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3章 思维跳跃与传承,禁运?

作者:爱吃鱼小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王浩,沈飞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主攻气动布局。


    三十岁不到,就已经参与过两款重点型号的改进工作。


    在沈飞那个论资排辈的老国企环境里,他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天之骄子,骄傲得几乎要用鼻孔看人。


    直到三天前,他被一纸调令,从白山黑水的沈阳,直接“发配”到了热气腾腾的成都。


    加入了代号为“腾龙”,听起来就玄幻得不行的未来战机项目组。


    然后,他的世界观碎了。


    碎得连他妈都认不出来。


    此刻,他正站在611所的主会议室门口,手里捧着一沓厚厚的风洞数据报告,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整个人僵在原地。


    会议室里,正上演着一幕让他感觉自己可能是在梦游的魔幻景象。


    那个传说中年仅二十出头的新任总设计师许燃,正靠在宽大的老板椅上,闭着眼睛。


    而在他面前,两道身影正为了一个技术参数,吵得面红耳赤。


    “不对!老林!你这个思路从根子上就错了!”


    一个白发苍苍,戴着厚重黑框眼镜,穿着洗得发白蓝色工作服的老人,把一张草图狠狠地拍在桌子上,唾沫星子横飞!


    “你要是敢在DSI进气道的唇口用这种屈服强度不够的钛合金,我今天就死在你面前!


    飞机还没上天,进气道先他娘的让你给撕烂了!”


    另一个同样头发半白,面容刚毅,眼神锐利的老者,吹胡子瞪眼地怼了回去!


    “放屁!宋老头!你懂个锤子的材料!


    你这是上个世纪的老黄历了!我们624所最新拿到的‘高温记忆合金’样品,数据在这儿!


    它的韧性延展,在超音速激波冲击下,比你那套傻大黑粗的加强筋结构强百分之十!”


    王浩感觉自己的腿有点软。


    不是被这激烈的争吵吓到了,他是被吵架的这两个人的身份,吓得快要当场给跪了。


    左边那个,宋文骢!


    共和国歼击机之父!歼-10的总设计师!


    右边那个,林启贤!


    华夏航发之魂!涡扇系列发动机的总负责人!


    这两位跺跺脚,整个华夏军工体系都要抖三抖的定海神针,泰山北斗!


    此刻,正像两个为了抢玩具而吵架的小学生,争得不可开交!


    这……也就算了!


    最让他感觉三观炸裂,灵魂出窍的是!


    吵了半天,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竟然不约而同地,像两个等待老师裁决的犯错学生,齐刷刷地扭头看向了正闭目养神的年轻人!


    宋文骢的语气,瞬间从刚才的暴怒,切换成了带着商量口吻的语气。


    “小许……咳,许总师,您看……这个材料问题,我们两个老家伙拿不定主意,还是你来拍板吧。”


    林启贤也跟着点头,表情诚恳请教。


    “对!你一句话的事!


    你说用哪个,我们今天就是把实验室给砸了,也给你把样品搞出来!”


    王浩:“……”


    他感觉自己的CPU彻底被烧掉了。


    这是什么异次元的领导方式?!


    你们两个副手吵架,最后让总指挥来做选择题?!


    这哪是总指挥啊!


    简直是幼儿园园长啊!


    就在王浩的世界观即将彻底崩塌重组的时候,闭着眼睛的年轻人,终于缓缓地睁开了眼。


    许燃的眼神清澈平静。


    他甚至都没有去看两份摆在桌上,足以让任何一个材料学博士都研究上十天半个月的数据报告。


    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为什么,一定要用金属?”


    宋文骢和林启贤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了!


    什么意思?!


    不用金属,用什么?用塑料吗?!


    “进气道唇口,瞬间要承受上千度的高温和几十个G的过载冲击,除了最顶级的钛合金,还能用……”


    林启贤下意识地反驳,可话说了一半,他自己就愣住了!


    因为,他看到许燃伸出手指,在身前的虚拟屏幕上,信手画出了一个复杂的,六边形结构分子模型。


    “石墨烯,”


    “混编碳纳米管的,三维拓扑增强型,石墨烯陶瓷基复合材料。”


    “它的理论耐温,三千度。”


    “理论结构强度,是钛合金的五十倍。”


    “而且,”


    “……它的重量,只有钛合金的,十分之一。”


    “……”


    宋文骢和林启贤,两个加起来快一百五十岁,为共和国天空操劳了一辈子的国之脊梁,此刻像两个第一次看到火车的原始人,呆呆地看着屏幕上充满未来感的分子结构!


    大脑,一片空白!


    王浩更是双腿一软,要不是扶住了门框,他怕是已经当场给跪下了!


