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5章 满朝皆惊

作者:骑着蜗牛逛街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金銮殿内,气氛微妙。


    大皇子朱承泽身姿挺拔,嘴角噙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与身旁的几位心腹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丞相林如海老神在在,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一尊入定的老僧。他们都在等,等那个叫张正的“屠夫”回来,给远在景昌的六皇子,递上最后一柄夺命的利刃。


    今日的早朝,注定是一场好戏。


    “宣——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正,觐见!”


    太监尖细的嗓音划破了殿内的宁静。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殿门。朱承泽的笑意更深了,他几乎已经能想象到张正义正词严、罗列罪状的模样。


    然而,当张正的身影出现在众人视野中时,满朝文武,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这哪里还是那个威严刻板、一丝不苟的铁面御史?


    只见张正官袍上满是褶皱和泥渍,头冠歪斜,发髻散乱,脸色蜡黄,眼窝深陷,嘴唇干裂起皮。他整个人瘦了一大圈,步履蹒跚,眼神中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疲惫与悲戚。若不是他身上那件辨识度极高的绯色官服,众人几乎要以为这是从哪个乱葬岗里爬出来的难民。


    他不是去查案问罪的吗?怎么搞得跟去逃荒一样?


    朱承泽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他心头悄然升起。


    张正踉踉跄跄地走到大殿中央,未及行礼,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怀中还死死抱着一个长条形的木盒。


    “陛下!”他一开口,声音沙哑得如同破锣,“臣……臣有罪!臣无能!请陛下降罪!”


    高坐龙椅之上的皇帝朱乾曜,眉头紧锁,将一份奏折递给身旁的太监:“呈上来。”


    奏折很快被送到御案之上。朱乾曜展开奏折,只看了一眼,脸色骤然大变。


    “混账!”


    他猛地一拍龙案,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整个金銮殿都为之一颤。他霍然起身,胸膛剧烈起伏,手指着下方群臣,声音中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怒火与痛心。


    “好!好一个国之栋梁!好一个社稷之臣!这就是你们呈上来的弹劾?这就是你们口中的‘屠戮士族,意图谋反’?!”


    皇帝的雷霆之怒,让殿内所有人噤若寒蝉。大皇子一党更是面色发白,完全搞不清状况。


    “传阅!”朱乾曜将奏折狠狠摔在地上,“让众卿家都好好看看!看看我泰昌的封疆之地,看看我那苦命的孩儿,都经历了些什么!”


    太监连忙捡起奏折,从首辅张秉正开始,一一传阅。


    那薄薄的几页纸,此刻却仿佛有千钧之重。


    每经过一人的手,殿内就多一张惊骇欲绝的脸。奏折从前面传到后面,官员们的脸色也从最初的疑惑,变成了震惊,再到最后,那些联名弹劾朱平安的官员,个个面如土灰,冷汗浸湿了朝服,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奏折上没有弹劾,只有血泪。字字句句,都在控诉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灾,都在描绘一幅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人间炼狱图景。而六皇子朱平安,在张正的笔下,俨然成了一位身先士卒、与民同苦、为救苍生不惜背负一切骂名的悲情英雄。


    “陛下!”张正高举手中的木盒,老泪纵横,“臣此行,未带回六殿下任何罪证,只带回了此物!”


    他打开木盒,那把由无数破布拼成的“万民伞”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


    “此为万民伞!乃景昌百姓凑家中最后一块整布,为六殿下所制!他们说,殿下是护佑一方的青天!”


    张正声泪俱下地将景昌的“惨状”和朱平安的“功绩”当庭哭诉了一遍,最后以头抢地,声嘶力竭地喊道:“臣以官声、以性命担保,奏折所言,句句属实!若有半句虚假,请斩臣头,以谢天下!”


    大皇子朱承泽彻底懵了。


    他呆呆地看着在地上哭得像个三百斤孩子的张正,脑子里一片空白。


    剧本不是这么写的啊!


    派去咬人的狗,怎么就摇着尾巴回来,还反过来把主子们给卖了?这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就在此时,一直沉默的太傅杨维出列了。这位三朝元老,向来中立,此刻却面带动容之色。


    “陛下,老臣以为,张御史所言,情真意切,必为实情。六皇子身处险境,不计个人荣辱,心系万民,实乃我皇室之幸,万民之福!老臣恳请陛下,立刻开仓赈灾,并嘉奖六皇子,以彰其仁德!”


    “臣附议!”“臣附议!”


    一时间,朝中竟有近半数的中间派官员出列附和。舆论瞬间反转,那些原本准备落井下石的人,此刻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朱乾曜看着下方百态,眼中的怒火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欣慰与激赏。他缓缓坐回龙椅,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但声音却异常洪亮。


    “好!朕有如此麒麟儿,何愁天下不定!”


    他目光如电,扫过大皇子等人,后者无不心虚地低下头。


    “传朕旨意!”


    皇帝的声音回荡在金銮殿的每一个角落。


    “六皇子朱平安,临危受命,心系万民,功大于过!特旨嘉奖!户部!”


    户部尚书孙康年一个激灵,连忙出列:“臣在!”


    “立刻!从国库拨付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即刻备齐,火速送往景昌县赈灾!不得有误,不得克扣!若让朕知道少了一两,朕要你们全家的人头!”


    “遵旨!”孙康年冷汗直流,跪地领命。


    一场原本针对朱平安的必杀之局,竟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变成了一场对他的表彰大会。


    ……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回景昌县。


    当朝廷的嘉奖令和十万两赈灾银的圣旨抵达时,整个县城沸腾了。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高呼“殿下千岁”,那发自肺腑的喜悦,冲散了连日来“演戏”的压抑。


    无数百姓在家中为朱平安立起了长生牌位,日夜焚香祷告。朱平安的信仰值面板上,数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跳动、暴涨,很快就突破了一个惊人的关口。


    县衙内,众人也是一片欢腾。


    “殿下英明!”“军师妙计安天下!”


    萧何、荀彧等人抚须而笑,连日来的辛劳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甘甜。


    唯有贾诩,在一片欢庆之中,独自坐在角落里,端着酒杯,眼神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朱平安走到他身边,也端起一杯酒:“文和,为何不乐?”


    贾诩浅酌了一口,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殿下,圣旨是圣旨,银子是银子。十万两,是从京城国库的账面上划出去了,但从京城到景昌,千里之遥,要经过多少官僚的手,穿过多少豺狼的口?”


    他看着朱平安,幽幽说道:“这笔钱,恐怕没那么容易全数到咱们手上。”


    朱平安脸上的笑容,也缓缓收敛了起来。


    半个月后,在全县百姓的翘首以盼中,户部押送赈灾银两的车队,终于抵达了景昌。


    萧何亲自带人前去交接,当着押运官的面,打开了那一口口沉重的木箱。


    然而,当他清点完第一箱,又打开第二箱、第三箱时,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最后,变得阴沉如水。


    箱子里的白银,码放得整整齐齐,银光闪闪,晃得人眼花。


    只是这数目……


    不多不少,正好五万两。


    另外的五万两白银,以及那一千两黄金,竟不翼而飞。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