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6章 小同学,你在看什么书啊?

作者:爱吃鱼小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G98次列车如一条白色巨龙,无声地滑出西京北站的站台。


    窗外的古城墙在视野中迅速倒退,被连绵的现代化高楼所取代。


    许燃靠在高级软卧包厢宽大舒适的座椅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他婉拒了高志强“派架运-7送你回去”的豪迈提议,坚持自己买了张火车票。


    专机太快,太吵,也太引人注目。


    他需要一段安静不被打扰的时间,来清空大脑高速运转后积压的冗余数据,顺便……消化一下简瑶在机场那个突如其来的“告别仪式”。


    想到那个柔软的触感,他堪比超级计算机的大脑,至今仍会在检索相关数据时出现轻微卡顿。


    高级软卧车厢里只有四个铺位,被隔成一个个独立的私密空间。


    此刻,这间包厢里只有他和一个对铺的中年人。


    中年人约莫五十岁上下,戴着一副无框眼镜,穿着一身质地精良却看不出牌子的灰色夹克,气质儒雅,不像商人,更像个学者。


    这人从上车后便安静地看着窗外,两人之间没有任何交流,这让许燃很满意。


    许燃从双肩包里拿出一本厚得能当枕头的专业书籍,翻开了夹着书签的那一页。


    书名很拗口,《大型混流式水轮机蜗壳流场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


    这是他前两天在303研究所的资料室里顺手拿的。


    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他科研之外唯一的乐趣。


    “小同学,你也是搞水利的?”


    一个温和的声音打破了包厢里的宁静。


    对铺的中年人不知何时回过了头,目光正落在他手里的书上,眼神里带着一丝惊讶。


    许燃抬起头,推了推眼镜:“不是,兴趣。”


    中年人脸上的表情明显僵了一下,随即化为一丝莞尔。


    把这种天书当兴趣爱好?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了不起,了不起。”


    中年人笑着摇摇头,主动伸出手,“认识一下,我叫林永盛,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


    “许燃,国防科大学生。”许燃伸手与他轻轻一握,言简意赅。


    林永盛的目光在他年轻得有些过分的脸上停留了片刻,随即被他手里的书再次吸引过去。


    “蜗壳流场优化……这可是个硬骨头啊。


    你看到第几章了?”


    “第五章,关于脱流涡与压力脉动的耦合分析。


    作者在这里提出的边界条件设置有些过于理想化,忽略了泥沙含量对流体粘滞系数的动态影响,算出来的结果,怕是要比实际工况乐观百分之五。”


    许燃平静地陈述着。


    他说话的语气,就像在讨论今天的天气。


    林永盛脸上的笑容,却一点点地消失了。


    儒雅的眼睛,瞬间变得锐利起来!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许燃轻飘飘的一句话,直接戳中了这本业内权威著作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最大软肋!


    这个问题,还是他在一次国际水电峰会上,跟作者本人当面探讨过的!


    眼前这个年轻人,不是在看热闹!


    他是在用批判的眼光,在阅读这本“圣经”!


    “你……你还看出了什么?”林永盛的声音,不知不觉间带上了一丝郑重。


    “还有很多,比如叶片模型的网格划分过于粗糙,仿真精度不够;


    忽略了水温变化对金属材料热胀冷缩的影响……”


    许燃随口说了几条,随即停下。


    他觉得和一个陌生人讨论这些,有点浪费时间。


    林永盛却是整个人都听傻了。


    他呆呆地看着许燃,好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苦涩。


    “小同学……不,许燃同志,你这几句话,要是让我们院里那帮博士后听到,怕是得羞愧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仿佛黯淡了几分,靠回了椅背上,目光望向窗外,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虑。


    “可惜啊,理论上我们看得再透彻,设计得再完美,真到了动手造的时候,还是得被别人卡着脖子。”


    许燃的眉头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卡脖子?”


    “是啊。”


    林永盛揉了揉眉心,声音里满是疲惫,“就拿这本书里说的水轮机来说,这玩意儿是整个水电站的心脏。我们国家现在是世界第一的水电大国,可你知道吗?


    国内那些大型水电站里,十台机组,至少有七台的核心部件,都得从德国的福伊特、西门子,或者美国那里进口!”


    “他们卖给我们整机,赚走大头利润,可核心的铸造工艺、材料配方,对我们封锁得死死的。


    就像他们卖给你一条鱼,却当着你的面,把渔网烧了,把船砸了。


    我们能看,能学,就是自己造不出来!”


