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章 大明缺钱?隔壁倭国全是白银!

作者:罄竹难书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土豆和红薯的味道?


    朱雄英回想了一下前世,前世土豆和红薯,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味道自然不用多说。


    他都吃过不知道多少次了。


    随即,朱雄英的脸上露出笑意,道:


    “皇爷爷,土豆和红薯的味道,孙儿觉得还算不错”


    “但这东西,生吃却不怎么好吃,还是需要简单制作一下。”朱雄英想了想,把自己记忆中,关于各种土豆、红薯的制作方法简单说了一下。


    土豆和红薯这两种东西,可不只是能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其实味道也是相当不错的。


    “土豆,基本上就是切成片、切成丝,这种吃法比较简单。”


    “或者和肉一起炒,若是能炸的话,也可以炸成土豆片。”


    “至于红薯,孙儿觉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烤着吃,烤出来的红薯又甜又软。”


    朱元璋闻言,心思微动。


    听起来。


    这土豆和红薯还真的是好东西,亩产量这么高也就算了,还很好吃?


    他原本只是好奇地问问,毕竟没品尝过。


    没想到,土豆和红薯能做出这么多的花样。


    但。


    这朱雄英又是怎么知道的?


    他也不可能亲自做过吧,毕竟宫内的御厨做任何菜,都是需要报备的,至于朱雄英自己做倒是有可能,但不可能一点消息传不出来。


    锦衣卫毕竟不是摆设。


    不过,朱元璋这次并没有问。


    实际上,他已经感觉到了朱雄英之前回答他的那几个问题,都显得理由牵强,估计自己继续询问的话,朱雄英也是随便糊弄过去了。


    算了。


    不问了。


    既然有可能,朱雄英给自己的答案,并非是真实的。


    那询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朱元璋是个很豁达的人,没有继续追问什么,同时他也决定,暂时先不回仁寿宫了。


    “来人。”


    “传咱的命令,就用东宫的御厨,给咱把这些东西都做出来。”


    朱元璋倒要看看,这亩产三千斤的圣物,味道是不是真的如朱雄英所说的那般好吃。


    他索性也不回仁寿宫了,就地找了个地方坐下。


    等着御厨按照朱雄英的要求给做出来。


    “乖孙,你也坐。”朱元璋挥了挥手,他还有事情,要和朱雄英谈。


    那就是大明宝钞的问题。


    “乖孙,你之前说要改革大明宝钞,咱也答应你了。”


    “但,任何改革都不是儿戏。”


    “你和咱说说,这第一步,你打算怎么改?”


    朱雄英知道,这是朱元璋依旧担忧改革可能面临的失败后果。


    说实话。


    这种事情,若是他是朱元璋的话,也会担心。


    因为自己只是个八岁的孩子。


    一个八岁的孩子,又能懂什么,谁能放心呢?


    他没有多想,对于大明宝钞的改革方法,第一步他已经想好了。


    “皇爷爷,宝钞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步步来。”


    “孙儿以为,改革的第一步,便是要立刻停止毫无节制地印发宝钞!只有这样,才能向天下百姓证明,朝廷有决心、有诚意去解决宝钞问题。”


    “如此一来,百姓们对宝钞的信心才能慢慢恢复,后面的改革,也就好解决多了。”


    现在宝钞信誉太差了。


    这属于是官方制定的货币,可最终百姓们却不相信。


    官方就代表着唯一性、法律性、正统性,权威性。


    正常来说是肯定比民间的更加靠谱的,可现在已经沦落到了百姓们都不相信的地步,这足以说明,大明宝钞的问题太大了,而毫无节制的印钞,就是最关键的原因。


    大明宝钞能沦落到现在这样,和这一点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同时。


    他之所以选择将‘停止滥印宝钞’作为改革的第一步,除了这是改革起来最容易的一点之外。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这个问题,在系统面板中,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积弊。


    【小型积弊:大明朝滥发宝钞】


    【解决可获得:国运值四千】


    这则积弊,若是成功解决的话,便能获得四千国运值。


    相对于其他关于大明宝钞的小型弊端而言,这个是最好解决的,因为只需要朱元璋的诏令一下,就可以解决了。


    四千国运值,也能立刻到手。


    “若是这样的话,倒是并没有错。”


    朱元璋听完朱雄英的解释,点了点头。


    他之所以犹豫不决,最主要的就是担心朱雄英年纪小。


    年纪小,就不会很稳重。


    因为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


    也没有失败过。


    那么在改革宝钞的事情上会过于急躁。


    不过没想到这孩子想得如此周全,准备一步一步来。


    停止乱印宝钞,这个法子确实目前看来是最稳妥的。


    也不容易引发民间的混乱。


    随即,朱元璋沉吟道,“可是乖孙,你可知道,现在大明朝很缺钱。北方的将士需要军饷,南方的水利需要修缮,各地官员的俸禄也需要发放,如果现在停止印钞,钱从哪里来?”


