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李修文?”
刚到教室,坐在最后排角落,屁股还没有暖热。
听到老师发问,李修文有些摸不着老师喊自己干啥。
“我是,有什么事吗?”李修文站起来,举手说道。
“也没什么事,就是你诗写的太好了,我想认识一下。
你先坐吧,等待会儿上完课,我想和你好好聊聊。”
李修文愣了下,没想到这老师喊自己名字竟然是为这。
对此。
回过神来,他倒也没感到意外 ,很平静的就坐了下去。
不过,他却是因此瞬间人成了全班人关注的焦点。
除了先前看过那首诗的学委王曼文和她的室友。
班里剩下的同学大都很好奇他写了什么才让老师这样夸他。
李修文坐下后,旁边坐着的贺伟就一脸好奇的问:
“你到底写了啥啊,让老师这样夸你?”
问的时候,贺伟心里有些酸酸的,原本他想着自己会出风头的。
前面坐着的徐晴也转头,显然是也想听听李修文的回答。
“没啥,就一首短诗。”李修文随口说,他并没有显摆的念头。
“什么诗啊,我看看。”李修文右边坐着的胖子何枫说道。
就在这时,讲台上的老师王卓对着同学们开口了:
“你们一定很好奇李修文写了什么诗让我这样夸他吧?”
“对。”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
“那好,我写在黑板上,让大家一块来看看这首好诗。”
说着,王桌便用粉笔在黑板上板正的书写那首诗。
霎时间,班里的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的盯着他写下的诗句。
徐晴也不例外。
对于诗,她打小就喜欢,也常常自己写着玩。
只不过她更喜欢的诗是古诗,对现代诗的喜欢有限。
但这次,听到老师如此夸奖班里这个男同学的诗。
难免的,她感到好奇,想要看看对方写的到底怎样。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
看到前两句,徐晴感到很惊艳,写的很意味深长。
短短两句,就有古诗里那种含蓄、深沉的意味。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读完后两句,许晴更感惊艳,写的实在是太好了。
明月、窗户、梦。
简单的几个意象结合在一起却给人一种莫名的美感。
简单两句,就道出了动情之人内心绵绵的情思。
读完整首诗,许晴第一次感觉现代诗不弱于古诗!
“写的真好!”许晴在心里赞叹道。
同时,她心里也不由得对写出这首诗的李修文产生了好奇。
而班里的同学,读完,和她的感受也差不了多少。
不知是谁先开始鼓掌的。
班里的同学顿时跟上一起给这首诗献上了热烈的掌声。
过了好一会儿,同学们给这首诗的热烈掌声才散。
对此,固然不是原作者,李修文也感到有荣与焉。
鼓掌完。
王卓简单解析了下这首诗,紧接着就开始讲起了课。
而李修文,没多放在心上,低头继续看起了书。
这让讲台上正在讲课的王卓心里颇有些失望。
心想,他不听课,莫非是自己讲课讲的很差劲?
不过,他倒也没说什么,毕竟天才总是与众不同嘛。
没看一会儿,李修文突然感觉有人在轻拍自己的大腿。
转头去看,他发现是贺伟,貌似是想对自己说什么。
“咋了?”李修文低声问。
“你不是说你不喜欢文学吗?怎么写诗写的这么好?”
贺伟有些无语,这人之前明明说自己不喜欢文学。
可看这水平,没有长久的写作训练又怎么能写出来呢?
“谁知道呢,也许这就是天赋吧。”李修文随口说道。
说完,他就没再搭理贺伟,低头继续看起了自己的书。
“唉,你这人真不老实……”贺伟有些无奈的叹气说。
说完,见李修文没理他,也就只能认真听起了课。
眨眼间,一堂课就结束了。
照之前说的,王卓把李修文喊到了教室外面。
夸了对方几句后,王卓开口问:“你写的还有其它诗吗?”
“没有。"
“那你发表过其它诗歌吗?”
“也没有。”
“这是你第一次写诗?”王卓颇有些惊讶的问。
没诗,也没发表,那岂不是意味着这是处女作?
第一次写,就写这么好,这天赋属实有些惊人!
“不是,之前写过,练笔的,后来撕了就忘了。”
李修文说,和之前一样,他给自己写诗也找了个借口。
不然,第一次就写出这样的经典,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这样啊,倒有些可惜。”
赵卓说,他可惜的是李修文练笔撕掉的那些诗。
他想,就算是练笔,也总比诗坛上那些口水诗写的好吧?
不过,既然撕了,那也没办法,就只能劝他多写了:
“你写这么好,非常有写诗的天赋,以后千万要多写。
照你这天赋,勤写,以后很有可能成为大诗人。”
“嗯。”李修文点头,但心里其实却不是这么想的。
相比诗,他还是喜欢小说,写小说对他来说更重要。
以后,除非有合适的机会,不然他也不会去写诗。
“对了,我把你这首诗推荐给《诗刊》的编辑怎么样?
到时候发表了,有几百块钱稿费给你,你看可不可以?”
“可以。”既然写了,发表总比放在手里面强。
《诗刊》他也听说过,是华国首屈一指的现代诗杂志。
杂志水平有保证,发表在上面,他也不用担心什么。
“那行,加个微信,你把银行卡号和笔名发给我。
我认识他们主编,直接给你投,下个月应该就能发表。
“行。”李修文说。
既然认识主编,他帮忙投,肯定比自己投方便些。
加了微信之后,没聊几句,上课铃声就响了。
“先上课吧,咱们有机会再聊。”赵卓意犹未尽的说。
……
“老师找你聊啥?”
回到教室,贺伟和何枫两人,好奇的向他打听道。
“没啥,就鼓励我多写。”李修文笑着回他们说。
说完。
李修文掏出手机,把银行卡和笔名给赵卓发了过去。
笔名他写的是秋水,随意取的,取自道家庄子的《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碰巧,他脑海里蹦出了这一句,就取了这个笔名。
他并不在意,反正写诗写的少,以后用这个的机会也不多。
发完,李修文也没听课,低下头继续看起了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