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2章 百人之师

作者:蜗享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次日,天光尚未大亮,晨曦微露。


    李煜猛然睁开双眼,眸中一片清明,不见迷茫。


    他不敢有片刻耽误。


    “来人!”


    声音不高,却是宅院内任何人不敢忽视的。


    守在门外值夜的家丁立刻推门而入,躬身候命。


    “传令下去,校场点卯,召集全堡兵丁!”


    “是,家主!”


    家丁领命,脚步匆匆而去。


    不多时,堡内钟声大作。


    “当!当!当——!”


    沉闷而急促的钟声,如同无形的鞭策,回响在顺义堡的每一个角落。


    那些刚刚从噩梦中挣扎出来,惊魂未定的军户正丁,听到这熟悉的召集钟声,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行动起来。


    不管此刻手中有什么活计,统统得抛之脑后。


    他们纷纷奔回自家屋舍,动作麻利地披上自家那件或新或旧的兵丁戎装。


    有的家境稍好,外披的是打了补丁的布面甲。


    更有极少数,披挂着的是祖上传下来的,保养得油光锃亮的扎甲残片,此刻也顾不得藏私。


    然而,更多的人则无甲可穿,仅仅是在粗布衣衫外套了件束身之物,便算是戎装。


    腰间挎着磨得发亮的腰刀,那是他们防身杀敌的依仗。


    太多人脸上带着失眠导致的疲惫与惶恐。


    还有人的眼神中却又燃烧着一股被这见鬼的世道逼到绝境的戾气,那是杀过人,见惯了血的表现。


    校场之上,人影绰绰。


    ‘所谓正丁,就是军户中的每户人家必出一男丁为卒,一般不分年纪,所以卫所兵之中不乏存在白发兵,少年兵的身影,毕竟正丁按理是能领饷的。’


    李煜早已披挂整齐,立于高台。


    他目光扫过下方队列参差不齐,个人装备五花八门的兵士。


    与高石堡来的那些幸存军户麻木哀泣的眼神不同,顺义堡的兵丁,眼中尚有几分活气。


    或许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人的家小,尚且安然无恙吧。


    “此番尸鬼之祸,远超以往任何时候,乃天下之害。”


    台上李煜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高石堡已破,尸鬼遍地,其内再无活口。”


    此言一出,下方人群中响起一片压抑的抽气声。


    虽然堡内已有消息流传,但从李煜口中得到证实,依旧让人心头发寒。


    “朝廷......恐怕无力发兵驰援,我等唯有自救。”


    这句话倒是没引起什么骚动。


    其实军户们也见怪不怪,往年和北虏打仗,朝廷的大军也从来不会特意援救他们这样的小屯堡。


    只有大军打了胜仗,才会捎带手的把附近敌军一齐驱走。


    要是朝廷主力没打赢,大家伙就只能缩在堡里,死扛硬挨。


    好在那些主要目的是掳掠的游牧民族,通常没心思啃他们这些容易崩牙的军事堡垒。


    大家已经习惯了被遗忘。


    “这世道,要求条活路,只能靠我们自己!”


    他拔出腰间佩刀,刀锋在晨光下闪过一抹寒芒。


    “今日,大开武库!”


    “所有库存皮甲、盾牌、长枪...尽数分发下去!”


    这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


    屯卒们的脸上露出了惊喜之情。


    有的老卒,眼底则是隐隐的不安。


    百户大人此举,无疑是下了血本的。


    这意味着他们接下来势必会遇到危险。


    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李煜的话语,此时此刻,尸鬼的出现,只怕已是天下所有人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


    各个卫所武库中的装备。


    其实除了长枪,一般的军户是没机会从武库中取用武备的。


    战阵上屯卒大都是靠的他们自家传下来的破甲旧刀。


    卫所武库里的宝贵军事物资,即使没有被上官倒卖,往往也只会被上官视为私产,吝啬的很。


    顶多是保证每个屯卒手中能拿到一把刀,或是一杆枪。


    不让他们空手上阵,就足够了。


    而塞内的卫所,情况还要更为不堪,拿着农具上阵的大有人在。


    这和朝廷对卫所武备按例派发的拖沓也有关系,就连军户正丁每年那点儿微不足道的军饷,也早就不知道在哪一年开始,变得有名无实。


    就算是顺义堡,李家也只会在事关生死存亡的关头,才大开武库任人取用。


    李煜手头的这些战备物资,是祖孙几代人,世代省吃俭用才攒下的。


    至于更为精良的铁甲……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人群中此前跟随前往高石堡的几名身形魁梧,气息沉稳的老卒。


    “铁甲,依旧只配发给堡中精锐。”


    这也是很正常的,铁甲数量稀少,积攒不易,自然是不可能配发给弱者。


    只有精锐才配披挂,他们往往是堡内军户中最强壮的男丁。


    比如李煜的家丁。


    这些人既不缺胆量也不缺气力,精通搏杀,这样的精锐披甲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这样的甲士,战阵之中一人可当十人之效,十人便可陷阵于先。


    很快,武库大开。


    一捆捆保养尚可的皮甲被搬了出来,散发着皮革特有的气味。


    一面面蒙着兽皮的木盾,还有少数蒙了铁皮。


    一杆杆擦拭干净的长枪,堆积如山。


    屯卒们按队列上前领取,脸上洋溢着喜悦。


    有了这些装备,至少在面对危险时,往往能多几分保命的机会。


    随后,李煜又下令。


    “李顺,待会再召集些人手,套马赶车。”


    “是!”


