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军在院里搞得热火朝天,王秀芝在家里也没闲着。
她琢磨了一宿,小儿子林浩交给她的任务是“疯狂囤积粮食和各种生活物资”,这事儿听着简单,可真要办起来,门道多着呢。
现在是什么年头?买什么都要票!粮食有粮票,布有布票,买块肥皂都得用工业券。
她们家虽然现在不缺钱,可这票证,也不是无穷无尽的。
光靠自家的票,想把那个大地窖填满,那是痴人说梦。
再说了,一家人突然开始大量买粮买东西,也太扎眼了。
街道王主任那边虽然现在跟自家关系好,可万一被人举报个投机倒把,那也是个麻烦事。
所以,这事儿不能明着干,得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怎么才能办得神不知鬼不觉,又能最大限度地弄到东西呢?
王秀芝坐在炕上,掰着手指头盘算着,她那双因为常年打探八卦而显得格外有神的眼睛,滴溜溜地转个不停。
突然,她一拍大腿,有了!
她自个儿的力量是有限的,可她手底下,有一支看不见的“娘子军”啊!
南锣鼓巷这片儿,谁不知道她王大妈路子广,消息灵?那些跟她关系好的街道大妈,张家婶子,李家大娘,哪个不是唯她马首是瞻?
对啊!发动群众的力量!
王秀芝心里有了谱,立马就行动起来。
她先是换了身干净的衣裳,又从柜子里摸出两包林浩孝敬她的“大前门”香烟,揣进兜里,这就出了门。
她第一个找的,是住在胡同口,老公在粮站当个小组长的孙大娘。
“哎哟,孙大姐,忙着呢?”王秀芝人还没进门,那洪亮的嗓门就先传了进去。
孙大娘正在院里搓玉米,一见是王秀芝,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热情地迎了出来:“是秀芝妹子啊!快进屋坐,快进屋坐!”
“不了不了,我就跟你说几句话。”王秀芝拉着孙大娘的手,神神秘秘地把她拽到墙角,压低了声音。
“大姐,我跟你打听个事儿。我娘家那边,有个侄子,下个月要结婚。这不,家里头粮食不够吃,想托我给匀一点。你也知道,现在这光景,弄点粮食多不容易。我想问问,你们粮站,最近有没有那种……就是……不太好的陈米,或者碎米啥的?价格便宜点,不要票的那种?”
孙大娘一听,心里就有数了。
粮站里这种“陈化粮”或者“指标外”的粮食,确实有,一般都是内部消化,或者卖给相熟的人。
“有倒是有,不过量不大。”孙大娘有些为难。
王秀芝立马从兜里掏出一包“大前门”,不由分说地塞到孙大娘手里。
“大姐,你看,这事儿能不能帮兄弟妹子想想办法?也不让你白忙活,事成之后,我那侄子说了,肯定有谢礼!”
一包“大前门”,在这个年代可是稀罕物。孙大娘捏着那硬邦邦的烟盒,脸上的为难立马就变成了笑容。
“嗨,多大点事儿!你放心,这事儿包在我身上!我回去跟我们家老头子说说,让他给你想办法凑个百八十斤的,问题不大!”
“哎哟,那可太谢谢你了大姐!”王秀芝嘴上千恩万谢,心里却乐开了花。
百八十斤,这只是开胃小菜。
搞定了粮食的第一个渠道,王秀芝马不停蹄,又去了下一家。
这家是李婶子,她儿媳妇在副食品商店工作。
王秀芝的说辞又换了一套。
“李嫂子,我跟你说个愁人事。我们家老林,最近肠胃不好,医生说得吃点好的养养。可这肉啊,蛋啊,都得凭票,哪够吃啊。我听说,你们副食品店,有时候会处理一些卖相不好的猪下水,还有那种快过期的罐头,是不是?”
“是有,怎么了?”
“你看,能不能让你儿媳妇,帮我留意着点?只要有,不管多少,我都收了!价格好说!”王秀芝又是塞烟,又是许诺好处。
李婶子哪能不答应,拍着胸脯就把这事儿揽下来了。
就这样,王秀芝一个上午,跑遍了七八户人家。
对卖布的,她说乡下亲戚要嫁女儿,想扯点处理的碎布头做嫁妆。
对管煤的,她说家里孩子多,冬天怕冷,想多买点煤球或者煤渣。
对在澡堂子工作的,她就说想买点处理的肥皂头,回家自己熬肥皂用。
她编的理由,个个都合情合理,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而且她找的,都是那些有点小权力,但又不起眼的人。
给的好处,也不多,就是一包烟,几斤水果糖,既能让人家动心,又不至于惹出大麻烦。
那些大妈们,平日里就爱跟王秀芝凑在一起说八卦,现在王秀芝主动上门求办事,还给好处,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把这事儿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一张以王秀芝为中心,遍布南锣鼓巷各个角落的“物资采购网”,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建立起来了。
到了下午,成果就来了。
孙大娘家的儿子,用板车悄悄地拉来了一百五十斤糙米和五十斤白面,说是粮站清仓的,没要票,价格还比市面上便宜两成。
李婶子的儿媳妇,下班的时候拎来一个大网兜,里面装着十几斤猪肝猪大肠,还有七八个肉罐头,说是临期的,半卖半送。
卖布家的赵大姐,更是直接抱来了一大捆布头,花色各异,足够做十几身衣服了。
……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物资,像涓涓细流一样,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林家。
林河的媳妇王丽,看着家里突然多出来的这些东西,眼睛都直了。
她拉着王秀芝的胳膊,压低了声音问:“娘,您这是……发财了?”
“发什么财!这都是为了过冬准备的!”王秀芝嘴上这么说,脸上的得意劲儿,却是怎么也藏不住。
她指挥着两个儿媳妇,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一部分留着家里吃用,剩下的,全都悄悄地转移到了那个由防空洞改建的大地窖里。
地窖里,林浩早就让人装了通风设备,还用石灰做了防潮处理。
一袋袋粮食,一罐罐咸菜,一捆捆布料,被码放得整整齐齐。
看着地窖里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多,王秀芝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她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小儿子林浩说的“战略储备”是什么意思。
这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感觉,太他娘的爽了!
她现在每天出门,腰杆都比以前更直了。
看着街坊邻居们还在为了一斤棒子面,半尺布票发愁,她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越感。
她甚至开始主动出击,利用自己“八卦中心”的身份,去挖掘更多的“渠道”。
“哎,我听说百货商店的刘经理,他老丈人病了,想买根山参?”
“供销社的小王,最近是不是在给他儿子找对象?”
“废品收购站的老张,他闺女想进轧钢厂当临时工?”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信息,到了王秀芝这里,就都成了可以利用的资源。
她就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指挥着她的“大妈军团”,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着最大的利益。
整个南锣鼓巷,乃至小半个京城的物资流动,都在她的搅动下,开始发生着微妙的,不为人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