜明。


    从这来看,这是一篇相对“传统”的小说文本。


    不过,传统是形式,它表达的东西却不传统——


    无论是关于性,还是关于人和世界关系的探讨。


    尽管小说里对性的那种自由观念让何非不自觉的反感。


    但何非以他一个成熟的小说家清醒的自觉意识来看。


    这种观念,也许才是符合历史未来发展趋势的东西。


    读完,何非很满意。


    他认为这篇小说又是一篇可以成为经典的作品。


    观念上,它或许可以在未来引发一场有关于性的变革。


    表达上,更是让人沉思该怎样对待这个世界。


    如今,大量人沉溺于虚拟网络,而忽视现实世界。


    这篇小说无异于给他们开了一剂令人清醒的良药!


    “真是天才!每篇小说都切中时弊。”何非赞叹道。


    赞叹完,何非感觉意犹未尽,复又重读起了这篇小说。


    ……


    想了没多久。


    李修文便想到了该怎样激起《竹林中》这篇小说的记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