    现在大明朝正在高速运转着。


    各个方面都需要钱。


    现在突然间不印钞了,很多事情就需要停止,但有些事情一旦开始了,就不是那么容易停止的。


    就比方说,赈灾的问题。


    赈灾,也需要宝钞。


    现在突然停了,赈到一半停止了,朝廷不拨款赈灾了,那民间会如何看待朝廷?


    闻言,朱雄英心中不禁思索起来。


    其实朱元璋的这个问题,朝堂上大臣们已经提过了。


    这是摆在了台面上的问题。


    他心中是有解决方法和答案的。


    开源节流。


    但...


    要解决大明朝的财政困境,除了开源节流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更快速的办法。


    从外部搞一些白银过来。


    朱雄英在心中暗自思忖。


    大明朝的白银储备很少很少。


    可大明朝周围的邻居,白银储量多啊。


    就在大明朝不远处一个地方,盛产白银,且储存量惊人。


    倭国。


    倭国可是盛产白银的地方。


    其境内的石见银山,储量惊人。


    整个倭国储存的白银,可能达到数亿之多。


    数亿两白银。


    这个数字,哪怕放在后世都显得很夸张。


    若是能将这些白银弄到大明朝来,那大明朝的财政困境,将瞬间得到解决。


    到时候,不仅可以重新铸造货币,也可以建立一个以白银为锚的货币制度,彻底解决大明宝钞的问题。


    但这白银毕竟是人家倭国的,办这件事情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虽说确实可以直接灭了倭国,但阻力太大。


    朱元璋是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


    洪武五年的岭北之战,使得大明朝元气大伤,甚至让朱元璋定下了十五个不征之国的名额,再者元朝可发动过大军攻打倭国,最终惨白。


    这就意味着,战争这条路暂时走不通。


    就算想要灭了倭国,也不是现在。


    现在只能需要比较温和的手段,将这些白银,弄到大明朝来。


    具体手段,朱雄英已经想的差不多了,倭国有着很多白银,但倭国并没有相应的开采白银的技术,只需要提供技术,就可以了。


    剩余的问题就是运输了。


    需要大且快的船只,才能将大量的白银运回大明。


    历史上,明朝是有过满足这种要求的宝船的,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这种宝船船体巨大,坚固耐用,足以穿越风浪,远航万里。


    要运输倭国的白银,目前看来需要使用这样的宝船。


    不过,那是永乐时期,现在是洪武时期,自然是没有的。


    永乐时期一艘宝船的载货量,大约能达到两千五百吨。


    如果能用这样的宝船,便能将大量的白银运回大明,彻底解决大明朝的财政问题。


    除了这运输问题,剩下的就是开采技术了。


    中原地区白银产量稀少,导致其开采技术异常落后,倭国丰富的银矿储量,必须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才能有效开采。


    而且,不拿出来技术和倭国合作,怎么让人家乖乖的给大明朝白银?


    白银,谁不稀罕?


    这是在整个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流通的货币。


    中原王朝的白银开采,历史是很悠久,但可惜的是,由于银矿资源相对贫乏,其开采技术的发展速度远不如铜、铁等常用金属。


    朱雄英记得清楚,早期的白银开采技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开采方法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依赖于露天开采或浅层竖井,矿工们用使用着一种非常古老且原始的方法,通过简单的镐、铲等工具,直接从地表或浅层矿脉中获取银矿石。


    这种方法,很古老,问题自然很多。


    不但效率低下,且对矿脉的深度和形状有严格限制。


    若是不合适的话,根本开采不出来银矿。


    到了汉代,冶金技术进行了一定发展,汉朝时期倒是已经开始掌握了初步的火法炼银技术,也就是将含银的铅矿石与其他金属混合熔炼,再通过吹灰法分离出银。


    可对于倭国境内的银矿而言,依旧不行。


    这是针对已开采出的矿石,而非大规模的矿体开采。


    等唐宋时期,白银的使用量逐渐增加,刺激了开采技术的一定进步。


    这个时候,朝廷很关注白银的开采技术,于是出现了更深的斜井和平巷,矿工们开始使用简单木支撑来防止矿井坍塌。


    采矿工具也有所改进。


    可惜还是不行。


    目前大明朝,白银开采技术虽然有所发展,但采用的依旧是浅层或中等深度竖井、斜井开采这两种方法。


    这些方法,弊端和问题很大,最直观的就是矿井深度有限,通常在几十米到百米左右。


    这能开采出来多少白银?


