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章 初见成效

作者:骑着蜗牛逛街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数日的光阴,于皇宫深处而言,不过是弹指一瞬间。


    对于朱平安,却意味着一场悄无声息的蜕变。


    贾诩的身影,在宫中某些不起眼的角落,收集着旁人忽略的丝丝缕缕。


    这一日,午后。


    熏香袅袅的偏殿内,贾诩捧着一卷看似寻常的内务府陈年卷宗。


    他的语调平缓,不起波澜。


    “主公,诩找到了一件或许能让陛下略感兴趣之事。”


    朱平安放下手中的书册,目光投向贾诩,带着询问。


    “何事?”


    “漕运衙门,近来颇有些不太平。”


    贾诩的指尖,轻轻点在卷宗的某一处。


    “倒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


    “只是南巡漕粮的账目,连续三月,都出现了不大不小的亏空。”


    “数目不算巨大,却也足够让户部那些老大人们,在陛下面前争论不休。”


    朱平安眉梢微动。


    漕运,国之命脉。


    些许亏空,若是不加制止,便可能糜烂千里。


    “太子,或是其他皇子,没有插手此事?”


    “太子近来焦头烂额,自顾不暇。”


    贾诩淡然一笑,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二皇子、三皇子倒是都曾上本,言辞激烈,主张严查。”


    “陛下却似乎并未采纳,只是将折子留中不发。”


    朱平安心领神会。


    父皇朱乾曜的心思,深沉似海。


    严查,自然简单。


    但漕运牵扯甚广,盘根错节。


    一旦大动干戈,怕是会引起更大的震荡,甚至影响漕运本身的运转。


    这才是父皇真正犹豫的地方。


    他要的,不仅仅是揪出硕鼠,更是平稳过渡,不损国本。


    “先生的意思是,我们能给父皇一个……他想要的答案?”


    朱平安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跃跃欲试。


    贾诩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幽暗的光芒。


    “不错。”


    “此事,他人看来是烫手山芋。”


    “于主公而言,却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他将那份卷宗,轻轻推至朱平安面前。


    “诩已拟好一份条陈。”


    “主公只需寻个合适的时机,‘无意间’让陛下知晓便可。”


    朱平安拿起那份条陈,细细研读。


    贾诩的方案,并不主张大肆捕拿。


    反而从漕运衙门的内部管理、关防设置、以及沿途州府的协防机制入手。


    提出数条看似微小,实则环环相扣的改进之策。


    既能堵塞漏洞,又不至于引起过大的恐慌与反弹。


    其中最精妙的一处,便是建议设立漕运督查御史,不常驻,不定时巡查,直属于皇帝。


    这便如同一把悬在漕运所有官员头顶的利剑。


    威慑力十足,却又不会让人生出鱼死网破之心。


    “先生此计,釜底抽薪,高明至极。”


    朱平安由衷赞叹。


    这份条陈,切中了父皇的痛点,也顾及了父皇的颜面。


    “主公谬赞。”


    贾诩神色不变。


    “接下来,便看主公如何将此计,呈于陛下面前了。”


    机会,有时需要创造,有时则需耐心等待。


    朱平安深谙此道。


    他并未急于求见父皇。


    而是如往常一般,每日晨昏定省,读书习字。


    只是,他的目光,比以往多了一份沉静的锐利。


    数日后,御书房。


    泰昌皇帝朱乾曜正为几份关于边境军务的奏折而锁眉。


    近来北境的蛮族部落,似有异动,让他颇为烦躁。


    殿内侍立的几位皇子,大气也不敢出。


    太子朱承泽面色依旧有些苍白,垂首而立,看不出喜怒。


    二皇子朱承浩则是一脸愤懑,似乎想说什么,却又被皇帝的低气压所慑。


    三皇子朱承明眼观鼻,鼻观心,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


    唯有四皇子朱承岳,目光在皇帝与几位兄长之间游移,若有所思。


    朱平安今日恰逢轮到他前来侍读。


    他安静地站在角落,存在感依旧微弱。


    这正是贾诩所期望的。


    “漕运那边的亏空,还没个结果吗?”


    朱乾曜忽然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眉心,声音透着一丝疲惫。


    显然,边境的军情与漕运的烦心事,交织在一起,让这位帝王心情不佳。


    户部尚书连忙出列,颤巍巍地回话。


    “回陛下,已经责令漕运总督严查,只是……只是牵涉甚广,一时难以……”


    “废物!”


