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小说里。
庄生那种平静、若无其事的叙述本身代表了一种支持态度。
仿佛再说:
这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事本该就如此。
这无疑是对传统里那种保守带着束缚观念的一次纠正。
此刻,尽管小说里这种对性毫不避讳的态度和观念冲击了自己。
可赵寻心里却不由自主的赞同了庄生的这种态度和观念。
一个人,不违道德,不就该有自己身体的自由吗?
他认为仅凭这种态度这篇小说就不失为一篇优秀之作!
想着小说名,赵寻觉得这篇小说表达的肯定不止这些。
没停留太久,他继续读起了庄生这篇小说后面的内容。
这一读,他便彻底沉浸在了小说的叙述之中。
读完,他这才发现自己之前对这部小说的猜测是错的。
这并不是一篇探讨性的小说。
而是一篇严肃探讨个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小说。
小说里,主人公弗兰卡两次沉溺于个人感情。
而外界,在这两次,都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个人和世界的关系也就在这种交叉中显露出来。
个体,在世界时代洪流下是渺小、脆弱不堪的。
可面对自己。
个体却是个体的全部,同时也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而小说里关于性的内容。
不过是从一种健康的观念里自然流露出来的而已。
这一刻,赵寻对庄生这个年轻作家的才能更加佩服起来。
才十八岁啊。
怎么就能对于这些事情认识的那么的深刻呢?
读完。
赵寻感觉这是一篇可以和庄生之前作品媲美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语言、构思、故事这篇小说都可以称之为完美。
更别说,小说里显露的观念,是对保守观念的一次革新。
只是,小说过于直白的将那些事情给描述了出来。
却是让他对发不发表庄生的这篇小说犹豫了起来。
想了想,最终,赵寻还是决定在下期杂志发表这篇小说。
正常的叙述,又不带色情意味,能有什么影响呢?
要是这么一篇在各个方面都堪称完美的小说不能发表。
那他们《大众文学》杂志社还不如直接倒闭算了。
想罢,赵寻当即就用微信给庄生发了过稿消息。
同时,他还真心实意的大肆夸赞了庄生的这篇小说一番。
收到消息,李修文并不意外。
在前世,小说的作者海登莱希曾被称为德国短篇小说大师。
而这篇《背对世界》更是海登莱希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看完要是不夸,只能说明读者鉴赏能力极其有限。
也没有多想,李修文就继续看起了刚才的书。
……
星期一,江宁师范学院,教师办公室。
讲文学史的老师王卓正在电脑上批改上周留的诗歌作业。
他一共教六个班,这对于他是个不小的工作量。
尽管如此,他读的时候,生怕错过任何一好苗子,
全神贯注、无比认真的审阅着每一位学生写的诗。
只是,越读他越失望,这都写的什么玩意啊。
大部分人写的,水平之差,简直可以称的上不堪入目。
他感觉。
和那句大海你真的美,蛤蟆你四条腿恐怕没什么太大区别。
直白、无病呻吟,无聊的甚至连口水诗都不如!
不过王卓倒没生气,写诗嘛,又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又不是诗人,写不好,也怪不得自己的这些学生。
想到这,他叹了口气,不免对自己做的事有些灰心丧气。
每年留这种作业,既折磨学生,也折磨自己。
他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看到一丁点的希望。
尽管如此,王卓也没放弃做这种事情的打算。
没办法,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总该有人要去做。
叹了口气,王卓继续认真审阅起了学生们写的五花八门的诗。
过了十多分钟,又读了不少拙劣的辣眼睛的诗作后。
突然,一首诗出现在了他面前,让他眼前一亮: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光看诗名,王卓就感觉比之前看的那些大大白话诗有意思。
诗很短,短到没用一分钟他就把那首诗给看完了。
可读完,他却久久的沉浸在这首诗带给他的震撼之中。
写的简直太好了!
整首诗就短短四句,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哲思。
没有直接说理,却暗含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
一是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依存的“关系体”——
你的视角、存在,都可能成为他人世界的一部分。
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主体与客体的身份会相互转换,
没有绝对的中心,表现出了一种平等、辩证的世界观。
另外。
他感觉这种断章式的片段,恰恰暗示了世界的整体性——
看似独立的碎片,实则也被无形的关联给串联。
读完王卓非常激动,他感觉自己这些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他终于在自己学生中发现了一个天才般的诗人苗子!
不。
他想。
这不是诗人苗子,这是一个创作技巧娴熟的天才诗人!
从创作技巧上来看。
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和意绪。
可这首诗并未直接陈述和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间接呈现。
使得这首诗既有很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
又有着华国古代诗歌的暗示性,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从这来看,这首诗的作者明显具有非常成熟的创作技巧!
“太好了!”王卓非常激动,心高兴的砰砰直跳。
自从多年前那个文学繁荣的时代消逝之后。
二十多年来,这还是他第一次读到这么好的诗!
近些年来,华国诗坛上没水平的口水诗层出不穷。
搞得华国诗歌小众的就像是一门快要消逝的艺术一样。
根本看不到希望……
而这首诗却让王卓对于华国诗歌未来的进步复又充满信心和希望。
他想。
等到时上课。
自己一定好好认识下写出这般经典之作的天才诗人。
跟他多交流,让他千万别浪费了这天才般的诗歌天赋。
从而为华国的诗歌复兴、繁荣添砖加瓦。
想罢,王卓收回思绪,继续耐心审阅起了其它学生的诗。
……
时光如梭,眨眼间,便到了星期五上文学史课的时间。
走进教室,刚站上讲台,王卓便迫不及待的问底下的学生:
“谁是李修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