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4章 骚扰和武器技术?

作者:朔羽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白小柒望着王院士等一众专家继续讲解道:


    “而第二点核心,就是动态多频谱辐射耦合。”


    “每个谐振腔单元都是一个微型信号发生点,利用谐振腔的物理振荡和压电效应,同步产生特定频段的微弱电磁噪声辐射。”


    “这个辐射强度很低,单个点不起眼,但成千上万个点联合作业,就像无数微弱的、乱闪的小灯泡。”


    说着,她快速画了一个覆盖层,继续道:


    “再结合张航优化的神经元网络智能调制算法,这些微弱的、杂乱的噪声点,能够根据背景电磁环境动态调整自身频率和相位分布。”


    “在敌方的雷达接收机里形成一个混乱、弥散、不断变化且与背景几乎无法区分的微弱‘电磁噪声云’。”


    “结果,就是大幅度削弱主动雷达探测效能,使得雷达回波信噪比暴跌,目标特征被严重稀释甚至淹没在电磁杂波中。”


    “这比单纯吸收或反射效率高得多,也更节能隐蔽。”


    “至于它的核心应用场景……那自然是无声突防的盾牌,低可探测性的倍增器。”


    “配合六代机本身的气动和材料隐身,这套系统能极大提升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特别是中近距离规避雷达、红外、声呐等多频谱探测的生存能力,让对方探测器‘看’到一片模糊的、无害的背景噪音,而不是一个凝聚的战机信号。”


    说到这,白小柒总结道:


    “在无人机上受限于能源和体积,我们做得比较粗糙,但在六代机上,蒙皮下有充足空间和澎湃能源支持,效果绝对能放大十倍不止!”


    白小柒用最精炼的术语和直观的比喻讲完,王院士和几位信号领域的专家早已听得屏住呼吸,手不自觉地紧紧捏在一起。


    一位电子对抗专家失声道:


    “自组织微谐振腔阵列、动态耦合背景电磁噪声……这、这相当于在战机表面铺了一层活着的电磁沙尘暴啊!”


    “它模拟的不是单个假目标,而是制造了一个微观尺度的自适应混沌电磁环境场!”


    “这…这不是单纯的隐身,而是融入环境!传统雷达反射截面积指标在它面前意义都弱化了!相比我们现有的电子干扰吊舱,这简直是革命性的思路啊!”


    “是从被动躲避转向了主动操控战场环境背景板!”


    这时,另一位材料专家眼睛冒光,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喃喃自语道:


    “压电谐振腔集成在蒙皮下?对结构材料本身的要求极高…或许可以…等等!”


    “这不就是…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最高形态吗?”


    “把材料、电子、声学、智能算法完全揉成一个整体了!这设计思路…太…太超前了!”


    此时,王院士更是心潮澎湃,他努力压下震惊,激动道:


    “精妙…精妙绝伦啊!”


    “这已经跳出了堆砌隐身涂料的范畴,而是在创造一个智能的‘电磁生态系统’!白同学,你的‘蜂群迷彩’,简直是给我们电子战部门推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见白小柒的技术被认可,如同点燃了导火索般,陆枭、吴燃、张航等人再也按捺不住了!


    “骚扰算啥?王院士!咱还得有牙!真干架的时候,光躲可不是咱风格!”


    陆枭撸起袖子,眼睛瞪得溜圆,激动道:


    “您知道我们无人机上那套‘叮叮当当’的小玩意儿吧?跟六代机一比,那就是烧火棍!但路子对头!”


    “路子对头!”


    吴燃立刻接茬,兴奋地挥舞着手臂,继续道:


    “玩小型无人机武器就三点——快、准、多段覆盖!能量控制贼拉关键!”


    “整太大炮,那小身板受不了!整太小炮,没鸟用!得搞‘蜂群’路子,让对手防不胜防!”


    一旁的张航则冷静地补充道:


    “枭哥,从约束效率计算最优尺寸开始。燃哥,考虑六代机的供能与散热极限。”


    “咱们现在就给王院士们看看!我们的设计!”


    “没问题航子!”


    陆枭几步就窜到白小柒旁边的大屏幕前,直接在上面龙飞凤舞地画了起来。


    不一会,他便画出一排排细密如梳齿的、镶嵌在六代机机翼前缘或弹舱内壁的微型导轨。


    见状,陆枭重新望向众人,指着屏幕说道


    “看!主体是这家伙,分布式电磁轨道矩阵!每根导轨只有筷子粗,用高导磁材料和超导线圈!”


    “没错没错!能量则是提供靠这个!”


    说着,吴燃紧接着在导轨阵列后方画了个方块,继续道:


    “高功率密度脉冲电容矩阵!就跟我玩无人机电池一样,要瞬间大电流!但要控制尺寸!六代机引擎牛逼,分点‘零花钱’给它充电就够!”


    “关键是要搞电容集群,像无数个小‘充电宝’,瞬间放电!”


    见状,陆枭抢过话头,比划着说道:“原理也是贼简单暴力!”


    “‘充电宝’瞬间给导轨怼上超大电流!嗡的一声,超级强的电磁场就出来了!然后!”


    说着,他在导轨一头画了个小圆球,指着说道:


    “弹丸用特殊复合材料,塞进导轨,一通电!嗖的一声,就像电磁炮一样弹出去!但咱这个是微型炮阵列,每根导轨射的都是小钢珠!”


    “小钢珠?杀伤力够吗?”有武器专家下意识问道。


    “哎呀!这你就不懂了吧!”


    说着,陆枭眉毛一挑,解释道:


    “咱这‘小钢珠’有讲究!分两种主战模式!”


    “第一是动能穿刺弹,也就是穿甲针。”


    “钢珠是钨合金或者更牛逼的材料,比如用点咱们弄的复合材料尖端,做成细长针!”


    “质量小但速度贼快!动能巨大!专治各种薄皮装甲、雷达罩、传感器阵列!想想一堆高速钢针雨点般泼过去!穿透力杠杠的!”


    “对付无人机群、导弹拦截、地面轻装甲目标那是挠痒痒一样轻松!”


    “第二是能量释放弹,也叫做破片云。”


    “就是钢珠里面装药!但不是普通炸药,而是特种固体脉冲化学能药柱!”


    说着,陆枭画了个内部结构,解释道:


    “这小玩意儿用磁场约束激发!靠的是吴燃搞的能量控制系统精确点火!打出去还没到目标就爆了!”


    “利用电磁场约束爆炸方向,像散弹枪一样喷出一大片高速破片云!或者喷出高温、腐蚀性、导电性液体啥的!”


    “专门祸害精密设备、电子元件、光学镜头!让对面飞机变麻子、传感器失灵!效果绝对拔群!”


    见状,张航也是严谨地补充起其中的机制道:


    “核心在于磁流体约束激发,让每一次小爆炸的效能都最大化集中在破坏目标而非无谓浪费冲击波。”


    “这个原理图显示弹体材料在强磁场作用下短暂液化,包裹反应药柱并定向约束其爆炸冲击波方向和能量释放模式……”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