    朱乾曜冷哼一声,龙威隐现。


    户部尚书顿时噤若寒蝉,额头冷汗涔涔。


    几位皇子更是屏息凝神。


    就在这气氛凝滞之际。


    朱平安仿佛被皇帝的怒气惊扰,手中捧着的书卷,“不慎”滑落在地。


    发出一声轻微的响动。


    在这寂静的御书房中,却显得格外清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包括龙椅上那位不怒自威的帝王。


    朱平安慌忙躬身,捡起书卷,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惶恐与不安。


    “儿臣该死,惊扰了父皇。”


    朱乾曜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片刻。


    对于这个一向胆小懦弱的六子,他并无太多印象。


    今日,却觉得他似乎有哪里与往日不同。


    那份惶恐之下,似乎还藏着些别的东西。


    “你,也看些漕运的卷宗?”


    皇帝的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朱平安依旧躬着身,声音带着些微的紧张,却吐字清晰。


    “回父皇,儿臣前日偶然翻阅内务府旧档,看到一些关于漕运管理的记载。”


    “心中……心中有些浅见,不知当讲不当讲。”


    他的姿态放得很低,完全是一个晚辈请教长辈的模样。


    “哦?”


    朱乾曜眉头微挑,倒是生出几分意外的兴趣。


    连太子等人都露出了诧异之色。


    这个老六,平日里闷葫芦一个,今日竟敢在父皇盛怒之时插话?


    而且,还是关于漕运这等国之大事?


    二皇子朱承浩嘴角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


    怕不是想哗众取宠,结果弄巧成拙。


    “但说无妨。”


    朱乾曜的声音,缓和了几分。


    他也想看看,这个素来不起眼的儿子,能说出什么名堂。


    朱平安深吸一口气,将贾诩条陈中的核心内容,拣重要的,用自己的语言,条理分明地阐述了出来。


    他刻意避开了那些过于专业的术语,讲得浅显易懂。


    着重强调了设立流动督查御史,以及加强内部管理的几个要点。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沉稳。


    那份原先刻意表现出的紧张,反而在此刻成了他“真诚思考”的佐证。


    御书房内,一片寂静。


    只有朱平安清朗的声音在回荡。


    太子朱承泽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四皇子朱承岳的目光,则变得深沉起来,审视着这个平日里被他忽略的弟弟。


    当朱平安话音落下。


    朱乾曜久久没有言语。


    他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沉闷的声响。


    目光锐利,仿佛要将朱平安看透。


    片刻之后,朱乾曜缓缓开口。


    “你说的这些,倒也有些意思。”


    他的语气依旧平淡,但那份不耐与烦躁,却消散了不少。


    “此事,朕会再着人详议。”


    虽然没有明确的赞扬。


    但那句“有些意思”,以及“着人详议”,已然是一种肯定。


    至少,朱平安的这番话,进入了皇帝的考量范围。


    这对于一个长期被漠视的皇子而言,已是破天荒的关注。


    站在一旁的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臣,看向朱平安的眼神中,多了几分赞许与好奇。


    那是当朝的太傅,一向以刚正不阿,眼光毒辣著称。


    朱平安适时地表现出受宠若惊的模样。


    “儿臣愚见,能得父皇垂询,已是万幸。”


    “退下吧。”


    朱乾曜摆了摆手。


    他还需要时间,去消化这个六子今日带来的意外。


    朱平安躬身行礼,与其他几位皇子一同退出了御书房。


    走出殿门的那一刻。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背后数道复杂的目光。


    有惊讶,有审视,也有毫不掩饰的……敌意。


    回到自己冷清的宫殿。


    贾诩早已等候在那里,神色平静,仿佛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主公今日的表现,恰到好处。”


    贾诩为朱平安斟上一杯清茶。


    “陛下的反应,与诩所料不差。”


    “虽无明确赞赏,但‘有些意思’四字,已是难得。”


    “接下来,只需静待此事发酵便可。”


    朱平安端起茶杯,指尖微微有些颤抖。


    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一种压抑许久的激动。


    “先生,接下来,我们……”


    贾诩微微一笑。


    “主公,耐心些。”


    “好戏,才刚刚开锣。”


    “今日的‘浅见’,只是让陛下对主公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距离真正的‘赞赏’,还需要一些火候。”


    “不过,主公今日也算是在某些人心中,埋下了一根刺。”


    贾诩的目光,意味深长。


    “这根刺,或许很快就会让他们坐立不安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