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蕊基金会”的首批援助项目已正式在西部边远地区和山区启动,校舍修建工程如火如荼。
这为赵雯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为她的海外行动披上了一层“慈善企业家”的保护色。
此外,她与黄德山和罗正均的联系和沟通也并未中断。
与黄德山的通话,内容逐渐从纯粹的项目沟通,偶尔会夹杂一些更私人的问候和关切。
一次,黄德山终于忍耐不住了,说想她,想要见到她,他问赵雯雯,如果可以,她愿不愿意永远和他在一起?
赵雯雯只能安抚他:“黄大哥,欧阳大姐走了才没多久,咱们都先冷静一下,太过于急切,对你,对我都不好。”
然后他还提醒黄德山,不许再抽烟,要把身体养好。要多关注儿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多和欧阳蕊的父母联系,多安慰安慰那一双年老失孤的老人……
黄德山都一一答应着。他怎么会不知道赵雯雯话里的意思。
也确实,欧阳才走没多久,他不能那么急,关于私事,等过了这一年半载,再提上日程也不迟。
赵雯雯与罗正均的沟通,更多是同步项目进展,以及听取一些来自更高层面的、隐晦的指示和建议。
周旋于这两个男人之间,她表现得越发游刃有余。
一天深夜,顾砚舟的紧急加密电话将赵雯雯从睡梦中惊醒。
“雯雯,出事了。”顾砚舟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紧张,“我们的一支地质勘察小队在矿区边缘,与另一家矿业公司(怀疑有西方背景)的勘探队发生了对峙,对方态度强硬,并且有武装保安。我们的人被围住了,虽然我们的人也带着安保,但人数劣势。”
赵雯雯瞬间睡意全无,猛地坐起身。她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发生了——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已经嗅到了味道,并且开始采取行动。
“人员安全第一!”她第一时间下令,“立刻让我们的安保负责人与对方沟通,表明我们只是进行合法勘探。”
“你们才刚到没多久,还未站稳脚跟,尽量避免直接冲突。你立刻联系我们在桑卡拉首都的“联系人”,请求介入施压。”
她深吸一口气,眼神冰冷:“同时,把情况立刻同步给黄司令那边。看来,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试试我们的斤两了。”
这场远在非洲荒原上的对峙,虽然规模不大,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预示着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汹涌的竞争已然开始。
赵雯雯知道,她亲赴前线的日子,必须提前了。
这一夜,赵雯雯几乎没有合眼,一直守在卫星电话前,直到顾砚舟传回事情已经解决了的消息,她才算是松了一口气,好好的补了一觉。
顾砚舟团队在桑卡拉的前期工作,是在挑战与试探中艰难推进。
尽管有特殊渠道的便利,但当地政府的低效和复杂的地方势力,仍让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法律团队埋首于繁杂的法律文书,地质团队在武装护卫下进行初步勘察,忍受着热带气候的严酷考验。
顾砚舟则周旋于各方官员之间,应对着各种明暗规则。
通讯主要依靠卫星电话和偶尔能连上的、极不稳定的早期互联网邮件。
与国内的沟通,往往需要事先约定好时间,通过加密的卫星电话线路进行。声音延迟、信号中断是家常便饭。
不久后,来自国内的基建力量开始登陆。货轮卸下重型机械、建材和数不清的物资。修建从港口通往矿区的简易公路成为首要任务。
国内的工程队在武装护卫下,顶着烈日开始施工,这条“生命线”的建设进度至关重要。
矿区核心区域也开始平整,规划出未来选矿厂、仓库和生活区的雏形。
赵雯雯深知在非洲交通不便的地区,空中机动能力的重要性。她通过一次信号断续的卫星电话指示顾砚舟:
“在矿区和指挥部驻地,优先建造符合标准的直升机停机坪。要能起降中型直升机级别的机型。”
很快,两处直升机坪建成。一架从南非租赁的中型直升机投入使用。这条空中通道极大提升了效率,也为未来的紧急情况提供了快速反应能力。
随着道路延伸,大型电铲、钻机、矿用卡车等重型设备开始陆续运抵矿区。
这些庞然大物的到来,标志着项目从准备阶段进入了前期开采阶段。国内过去的技术团队规模也随之扩大。
面对日益凸显的利益和潜在风险,黄家承诺的支援迅速到位。
一支约百人规模、以某国际安保公司为幌子的队伍,分批抵达桑卡拉。
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带着明显的专业军事风格,成员多为东亚面孔,纪律严明。
他们迅速接管了核心区域的防卫:建立外围警戒线和瞭望塔、设置多重检查岗哨、配备装甲车和先进通讯设备进行巡逻。
负责人直接向赵雯雯和顾砚舟汇报,但其背景不言自明。
这支队伍的出现,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骚扰和窥探,让项目的安全等级得到了质的提升。
顾砚舟通过卫星电话,向赵雯雯详细汇报了进展,并再次强调当地条件依然艰苦,存在不确定风险,建议她推迟来访。
电话那头,赵雯雯的声音透过电流声传来,冷静而清晰:
“砚舟,辛苦你了。情况我都知道,我也知道你能为我做好一切。但是,我不能一直留在后方。我必须亲自过去,很多事情需要当场决断,也需要让各方看到我们的决心和存在。准备一下,我下周出发。”
她的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她清楚,作为项目的最终决策者和核心人物,亲临一线不仅是管理的需要,更是稳定军心、应对复杂局面的关键步骤。
那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需要她去亲自坐镇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