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9章 突破最终瓶颈!(求票)

作者:朔羽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江省中专,校长办公室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黄安民木制办公桌上。


    桌上摊着一份几乎要被翻烂了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旁边还放着半杯早已凉透的浓茶。


    赵建刚则一脸愁容地坐在对面,手指不安地敲着膝盖。


    “黄校长!这都过去多少天了?一点确切消息都没有!学校里那些谣言越传越邪乎!”


    “陈老师电话也打不通,他们班同学的电话也打不通,您说这……哎!”


    他唉声叹气地拍了一把膝盖,无奈道。


    听着他的话,黄安民也皱着眉头,拿起桌上一个屏幕裂了的旧平板,焦虑地划拉着。


    “龙科院特邀访问学者……多风光啊!可这访问……要多久?访问完还回得来吗?”


    “陈老师那种本事……龙国科学院!那是啥地方?藏龙卧虎,金窝窝啊!人家万一抛个橄榄枝……”


    “是啊!”赵建刚一拍大腿,急得都快冒烟了。


    “那帮小祖宗……白小柒、张航、陆枭!现在可都是宝贝疙瘩!这要全留在龙科院了……咱中专好不容易有点起色……”


    他没说下去,心里幻想着龙科院豪华的实验室、高额的科研经费、光鲜亮丽的学者头衔,再看看自己这个破败不堪、招个生都得求爷爷告奶奶的破中专,一股巨大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赵建刚越想越慌,一种失去至宝的恐惧感让他坐立难安。


    “不行!黄校长!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赵建刚猛地站起来,秃顶的脑门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油亮。


    “得想办法!得表示表示!陈老师是咱们的人!学生档案还在咱手里呢!”


    说着,他突然压低声音,眼神闪烁着,说道:


    “咱搞个隆重的欢迎仪式?拉横幅?‘热烈庆祝我校陈默老师携六班杰出学子从龙科院载誉归来’?让他们知道,根还在咱们这儿!”


    闻言,黄安民苦笑,摘下眼镜揉着发胀的太阳穴:


    “拉横幅?老赵啊,你这……管用吗?人家现在见的可是程启院士!听说还在帮忙搞……搞那个六代机!”


    “就咱们这小庙……横幅能比龙科院的委任状香?”


    “我的省重点示范校啊……就这么没了吗?我黄安民无能啊……守不住学校的人才……”


    说着,他心里逐渐盘算起来。


    万一陈默真不回来,明年职校评级自己可能要原地踏步,甚至是引咎辞职了。


    窗外的校园寂静无声,与龙科院那紧张高速、充满尖端科技气息的节奏相比,这里仿佛被时光凝固。


    两个中年男人,一个焦虑踱步想着馊主意,一个想着自己的乌纱帽,气氛很是凝重。


    同时,龙科院。


    B级核心材料高温测试平台。


    巨大的设备轰鸣着,白小柒戴着特制的深色护目镜,紧盯着观察窗内那块正在经受电弧加热风洞炙烤的前缘样件。


    班上同学和王院士团队共同提出的了一项改进设计方案。


    那便是基于掺杂特定稀土元素的点缺陷工程来扰动晶格、抑制特定声子模,并结合了仿照昆虫甲壳或贝壳微观结构的螺旋层叠层间非连续周期性扭转,形成无数微小的能量陷阱和裂纹扩展屏障。


    而这块样件,正是融合了这一方案的成果。


    此时,高速摄像机传回的画面在辅助屏幕上高速刷新。


    王院士、周文和几位材料学大拿都屏住了呼吸。


    张航和一众学生则紧张地看着旁边的多通道应变传感器数据流。


    “温度峰值……2237度!保持!”


    “热冲击开始!”实验员下令,“冷却!加速!”


    观察窗内,样件瞬间从炽白赤红状态被冰冷气流冲击。


    在高速慢镜头回放下,可以看到样件表面骤然收缩,应力陡增。


    改进前的样件在这个环节早已出现明显的龟裂或界面翘起。


    但此刻,改进样件虽然表面也瞬间爬满了微细的、如同毛细血管般的收缩纹路,但并没有出现灾难性的崩裂或脱粘!


    那些微裂纹在到达某个由螺旋层叠形成的微小层级时,仿佛撞上了一道无形的、带有韧性的墙,或是被引入了旁边复杂的层间结构迷宫,扩散受阻甚至发生路径偏转!


    “成了!!”吴燃兴奋地指着屏幕上显示微观结构的界面,惊呼道。


    “看这扫描电镜图!裂纹在这里拐弯了!被扭转区吸收了!”


    陆枭更是激动地狠狠拍了下旁边的支架,说道:


    “奶奶的!老子就说搞结构比炸街爽一万倍!看到没?那缝儿它不走了!”


    “螺旋扭转带,牛逼!点缺陷把能量给干散了!”


    他话刚一说完,一众学生也开始接二连三地兴奋激动起来。


    “终于搞定了!这下,这材料问题也算是解决了!”


    “是啊!到时候回学校,一定要给陈老师看看,这就是咱们的成果!”


    “累死了,接下来,应该只需要正常研发、调试,要不了多久,应该就能完成试飞了吧?”


    “……”


    听着一众学生的惊呼,王院士脸上露出极度欣慰的笑容,用力点头:


    “完美!声子传播路径被有效破坏和延展,能量被分散吸收,界面脱粘被有效抑制!其断裂韧性循环加载后的保持率远超现有体系!”


    “太好了!立刻将详细数据打包,准备汇报!这对整个六代机原型机项目的热防护体系是质的提升!”


    说着,他看向眼前这群学生,目光里充满了敬佩。


    周文更是喜上眉梢,忙着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刻!


    在材料方面,在学生和王院士等人共同努力下,终于突破了原有六代机的缺陷。


    照这个进度下去,六代机应该要不了多久,就能完成最终调试了……


    另一边。


    在秘密等级更高的风洞中心深处,那架价值连城、寄托着无数人期望的六代机原型机缩比模型,其翼根部位对应区域已被小心地切开一个小型手术窗。


    在其机身旁边,一群白发苍苍或中坚骨干的工程师们,在程启、袁正德和陈默的注视下,正小心翼翼地按照陈默方案的数据,借助超高精度六轴机械臂,将一个个比指甲盖还小、集成了微型永磁体、精密线圈、氮化铝陶瓷冷却毛细管的‘磁约束压缩空腔’单元,一丝不苟地植入机体结构深处预定坐标点。


    强大的计算集群正根据前期吹风获得的数据流,生成精准的输入电流频率序列模拟数据。


    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在气动控制方面,这边由陈默的思路主导,龙科院最精锐的工程力量执行。


    每一步,对六代机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就在这时。


    为首的杨老望着眼前逐渐稳定的数据,惊呼道:


    “成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