    “特别是那转轮上的叶片,几十吨重的一个大家伙,要在几百米的水头压力下,带着整个机组高速旋转几十年。


    那玩意儿的整体锻压和铸造成型工艺,就是他们攥在手里,要我们命的王牌!”


    林永盛越说越激动,拳头都攥了起来。


    是被技术壁垒压得喘不过气的深沉无力感。


    “是整体锻压的工艺问题,还是叶片材料本身的热处理不过关?”


    许燃的关注点永远那么精准。


    林永盛猛地回头,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


    这个问题,已经脱离了书本,触及到了工业制造最核心的领域!


    这小子,怎么会懂这些?


    “都有……”他艰难地开口,“但归根结底,是‘力’不够。”


    “力?”


    就在这时,列车发出一声悠长的鸣笛,速度缓缓放慢。


    窗外,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江,如同一条巨龙的脊背,在崇山峻岭间蜿蜒。


    一座宏伟的斜拉索大桥,横跨两岸,气势磅礴。


    无数汽车在桥上往来穿梭,如同甲虫。


    “你看那江水。”


    林永盛指着窗外,浑浊的江涛拍打着巨大的桥墩,发出沉闷的轰鸣,“大自然的力量,何其恐怖。


    我们要驯服它,就要用比它更恐怖的力量,去压制它!”


    他的眼神,变得无比深邃。


    “造那些几十吨、上百吨的转轮叶片,靠普通的锻压机根本不行。


    普通的压力,只能把它捶个形,却捶不密实里面的结构。


    用不了几年,金属内部的微小裂纹就会在高压下扩大,最终整个叶片撕裂,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要想把它捶打得‘筋骨’密实,浑然一体,就必须用一种东西——”


    林永盛一字一顿,仿佛每个字都重达万钧。


    “万吨级,重型压水机!”


    这个词钻进许燃耳朵的瞬间,他大脑里关于工业制造的知识树,被猛地激活了一个全新的分支!


    “那不是普通的机器,是现代重工业的‘皇冠’!是真正的国之重器!”


    林永盛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敬畏,一丝向往,和无尽的遗憾。


    “有了它,我们才能一体成型那些巨型水电站的转轮;


    才能压制出航空母舰甲板用的特种钢;


    才能锻造出核潜艇上那个直径十几米的承压环……它是所有顶级工业品的‘老祖宗’!”


    “可惜啊……”


    他摇了摇头,脸上满是落寞,“能造这玩意的国家,全世界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


    美、俄、德、法……


    他们就像一个俱乐部,把门关得死死的,连一颗螺丝钉的技术都不卖给我们。”


    “我们自己也尝试过,建了几个六千吨、八千吨的,可是一到最核心的超高强度钢丝预应力缠绕那一步,就过不去!


    要么是钢丝在缠绕时直接崩断,要么就是机身用不了多久就出现金属疲劳,自己先散架了……”


    林永盛后面的话,许燃已经听得不太真切了。


    他的整个大脑,已经被“重型压水机”这几个字彻底占据。


    天空,他已经用“破冰者”和“秦岭”插上了翅膀。


    可地面上,在这片孕育了古老文明的厚重土地之下,似乎还埋藏着更多、更基础、也更关键的工业命脉!


    一个全新的“国之重器”副本,在他眼前悄然开启。


    列车缓缓驶入中途停靠的站点。


    林永盛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夹克。


    他的目的地到了。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名片,双手递给许燃。


    “小伙子,今天跟你聊天,很痛快。


    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以后来京城,随时找我。”


    许燃接过名片,上面只有一个名字、一个单位和一串电话,简单朴素。


    “你的未来,不可限量。”


    林永盛看着许燃,郑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我们这代人没走完的路,就靠你们了!”


    说完,他便提起简单的行李箱,转身下车,汇入了站台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他不知道,自己今天遇到的这个“兴趣使然”的年轻人,将在不久的将来,为他口中那个“现代工业的皇冠”,带来一场何等惊天动地的颠覆。


    更不知道,他亲手为华夏的重工业,点燃了一把足以燎原的火。


    许燃收好名片,重新坐下。


    他拿起那本水轮机的书,却再也看不进去了。


    他缓缓合上书本,目光投向窗外连绵起伏的山脉,镜片后的眼神,深邃如渊。


    脚下的大地,和头顶的星空一样,同样有着无尽的真理,在等待着他去征服。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