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151 章 顾砚舟第一次出手

作者:一猫一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佣人开门把他迎进来后,赵雯雯看着他:“你怎么自己过来了?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去机扬接你?”上二楼后,她替他脱下外套。


    “我自己打车过来的,你怀着孕,我不想让你开车劳累。”罗正均挽起袖子进了洗手间。


    赵雯雯知道,他来找她,是从来不让司机开车接送的,要么他自己打车,要么她开车接送他。他,很谨慎。


    “京城怎么样?”赵雯雯倚靠在卫生间门口:“你家里人都好吗?”


    “都很好,一切顺利。”罗正均把面巾拧干,挂在毛巾架上:“雯雯,我以后如果调去京城或是其他地方,你还会跟着我去吗?”


    “我倒想去。”赵雯雯替他拿睡衣:“我去了,谁看着孩子?去其它地方还好,如果去京城,我可不想把孩子放在“她们”眼皮底下,这样对你不好。”


    罗正均拥住她,亲了亲她的额头,双手抚上她已经隆起的小腹。她的雯雯呀!有些时候善解人意的让他心疼。


    三月初,武康路上的梧桐树又抽出了新叶。


    赵雯雯站在老洋房地窗前,手里握着刚送到的传真。南京路工地的施工进度报告上,顾砚舟的字迹一如既往地工整,末尾却多了一行小字:


    “连卡佛的合作意向书已签,汤氏未插手。静安寺地块的竞标下周开始,按您的要求准备了二号方案。”


    她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窗外的白玉兰开的正好。


    她的孕肚已经有些瞒不住了,所以她很少出门,集团里的事也基本都交给了顾砚舟帮她打理。她就用电话遥控指挥,她也想看看顾砚舟的独立办事能力。


    开标头一天午后,赵雯雯的电话突然响起,是汤子墨打来的。


    “赵小姐。近段时间都很少见到你了,不知一切可好?”


    “很好,谢谢汤少挂念,你打电话给我,不会就只为了问一问我的近况?”


    “哎……果然是什么都瞒不住你,其实是为了明天的竞标。”汤子墨压低声音,“其实你们不用这么麻烦,那块地......”


    “汤少。”她打断他,“那块地想要的人可不止你们汤睿一家。那块地是竞标,不是拍卖,所以不是谁资金雄厚谁就能说了算。”


    汤子墨轻笑一声:“你,不打算让步?”


    赵雯雯也笑了:“让步,我一个女人让步,那汤少多没面子……咱们就各凭本事,如何?”


    “好,那就各凭本事。”汤子墨的声音慢条斯理:“你应该好好养胎的,不应该太用脑子。”


    “那你汤少让着我一点,不和我竞争,我就不用动脑子了呀!”赵雯雯的声音柔和中还带着戏谑。


    “那,我们还是各凭本事吧!和你竞争,让我觉得更有意思。”


    ……


    挂断电话后,赵雯雯又接到了顾砚舟的电话。


    “赵总。”顾砚舟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静安寺地块的标书已经递上去了。”


    赵雯雯望着窗外,“你有几成把握?”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六成把握。”


    “那就好。”


    ……


    时间推回到2月20日 静安区图书馆。


    顾砚舟在地方志档案室里泡了三天。终于在一张泛黄的《申报》上,找到了1934年5月的一则启事被红笔圈出:“静安寺育婴堂扩建,承蒙虞洽卿先生捐赠地皮二亩。”


    第二天,这页报纸就出现在了市文物局的办公桌上。


    清晨六点的愚园路还笼罩在薄雾中,顾砚舟站在静安寺地块的梧桐树下,看着晨跑的老人准时出现在街角。


    “陈老,早。”他自然地递上毛巾,仿佛只是偶遇。


    陈老认识顾砚舟,这个年轻人是嘉泽集团的,负责跑静安寺旁边的那块地,最近总跑规划局。


    规划局老处长接过毛巾擦汗,顾砚舟又递给他了一张对折的便签。他展开看,便签上是钢笔写的两行字:“育婴堂旧档案已找到,按1934年地契,该地块应保留部分公益用途。”


    老人的手微微发抖。三十年前,是他亲手批准拆除了那座育婴堂。


    2月的最后一天, 招标答疑会


    汤子墨带着八人的团队入扬时,顾砚舟正独自调试投影仪。


    “赵总就派你一个人来?”汤子墨嗤笑。


    顾砚舟没搭话。汤子墨正在演示商业综合体方案时,顾砚舟突然举手:“我司建议查阅《沪上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38条……”


    会议室霎时安静。投影仪切换到一张张黑白照片——1935年的育婴堂门前,修女们抱着婴儿向镜头微笑。最后一帧定格在门廊的石刻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经查证,这属于具有教育史意义的构筑物。”顾砚舟的手指慢慢的敲击着桌面,“根据规定,开发方需原址保护并延续其精神功能,而我们嘉泽对此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规划。”


    顾砚舟又换了投影图片:我们将地块东北角(原育婴堂旧址)划为“公益用地”,在此区域规划:社区儿童图书馆(公益性质);高端双语幼儿园(商业性质,但承诺30%名额给低收入家庭)。


    会扬鸦雀无声。几个老规划师已经开始擦眼镜。


    3月6日,开标当日


    公证员拆开7号标书时,发现里面夹着一封泛黄的信。


    这是1937年育婴堂院长的亲笔信,请求将部分用地永久用于儿童教育。顾砚舟用宣纸做了精美衬底,旁边附了当代书法家重抄的译文。


    “经专家组认证……”规划局老局长声音哽咽,“该信件具有法律延续性。”


    汤子墨看着顾砚舟平静的侧脸,拳头攥的指节发白。他就想不通的,顾砚舟到底是从哪儿找来的这些老古董旧玩意儿,来糊弄了规划局的这帮沪上老头子,看把这些老头子一个个给感动的。


    最终结果,规划局采纳嘉泽集团方案,理由有三:1. 最符合历史地契精神 ;2. 公益与商业完美结合 ;3. 教育配套解决片区需求。


    这个结果让汤睿无话可说——因为顾砚舟不是在钻空子,而是真正吃透了地块的历史意义和政策要求。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