    估计还不够给工钱的。


    而且还很费力气,大部分都是用人工钻凿与爆破方法,矿工依靠铁镐、铁镩等工具进行人工钻凿,效率极低,虽然也会使用一些火药爆破技术,但多为简单的明火爆破,精确度和安全性都远不如后世。


    最终,使用这些方法开采出来的白银,还需要进行‘火法炼银’。


    也就是结合铅、铜等金属进行冶炼提纯。


    这种方法对燃料消耗巨大,且银的回收率并不高。


    大明现有的这些白银开采技术,到了倭国,恐怕会寸步难行。


    倭国扥白银矿是很复杂的。


    白银储量确实很丰富。


    可倭国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全面开采出来,就证明了其有多么难以开采。


    大部分倭国的矿脉,都是深埋的复杂矿体。


    其内部,存在着坚硬的岩层。


    大明现有的浅层开采技术和简单的钻凿工具,根本无法有效穿透这些坚硬的岩石,更难以触及深层矿脉。


    即便能够强行开采,原始的钻凿和运输方式,也会导致开采效率奇低,大量的白银,可能还不够支付高昂的人力成本和简陋设备的损耗。


    所以现在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宝船。


    开采白银的新型技术。


    问题,倒是不难解决。


    国运商城中,有着解决的方法。


    【海运巨轮制造手册】、【新型白银开采技术手册】。


    这两道手册,每道需要一千五百点国运值。


    若是顺利的话,明日皇爷爷朱元璋的诏令下达,停止滥印宝钞。


    他就能获得四千国运值。


    三千国运值到手,便可以兑换这两道手册。


    有了海运巨轮,运输问题迎刃而解,新型开采技术,倭国的银山便能开采。


    嗯。


    这么算下来,还能剩下一千国运值,看看能不能兑换一些修炼攻伐。


    朱雄英心中思索。


    “皇爷爷,孙儿以为,大明朝缺钱,可以从倭国那里想办法。”


    随即,朱雄英把心中想法和朱元璋说了一下。


    朱元璋闻言,眉头皱了皱。


    “倭国?那里有什么钱?”


    “回皇爷爷,据孙儿所知,倭国境内,存在着大量的白银。”


    朱雄英顿了顿,继续说着,“倭国白银的储量,至少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之多!”


    朱元璋脸色顿了顿。


    几千万?


    上亿?


    他怎么没听说过这种事情呢?


    胡说八道!


    朱元璋胡子颤了颤:“你这小兔崽子,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些鬼话?要是倭国真有那么多白银,那些臣子们,怎么从未告诉过咱?”


    若是倭国真的有那么多白银,那么那些大臣们,怎么可能不告诉他?


    他也从来没有听过说这种消息啊。


    朱雄英看着朱元璋脸上不信任的表情,倒是能够理解。


    毕竟这个时代,是没有勘测银山中,白银储量的技术的。


    若非他是穿越者,他也不清楚。


    想了想,朱雄英找了个合理的理由解释。


    “这倒是并非臣子们隐瞒,而是倭国故意隐藏。”


    “皇爷爷若是仔细观察史料的话,能够看到,倭国历朝历代,都源源不断地向我中原王朝进贡,而他们进贡的宝物中,白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这便说明,倭国境内,是真的存在大量白银。”


    “否则,他们如何能持续不断地向我大明朝进贡?”


    朱元璋听着,心绪微动。


    他出身普通,但自从加入起义军以来,就很喜欢读书。


    当了皇帝后,更是对史书孜孜不倦。


    主要也是为了,从史书中学习一些治国的道理。


    再者,总结总结经验。


    罢黜宰相制度,杀了胡惟庸,就是从史书中看到太多宰相专权的事情了。


    他仔细想了想,一些史书中的内容。


    好像确实有这么回事。


    不说史书中的了。


    这些年倭国进贡的物品,确实是以白银居多。


    朱雄英见朱元璋沉思,继续道:“再者,从地理上推测,倭国是一个多火山的岛国,这个史书中也记载过,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地底深处的银矿,就容易被各种地龙翻身带到地表附近,形成相对浅层的矿脉。因此,倭国的白银储量,才会如此惊人。”


    “我中原地区,地龙翻身的情况很少,其实任何地区的地底深处,都蕴含着很多很多的白银。”


    朱元璋听完,陷入了沉思。


    他有些听不懂。


    但朱雄英所说的,听起来好像还真的有点那么回事的意思。


    可能,朱雄英所说的是真的吧。


    “若是这样的话,确实可以从倭国获得白银,但怎么获得?攻打倭国?这...并不妥,倭国不是那么好攻打的,其他方法倒是也可以,但我大明朝沿海区域到倭国,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若普通的战船,恐怕每次拉回来的白银,都不够这艘船来回大明朝和倭国所消耗的钱。”


    “皇爷爷,孙儿可以制造出能承载大量白银的战船,这种大船,是能一次性的携带大量白银,运回大明的。”


    这个,朱雄英刚才就已经想到了。


    朱元璋闻言,愣了愣。


    他这个孙子,怎么啥都会?