    堡内的余丁被迅速组织起来一部分,每车配一人,随同赶车。


    ‘余丁,亦是军户家中的男丁,不过每户只强制出丁一人上阵搏杀,其余男丁通常不必充当兵卒出阵,多为后勤辅兵,跟随帮衬之用。’


    各家各户中十余辆简陋的板车很快被拉了出来。


    套车的并非高大战马,而是堡中常见的驽马,甚至还有几头驴子也派上了用场。


    至于耕牛,那是比铁甲还要金贵的宝贝。


    没有甲不一定会死,没有牛,肯定要饿死人。


    牛是军户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除了耕地之需,轻易不会让它冒险离开堡墙。


    说句不客气的,一头牛的价值,在对农耕文明是无可估量的。


    “开门。”


    沉重的堡门在数名丁壮的合力推动下,发出“嘎吱嘎吱”的摩擦声,缓慢而坚定地向两侧打开。


    阳光透过开启的门缝,先是投下一道狭长的光带,随即豁然开朗,将堡外的荒芜景象映入众人眼帘。


    一股萧瑟的气息扑面而来,与堡内的些许人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煜胯下的战马不安地刨了刨蹄子,喷出一团白气。


    “夜不收,先行!”


    命令下达,早已准备就绪的一队骑兵立刻催马而出,马蹄踏在硬土上,发出清脆而急促的‘哒哒’声响,很快便消失在道路的拐角。


    仅有的十余骑手被分作两队,一队作为夜不收在前方为这支卫所军队探路。


    另一队跟在李煜身边押阵,作为主将护卫的同时,也负责支援车队首尾,应对突发情况。


    李煜没有立刻下令大队出发。


    这支百人的军队,想要快速通行,走官道是必须的。


    此前走过的小路,并不适合马车通行。


    而官道上的情况,现在依旧未知。


    所以车队和哨骑需要保持些距离,才好规避官道上可能会存在的尸群。


    李煜再次审视着自己麾下这支待发的军队。


    屯卒约有七八十人,按照大顺的军制,由各个什长和伍长带领,围绕马车左右成列。


    顺义堡武库,库存的皮甲并不充裕,没办法人手一件。


    于是,在尸鬼面前较为危险的刀盾手优先披甲,长枪手就老老实实地拿着长枪在盾牌后面负责捅刺。


    本应优先穿戴皮甲防箭的弓弩手,也把甲胄让给刀盾手。


    毕竟这和常规阵战不同,截至目前为止,尸鬼并没有远程投射能力。


    余丁们只负责赶着驽马和驴子拉拽的板车,一般都不需要他们参与搏杀,带上一把防身的腰刀以防万一就好。


    除去留守屯堡的一什屯卒,顺义堡的军事力量已经倾巢而出,堡内余下的多为老弱妇孺。


    李煜的目光扫过李忠等几名家丁。


    他们披着铁甲,神情坚毅,是这支队伍中最能让他放心的存在。


    “李忠。”


    “在,家主。”


    名为李忠的家丁催马上前几步,与李煜并排。


    “盯紧了车队,前后巡弋,莫要有人掉队,还有你们切记随时小心注意尸鬼踪迹。”


    “明白。”


    李煜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该做的准备已经做了,该下的决心也下了,该说的话他也已经三令五申。


    剩下的,便只能交给天意,和士卒们自己的血勇。


    李煜看着眼前这支装备勉强得到改善,士气略有提振的队伍,心中并无多少轻松。


    这支军队的总人数逾百,战斗力较弱的余丁十数人,可堪一战的正丁七八十人,骑卒十数人。


    持弓者共计二十之数,除了骑战马的精锐,其余持弓正丁多是猎户之流。


    持弩者不足十人,还多是手弩,有效射程五十步,最多也过不了百步。


    能射两三百步的军弩,是李煜这个小小百户搞不到的。


    就算是千户卫所,也是罕有之物。


    ......


    “出发!”


    一声令下,队伍开始缓缓蠕动。


    前路漫漫,尸鬼环伺。


    等到上了官道,还说不好情况如何。


    车轮碾过地面,发出沉闷的“咯吱”声。


    脚步声、马蹄声、兵甲摩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压抑而凝重的行军序曲。


    顺义堡的坞堡高墙在他们身后越来越远,越来越小。


    这一去,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再无归期。


    但为了活下去,为了给那些尚在堡中翘首期盼的家人争得一线生机,他们必须走出去。


    运粮并非一人一马能成之事,只得如此大张旗鼓。


    但愿此行顺遂如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