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
这天下午,上完最后一节课,作家何非离开学校前。
想起是今天是一号——华国各大文学杂志新刊发布的日子。
特意到报刊亭买了新一期华国最顶尖的那几家文学杂志来看。
回去路上,他随手翻阅,发现现代文学杂志上面有庄生的两篇作品。
对此,他很高兴,为了早点读到,忙匆匆的往家赶。
上次的《南方高速》让他对庄生这个作家印象深刻。
他觉得,这个叫庄生的作家未来的文学成就绝不会低于自己。
事后,兴趣使然,何非颇希望能读到庄生的更多作品。
为此,他特意去网上搜了下,只是并没有收获。
回到家,和老婆打了个招呼,何非直接进了书房。
关上门,他便迫不及待的找到庄生的小说读了进去。
他首先读的是《乡村医生》。
这篇小说不长,沉下心去,没用多久何非就读完了。
读完,何非深深的惊叹,为这篇小说,也为庄生。
他没想到这个庄生的作者竟然有如此天才的创造力!
在他看来,这篇小说虽短,却完全不输他的上篇小说!
叙事上,它打破了线性时间和明确因果的创作范式。
不足万字,却深刻描绘了一个有关存在主义困境的寓言。
读之,令他有一种手术刀在切割伤口的颤栗感觉。
读的时候,何非以他小说家的视角分析这篇小说。
他发现,小说里的时间的流动性呈现出超现实的状态。
医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自己家到病人家的跨越。
却又在漫长的等待中陷入类似永恒的困境之中。
这种叙述,何非觉得是对以往小说里线性时间的重构。
这种写法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叙述方式!
这一点,作为小说写作者,他是非常佩服的。
另外,小说里的众多意象构成了庞大的隐喻网络。
让这篇小说在意义上呈现出与读者共创的多样性之中。
极短的篇幅内,蕴藏着不亚于长篇小说的丰富解码空间!
读的时候,何非第一次感觉短篇小说有这么大的容量。
以前,作为以长篇为主的作家,他是有些看轻短篇的。
不过读完这篇,他觉得自己以往的那些观念都是偏见。
今后,要是谁再说短篇不行,他第一个不同意!
“写的真好啊,也不知道下篇咋样?”何非感叹道。
回味了一会儿,带着对庄生下一篇小说的期待。
顾不上妻子在外面说饭做熟了、喊他吃饭的声音。
没有犹豫,应了声何非便读起另一篇《小径分叉的花园》。
读完小说开头,何非也有种这篇小说像是侦探小说的感觉。
他向来不喜侦探小说,不觉对这篇小说下面的内容产生失望。
尽管如此,他也并没有放弃对这篇小说的阅读。
他知道,凭庄生的水平,这篇小说应该也不会让自己太过失望。
如他所料。
读着读着,他这才发现这篇小说并是不如他先前想到的那样。
小说不过是借着侦探小说的外衣来探讨形而上的东西而已。
越往下读下去,何非越感觉庄生这篇小说越有意思。
小说里对迷宫、时间分叉、平行世界的描述令他耳目一新。
另外,这些东西和叙述结构的完美结合更是令他感到惊艳。
不光是内容,就是文本的叙述结构也在表达意义。
这在之前,是还从来没有人这样在小说中尝试过的!
读完,何非再次对庄生的创作天赋感到深深惊叹!
在他看来,这篇小说和之前的那两篇小说不相上下。
都是那种今后能够被称为世界经典短篇小说的那种小说!
小说表面讲的是德国间谍余淮的逃亡和暗杀任务。
实质上是一场有关时间、迷宫和叙事本质的哲学隐喻。
他认为。
小说追问的是,在分叉的时间里,人如何理解存在?
小说中余准的暗杀行为既是情报传递,也是对“时间分叉”理论的实践。
他用一个具体选择‘杀人’,在无数可能中确认了一条现实路径。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要表达的东西:
人类无法穷尽所有可能性,但可以通过叙事理解“存在的多重性”。
小径分叉的花园,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本身!
这种洞见,让何非感觉自己仿佛在和一名智者隔空交流。
另外。
在何非看来,这篇小说的小说情节设计也十分独特迷人。
其中最狡黠的设计,是将读者抛入叙事的十字路口。
读到余准在岔路口的抉择时,读者潜意识里也在替他选择方向;
当艾伯特分析“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
读者将不得不动用自己的认知去拼接这些时间碎片。
这种互动不是简单的代入感,而是让读者成为叙事可能性的共谋者——
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小径分叉的花园”。
这个方面,何非以他小说创作者的角度来看。
在创作中,这种“开放式叙事契约”可转化为:
刻意保留叙事缝隙,让关键情节的解读依赖读者的知识储备。
甚至在文本中设置需要读者参与完成的“叙事谜题”!
从这看,这篇小说向他们这些写小说的同行证明了:
当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成为意义的共同生产者时。
小说便能突破书页的边界,在读者的心智中继续生长出新的小径。
读完这篇小说,何非有一种难得的智性上的愉悦感觉。
“写的真好!这庄生真是天才!”何非不由得再次感叹道。
三篇小说,每篇风格都不同,却篇篇都足以称经典。
以前,何非还只是朦胧觉得庄生这个作者是个天才。
如今,他觉得这个庄生简直就是个是不折不扣的天才!
就那小说,别人一辈子创作一篇都觉得烧高香了。
而这个庄生竟然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拿出了三篇!
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惊叹之余,何非下笔写了一篇点评这三篇小说的文章。
在文章里,他不吝语词,对这几篇小说进行了极致的夸赞。
写完,他直接把这篇文章投给了华国知名报刊《文艺报》。
凭他的影响,这篇文章是肯定不会被拒稿的。
更别说,之前《文艺报》的总编还找他约过稿件。
当然,他之所以投稿,为的也不是自己的私利。
不为其它,他只想让这几篇优秀小说被更多人了解到!
另外,他想,看来明天给学生讲课又有新的素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