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5章 尘埃落定

作者:鱼丸面汤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山谷一战尘埃落定。老狼王的尸体被灰狼部落的战士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收敛带回,他们将按照部落的传统举行葬礼。


    而那些被俘的金钱豹兽人,则被赤狐部落的战士们押解着踏上归途。


    沈雨桥早有打算:部落正在规划修建更坚固的城墙,正缺人手。


    这些身强力壮的豹族兽人,正好拉去当苦力。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只能在外围从事搬运石料等基础体力活,严禁接触核心区域的施工图纸和关键工序。


    同时,赤狐部落已经派出了信使前往金钱豹部落传话:什么时候送来足够的赎金,什么时候才能领回他们的战士。


    回到赤狐部落后,霍秋立刻被安置在了巫医小屋旁特意清理出来的静养室内。


    沈雨桥和巫医一起,为他进行了彻底的专业治疗。


    伤口被仔细清洗、消毒,然后用一种由某种植物纤维精心鞣制而成的、比兽筋线更细更柔韧的缝合线,一针一线地进行了缝合。


    过程虽然依旧痛苦,但远比用那粗骨针要好得多。沈雨桥告诉霍秋,伤口太深太大,即使愈合了,恐怕也会留下一条非常明显的疤痕。


    霍秋对此却十分豁达,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仿佛那疤痕不过是战士的功勋章。


    在赤狐部落精心的照料和醉雨几乎寸步不离的陪伴下,霍秋的恢复速度惊人。


    两三天后,他就能在醉雨的搀扶下,慢慢下床走动了。


    然而,沈雨桥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霍秋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巨狼的形态,很少变回人形。


    起初沈雨桥还有些不解,以为是他伤口疼痛或者兽形更利于恢复。


    直到两天后,沈雨桥看着音柠经过——她人形时把发尾染成了绿色,变回狐狸后,尾巴尖果然也是一抹亮眼的绿色——他才猛然反应过来!


    他想起给霍秋缝合伤口时,为了操作方便和防止感染,他把霍秋后背伤口周围一大片的狼毛都给剃掉了!


    现在那块皮肤虽然缝好了,但光秃秃的,还没长出新毛。


    这要是变回人形……根据兽形与人形毛发对应的规律,霍秋的后脑勺对应后背的位置,岂不是会变成一片……“地中海”?!


    想通了这一点,沈雨桥差点笑出声,赶紧捂住了嘴,心里对霍秋多了几分同情和理解:难怪这家伙不肯变回人形,这形象对于一位刚刚夺得王位、正值壮年的新狼王来说,确实是有点有碍观瞻。


    不过,这个“难题”很快就被解决了。


    没过多久,沈雨桥就看到霍秋终于以人形出现了一—他的头上戴着一顶帽子。


    那帽子看起来是用柔软的白色兔毛毡制成的,毛茸茸的,很暖和。


    就是做工实在不敢恭维,针脚歪歪扭扭,大小似乎也有点不太合衬,尤其是帽顶部分,形状有点怪异。


    而且,帽子两侧还特意精心剪裁出了两个洞,让霍秋那双灰色的狼耳朵可以严丝合缝地伸出来,直立着。


    这顶帽子……怎么看都透着一股笨拙又用心的可爱劲儿,一看就是出自某个不擅长做手工但心意满满的赤狐之手——除了醉雨,还能有谁?


    沈雨桥忍着笑,客观评价:帽子保暖目的是达到了,戴着也挺萌。就是……就是这帽子的整体造型,不知怎地,越看越有点像……有点像把一条毛茸茸的白色内裤给套在脑袋上了!


    霍秋显然也对自己的新形象有点不自在,走路时都不太敢抬头挺胸,但那顶“醉雨牌”爱心帽子却戴得稳稳的,一次也没摘下来过。


    看来,对于新狼王来说,形象问题在爱人的心意面前,都是可以克服的小困难。


    同时,袁老先生在赤狐部落的生活,可谓如鱼得水。


    他阅历丰富,肚子里有讲不完的奇闻异事和古老传说,很快就成了部落里所有小狐狸们最喜爱的爷爷,每天身边都围着一群毛茸茸的小听众。


    他性情温和,带孩子又极有耐心,连最调皮的小家伙在他面前都会变得乖巧。


    不仅如此,他很快也融入了部落里那些退休老狐狸的圈子,下棋、品茶、讨论农时天象,样样都能聊到一起去。


    大家都很尊敬这位博学又谦和的长者,热情地拉着他参与各种活动。


    在这种充满温情与活力的氛围中,袁老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开了,眼神明亮,腰板也挺直了不少,再也不是当初沈雨桥在集市角落里见到的那位孤寂落寞的老人了。


    水稻的种植计划在沈雨桥和袁老先生的共同推动下,迅速步入正轨。


    他们首先选定了部落附近一处向阳、靠近水源的山坡,带领族人开垦出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引水灌溉后,沈雨桥向袁老先生展示了他作为“祭司”的特殊能力——植物催生。


    当沈雨桥将手轻轻按在刚刚播下稻种的湿润田地上,柔和的光芒自他掌心流淌而出,渗入泥土。


    在袁老先生惊愕的目光注视下,嫩绿的秧苗破土而出,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节、抽穗、扬花、灌浆……几个呼吸之间,一片金灿灿的稻浪便在山坡上摇曳生姿!


    这神迹般的一幕,让袁老先生对这位年轻的祭司更是刮目相看,也对推广水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望着这片试验田的丰收景象,沈雨桥的野心更大了。


    他蹲在田埂边,对同样蹲在一旁、笑眯眯捋着胡须的袁老先生说:“袁先生,您看,现在这个品种的水稻已经非常优良了。但我听说过一种更厉害的方法,叫做‘杂交水稻’!如果能成功,产量可能比现在还要翻上好几倍甚至更多!”


    袁老先生闻言,眼中精光一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哦?杂交水稻?祭司,快给老头子我讲讲,这是怎么个说法?你这些高深的知识是从哪里学来的?”


    沈雨桥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


    他总不能说自己是穿越来的,这些知识是站在另一位袁老先生的肩膀上得来的。


    他只好含糊地解释道:“这个……我是从另一位姓袁的、非常伟大的老先生那里学来的理念。”


    接着,他凭借着自己不算太牢固的记忆,磕磕巴巴地开始解释杂交水稻的基本原理: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水稻,进行人工授粉,利用杂种优势培育出高产、抗病的新品种……


    他讲得断断续续,有些专业术语甚至用兽世的语言勉强替代,自己都觉得解释得不太清楚。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袁老先生听完他这番不甚流畅甚至有些混乱的阐述后,并没有露出困惑的表情,反而陷入了沉思,手指在泥土上划拉着。


    过了好一会儿,老先生抬起头,竟然清晰、有条理地复述并完善了一套完整的杂交水稻培育方案!


    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如何根据气候土壤条件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细节!


    沈雨桥听得目瞪口呆,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袁先生?!您、您怎么会……?”


    袁老先生看着他惊讶的样子,呵呵笑了起来,摆摆手道:“我老头子哪里会这个哟!这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嘛……”


    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又指了指脚下的土地,“我刚才听了你的想法,再结合我这大半辈子跟土地、跟庄稼打交道的经验,脑子里这么一琢磨,就觉得你那个法子好像可以这样改进一下,那样调整一下,好像就更顺了,更适合咱们这儿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沈雨桥看着老先生那副举重若轻、仿佛只是随口说了点“种地心得”的模样,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伤害”,他忍不住在心里仰天长啸:


    “全世界都是聪明人!多我一个怎么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