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林凤娇挑着簸箕继续去挑花生,见刘爱国回来了,便让他一起去帮着干活。
刘爱国抬头看了看外面,骄阳似火,闷热,蝉鸣聒噪,皱了皱眉头,“干啥活啊,坐了几个小时车,累得累死了,我要去睡会儿午觉,你自个去吧!”
“平时你不在家,家里的活都是我一个人干,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也不帮我干点活,你还是不是个男人!”李凤娇气得不行,忍不住埋怨起来。
平时刘爱国不在家,家里的活她一个人干,没啥可说的,但是刘爱国回来了,也不干活,她就无法忍受。
“我是回来休假的,不是回来帮你干活的,谁让你种那么多花生,说了不去就不去!”说着,朝厢房走去,“砰”地一声把门带上。
林凤娇看着他那一副无赖样子,只能生闷气,心里腹诽道,“当初真是瞎了眼,嫁给了他!”
林凤娇一担一担把花生全都挑到院子里,四点多钟,估摸着女儿要放学时间到了,要去接女儿。
平时王兴国去接儿子,会顺便把她女儿接回来,但总是麻烦人家也不好,既然刘爱国护来了,不如让他去。
林凤娇在院子里找刘爱国,找了一圈没见人,最后,在床上找到他,“起来,都快五点了,还躺着,帮我接女儿去!”
“那么大的孩子,让她自己走回来不行么?”刘爱国还在睡梦中,被林凤娇叫醒,非常恼火,转过身继续睡。
林凤娇一听这话,火噌地就上来了,“刘爱国,你还有没有点当爸的样子!女儿才多大,你就这么放心她自己走?你今天必须去把她接回来!”
刘爱国背对着林凤娇,不耐烦道,“不去不去,我累了,要睡觉。”
林凤娇气得浑身发抖,“刘爱国,你这个样子,你女儿有爸,跟没爸有什么区别?”
两人在房间争执的时,被刚回来的胡秀英听到。
“怎么回事?你个下不出蛋的母鸡,竟然咒我儿子死,怎么有你这么狠毒的女人,他好不容易回来休个假,你就不能体谅体谅?他不在家,你不照样把家里的活干得好好的,他一回来,你就把所有活往他身上推,你懂不懂心疼自个男人啊?”胡秀英气势汹汹地冲进房间。
林凤娇又气又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妈,平时他不在家,家里里里外外都是我一个人操持,现在他回来了,让他接个女儿都不肯,哪有这样当父亲的!”
“哼,他平时工作那么累,坐车回来也乏了,你就别折腾他。不就是接个孩子嘛,你自己去!”胡秀英颐指气使,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那个长不大的儿子。
刘爱国在一旁装睡,一声不吭。林凤娇又气又委屈,跺了跺脚,“你们一家都是些什么人啊,不去,我自己去!”说完,她转身出了房间,拿上草帽就往学校赶去。
一路上,她越想越憋屈,不过好在经常有王兴国帮她,不然这日子过得真是看不到一点希望。
到了学校,看到女儿背着小书包乖乖站在校门口。刘红梅骑着二八大杠搭着儿子刘长荣准备回家。
平时,王兴国来接他们放学时,经常让他俩一个坐前面,一个坐后面,加上两人又是同一个班,时间一长,两人渐渐成为好朋友。
刘长荣有什么好吃的,都不忘分给刘晓雅一口。
看到刘晓雅站在教室门口,闹着要刘红梅一起搭刘晓雅回去。 刘红梅拧不过他,只好答应。
林凤娇看到刘晓雅坐在刘红梅的车上,赶紧上前拦住,“红梅妹子,谢谢你啊,不过还是我自己带小雅回去吧。”林凤娇挤出一丝笑容说道。
刘红梅停下车子,笑着说:“没事的,顺路嘛,长荣也想和晓雅一起呢。”
平时在村子里,没事的时候,刘红梅也经常和林凤娇一起聊天,拉家常。林凤娇性格温和,心灵手巧,针线活做得好,刘红梅不懂的,也经常去请教她。渐渐地,两人关系越来越好。刘红梅把她当自己嫂子一样尊敬。
林凤娇心里虽然感激,但还是有些过意不去,“那多麻烦你,你还带着长荣,我自己能行。”
这时,刘晓雅从车上跳下来,拉着林凤娇的手说:“妈,我想和长荣哥哥一起坐车子。”林凤娇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犹豫了一下。
刘红梅接着说:“嫂子,真不麻烦,你看这天也热,你也累了一天了,就让孩子搭我车回去吧。”
林凤娇只好点头答应,“那行,太谢谢你了红梅,改天嫂子请你吃饭。”
刘红梅摆摆手,“谢啥呀,都是一个村的。”
刘长荣坐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刘晓雅坐在后座上,两个孩子高兴地像两只欢快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刘红梅试着踩车子,发现,搭着两个孩子,由于腿太短,太粗,根本没法上车。还差点连人带车摔进水沟里。
幸亏林凤娇眼疾手快,扶住车。刘长荣没心没肺,坐在车上“咯咯”大笑,“哈哈,我妈差点摔倒!”
“哈哈,刘婶婶腿太短,够不着啊!”晓雅跟着起哄。
“我妈是个矮冬瓜,哈哈哈!”刘长荣更损。
两个没心没肺的孩子,你一句我一句,揭刘红梅的短。
刘红梅大大咧咧,嗔笑道,“两个毛孩子,竟还嘲笑我,信不信我把你俩都带沟里去!”
说着,作势把车往水沟方向倾斜,吓得两人赶紧闭嘴。
林凤娇赶紧上前扶着,“晓雅,下来,妈背你回去!”
“不要,我就是要坐车子!”刘晓雅往车上缩了缩,紧紧抓住车座两侧。
对于两个不谙世事孩子的玩笑,刘红梅没放在心里,很快调整了思绪,“嫂子,没事,我推着回去!”
林凤娇无奈,转头对着俩孩子嗔怒道,”你两个小鬼太讨厌了,就应该让你俩走路!”
刘红梅推着车子,林凤娇跟在后面护驾。两个孩子胡说八道聊天,两个妈妈聊着家常。一路上,倒也热闹。
时隔多年后,两个孩子回忆起这一幕,依然觉得温馨。不过,那都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