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6章 分三步走

作者:骑着蜗牛逛街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颗粒无收?”


    朱平安脑中“嗡”的一声,仿佛被人当头浇下了一盆冰水,从头顶凉到了脚后跟。前一刻还因天降大贤而狂喜的心,瞬间沉入了谷底。


    他花了整整十万信仰值换来的希望,又在轮盘上经历了大悲大喜,最后等来的,竟是这样一个结果?


    “先生,此话何解?”朱平安的声音有些干涩,他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急忙追问。


    徐光启的神情依旧严肃,他将那颗土豆轻轻放回袋中,仿佛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主公,过犹不及。此物生机太过旺盛,便如一头食量惊人的猛虎,寻常的土地,便是那孱弱的鸡羊,非但不能滋养它,反而会被它在短时间内吸干所有地力,最终导致神种本身也因后继无力而枯萎坏死。”


    他顿了顿,用手指沾了点口水,在桌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寻常五谷,是向土地‘借’力。而此神种,是向土地‘夺’力。若无足够深厚的‘家底’,这笔买卖,做不成。”


    一番话,说得深入浅出,朱平安瞬间明白了症结所在。他不是没想过土地肥力的问题,却万万没想到,这神种的“脾气”竟如此霸道。


    看着朱平安瞬间变得凝重的脸色,徐光启却微微一笑,那股学者的从容与自信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主公不必过忧。猛虎虽恶,亦可驯养。神物虽傲,亦有其法。草民不才,愿为主公献上‘三步之策’,只要按部就班,不出一年,必能让此神种遍布景云。”


    朱平安的眼睛猛地一亮,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先生请讲!”


    “第一步,建立‘育种苗圃’。”徐光启伸出一根手指,“此二物乃是根茎作物,可育苗移栽。我们需择最优良的土地,再以河沙、草木灰、发酵过的牲畜粪便,按精确比例调配成‘育种精土’。先集中人力物力,培育出第一批最为珍贵的种苗。此为‘保种’。”


    “第二步,开辟‘试验田’。”他伸出第二根手指,眼中闪烁着格物致知的严谨光芒,“待苗圃中的种苗长成,便将其移植到不同土质、不同向阳、不同水源的田地中。向阳坡地、背阴洼地、沙土地、黏土地,皆要划分区域。派专人日夜记录其生长状况,从发芽、长叶到开花,每一分变化都要详细记载。由此,找出最适合在景云全境推广的种植之法。此为‘寻道’。”


    “第三步,编撰‘农学简报’。”徐光启伸出第三根手指,语气中带着一丝对未来的憧憬,“待试验功成,便将所有成功的经验,用最通俗易懂的图画与文字,编撰成册,我称之为‘简报’。再由景云学堂的学生们,去往各村各社,手把手地教给每一位农户。如此,则可万无一失。此为‘传法’。”


    保种、寻道、传法!


    三步之策,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与智慧。朱平安听得心潮澎湃,眼前仿佛已经浮现出景云大地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他没有片刻犹豫,立刻命人去请萧何与荀彧。


    很快,两位景云的文臣核心赶到了书房。当他们听完朱平安的转述和徐光启的计划后,反应各不相同。


    萧何这位大管家,首先皱起了眉头:“先生此法,固然周全,但……是否过于繁琐?光是建立苗圃、开辟数十种试验田,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是個无底洞啊。”


    荀彧也抚着胡须,沉吟道:“徐先生之策,高瞻远瞩。但战线拉得太长,变数亦多,一旦其中一环出了差错,恐将前功尽弃。”


    面对两位顶级谋臣的质疑,徐光启并未急于辩驳。他只是平静地反问:“敢问萧大人,景云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各占几成?敢问荀大人,本地常年是吹东南风还是西北风?春季雨水多寡,对沙土与黏土的保墒影响,又有何不同?”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萧何与荀彧皆是一愣。他们可以对答如流天下大势,能精准计算钱粮税收,但对于这般细致入微的农学问题,却是一片茫然。


    徐光启这才拱手道:“二位大人,格物致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农业,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天地至理。主公的神种,便是那开启宝库的钥匙,而草民这三步之法,就是要为主公寻到一把万无一失的锁芯。前期繁琐,是为了后期的万世之基。”


    听完这番话,再看到徐光启那严谨而自信的神情,萧何与荀彧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折服。


    他们终于明白,王爷带回来的,究竟是怎样一位大才!


    “本王决定了!”朱平安当场拍板,声音铿锵有力,“即刻起,任命徐光启先生为景云‘大农令’,官职等同县令,全权负责景云一切农事革新!所需人、财、物,皆由萧何先生从王府库藏中调拨,不得有误!”


    “臣,遵命!”萧何与荀彧躬身领命,再无半分疑虑。


    “草民……谢主公知遇之恩!”徐光启也是心头一热,深深一揖。他一生所学,所求的,不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他尽情施展抱负的舞台吗?


    “主公,”徐光启直起身,又提出了一个请求,“草民还需一些助手,恳请主公将景云学堂中,算学与格物两科的聪慧学生,调拨给老朽。”


    朱平安闻言大笑:“准了!本王不仅给你学生,还要在学堂内,为你建一座‘农学馆’!让学堂,成为你最大的科研与实践之地!”


    这个决定,让徐光启的眼中,第一次泛起了激动的泪光。


    在徐光启的亲自勘探下,一块位于景昌县城南,背风向阳、靠近云景运河支流的肥沃谷地,很快被选定为未来的“皇家试验农场”。


    瑞王爷要在城南圈一块最好的地,不是为了建别院,而是为了“种地”!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景昌县。百姓们既好奇又困惑,议论纷纷。王爷带回来的神种,他们有所耳闻,但种地就种地,为何要搞出这么大的阵仗?还要请学堂里那些拿笔杆子的读书郎来帮忙?


    当瑞王府的告示贴出,要招募一批经验丰富的农户,协助开垦农场,并承诺给予丰厚报酬时,应者云集。


    动员大会上,朱平安亲自到场,徐光启则在一旁,指挥着第一批被调来的学生,进行着土地的勘测和划分。他们在地上拉着线,插着各种颜色的旗子,嘴里念叨着什么“酸碱度”、“向阳角”,让周围的农户们看得一头雾水。


    就在此时,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皮肤黝黑,腰板却挺得笔直的老农,分开众人,大步走了出来。


    “孙伯!”有人认出了他,低声惊呼。


    这位孙伯,在景昌县德高望重,侍弄了一辈子土地,是方圆百里公认的种地好手。


    他走到朱平安面前,先是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随即直起身,指着远处那些学生们正在做的“奇怪”准备工作,洪亮的声音响彻全场。


    “王爷,恕老汉直言,我等敬您,爱您,但地,不是这么种的!”


    老汉的脸上满是焦急与不解,他指着徐光启的方向,提高了嗓门。


    “往土里掺沙子,拿火烧草木灰,浇水还要分时辰……这闻所未闻,简直是胡闹!您这是要糟蹋好东西,是要遭天谴的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