    他感觉自己这三十年,学的不是什么狗屁气动布局!


    学的是怎么用泥巴搓飞机!


    …


    随着项目组正式运转,这种让人三观炸裂的“化学反应”,每天都在611所上演。


    许燃负责提出一个又一个,足以把牛顿和爱因斯坦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天马行空想法。


    而宋文骢和林启贤,这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则负责把许燃这些来自未来的“想法”,翻译成工程上可以实现的路线图。


    宋文骢的人脉,遍布整个军工体系。


    当许燃需要一种特殊的隐身涂料时,他一个电话,就能打到材料研究所所长的手机里,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吼道:


    “老李!别跟我说没有!


    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三天之内!我要看到样品!


    ……什么?没经费?我让小许跟你聊!”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林启贤的工程经验,更是堪称一本活的“避坑指南”。


    当一个年轻工程师,因为一个许燃提出的全新算法而兴奋得睡不着觉时,林启贤会一盆冷水泼过去:


    “先别激动!去查查这个算法对冷却液的粘稠度有没有特殊要求!


    十年前,我们就在涡扇-6上吃过这个亏!烧了三台发动机!”


    三个人,理论、工程、人脉,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腾龙”项目的推进速度,快得不像是在搞科研,像是在开着作弊器玩游戏!


    直到,他们撞上了那堵,所有高超音速飞行器都无法回避的“黑障”。


    “……当飞行器速度突破五马赫后,机体表面与空气剧烈摩擦,会形成一层由高温等离子体构成的‘鞘套’。”


    项目攻关会上,一名来自空军雷达对抗部队的技术专家,指着屏幕上一片代表着“信号丢失”的红色区域,脸色凝重。


    “这层‘鞘套’,会像一个完美的电磁屏蔽罩,隔绝内外的一切无线电通讯。


    飞机,在这一刻,就变成了聋子和瞎子。


    这就是‘黑障’。


    一个世界性的无解难题。”


    会议室里,气氛再次压抑。


    刚刚才因为解决了无数难题而建立起来的信心,在这堵墙面前显得那么脆弱。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


    那个总是能带来奇迹的年轻人,终于又开口了。


    “谁说,一定要用无线电通讯?”


    许燃放下手里的茶杯,走到白板前,提出了让在场所有人感到大脑再次宕机的疯狂构想。


    “既然这堵墙,我们绕不开。”


    “那为什么,不试着直接穿过去呢?”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一个粒子,撞向一堵墙。


    “根据量子力学的‘隧穿效应’。”


    “当一个微观粒子,能量不足以翻越一个势垒时,它依旧有一定概率,可以像幽灵一样直接‘隧穿’过去,出现在墙的另一边。”


    “我们,只需要把通讯信号,调制成特定频率的中微子束。”


    “对于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的中微子来说,区区一层等离子体鞘套……”


    许燃的嘴角,勾起了一抹淡淡的笑意。


    “……和一张窗户纸,没什么区别。”


    ……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像在听天书。


    中微子通讯?


    量子隧穿?


    这还是在造飞机吗?


    这是在造星际战舰啊!


    会议在一片震撼与自我怀疑的复杂氛围中,结束了。


    当晚,许燃的办公室门口。


    两道身影,像两个做错了事不敢回家的小学生,扭扭捏捏,徘徊不定。


    正是宋文骢和林启贤。


    两个老人手里,一人拿着一个崭新的,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笔记本,和一个录音笔。


    “老林,还是……还是你去说吧?你脸皮厚。”


    宋文骢推了推身边的老伙计,饱经风霜的老脸上浮现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


    “滚蛋!你个老狐狸!这种事凭什么让我来!”


    林启贤瞪了他一眼,随即又叹了口气。


    表情像极了鼓起勇气准备去跟女神表白的青涩少年。


    两个人推搡了半天,最终,还是一咬牙一跺脚,一起敲响了许燃办公室的门。


    “请进。”


    门开了。


    两个加起来快一百五十岁的国之重器,像两个最谦卑的学生,走到了正坐在书桌前,看一篇全英文量子物理文献的年轻人面前。


    “那个……小许……”


    宋文骢清了清嗓子,声音竟然带着一丝紧张。


    “不……是许总师。”


    他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巨大的决心,用恳求的语气小心翼翼地开口。


    “您看……您晚上,有没有空?”


    “给我们这两个,脑子不太够用的老家伙……”


    “……补补课?”


    ……


    当天晚上,611所一间普通的阶梯教室里。


    一幅奇特的画面,悄然上演。


    巨大的电子白板前,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年轻人,正拿着电子笔侃侃而谈,讲解着“薛定谔方程”和“不确定性原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