    前段时间准备搞火药。


    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情况呢。


    现在又准备弄大船?


    这...


    “大船?你说造就能造?”


    “咱当年建造的战船,也是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才造出来的。你一个孩子,能造明白什么大船...”


    朱元璋摇了摇头。


    “皇爷爷,孙儿献上了土豆、红薯,难道就不能给孙儿一个打造宝船的机会?”


    朱雄英也不做过多解释了,直接请求起来。


    “好好好,拿这个邀功是吧...”朱元璋闻言不禁笑了笑,他想了想,也就同意了。


    “那咱就给你一个机会,准许你打造宝船。”


    “但,打造宝船需要的钱太多,这笔钱,需要你自己想办法去弄。”


    “本来,咱是可以给你提供一些钱的,但你自己准备停止印宝钞了,你就自己去弄钱吧。”


    自己弄钱?


    朱雄英闻言,倒是没有感觉有多困难。


    大明朝表面上看起来很贫穷。


    但若是说弄钱的话,却很好弄。


    这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钱。


    钱不会平白无故消失,只会从某个人身上,转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


    他熟知历史。


    对洪武朝的贪官污吏们,了如指掌。


    这个时期,虽然皇爷爷朱元璋治吏严苛,但仍有不少官员阳奉阴违,大肆贪污。


    这些人,随便抄抄家,钱财何止百万?


    这钱不就来了吗?


    朱雄英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贪官的名字。


    随意揪出来一些贪官们,不仅可以为大明朝除害,更能获得大量的钱财,用来打造宝船。


    嗯,简直是两全其美的方法。


    “孙儿遵旨,这造宝船的钱,孙儿自会想办法。”朱雄英躬身领命。


    朱元璋见状,也不多说什么。


    若是朱雄英真的靠着自己的办法,弄到钱了。


    那就由着他打造宝船。


    踏踏踏。


    就在这时。


    不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


    朱雄英和朱元璋听着脚步声,随即望去。


    太子妃吕氏带着两个孩子,正朝这边缓步走了过来。


    吕氏身穿素雅的宫装,仪态贤淑。


    她身后跟着两个稚嫩的孩童,分别是朱标的另外两个皇子,朱允炆和朱允熥。


    朱允炆五岁,朱允熥四岁,两人穿着精致的衣袍,显得很是稚嫩。


    太子妃吕氏牵着朱允熥和朱允炆的手,向朱元璋行礼:“臣媳见过父皇!”


    朱允炆和朱允熥也跟着行礼,奶声奶气地喊道:“孙儿见过皇爷爷!”


    朱雄英看着这两个弟弟,心中思绪万千。


    朱允熥是他的同母兄弟,是母亲已故太子妃常氏所生。


    朱允炆是吕氏亲生的儿子。


    历史上,自己是在这一年去世,这也导致朱允炆成为了嫡长子。


    最终也是朱允炆继承的皇位。


    也就是未来的的建文帝。


    可惜,自己这个弟弟脑子有些问题。


    刚刚继位就开始削藩,手段更是狠的没边了。


    藩王们被朱允炆逼得死的死,残的残。


    四叔朱棣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了,奉天靖难,把朱允炆推翻。


    自己另外一个弟弟朱允熥,下场也不是很好,朱棣登基后,把朱允熥禁锢了起来。


    朱雄英心中思索着两个弟弟的未来,朱元璋这边,见朱允熥和朱允炆两个小家伙来了,则脸上顿时露出笑容,连连摆手,让众人平身。


    他最喜欢的就是孙子。


    俗话说得好。


    隔辈亲。


    尤其是看到朱允炆和朱允熥这两个孙儿乖巧的样子,心中的喜爱根本无法掩饰。


    “乖孙,都过来,让皇爷爷抱抱。”


    朱元璋笑着道,随即忽然想到了什么,他看向吕氏,吩咐道:“你派人去把朱标也叫过来吧,咱一家人也很久没有聚聚了,今天在东宫,尝尝雄英种出来的土豆和红薯。”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