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5章 西北调令

作者:行人临发又开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人事处杨处长办公室的门虚掩着,我敲了敲门。


    “进。”杨处长的声音传来。


    我推门进去,他正低头看着一份文件。


    “杨处,您找我?”


    “嗯,晓阳,动作挺快。”他抬起头,目光落在我脸上,带着点审视,又有点别的什么,像是评估是否称职。“坐。”


    这语气,不像是单纯夸效率。我在他对面的椅子坐下。


    杨处长把那份他刚才看的文件推了过来。


    抬头是醒目的红头“长城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人事调令函”。我的名字,林晓阳,工号,清清楚楚印在上面。


    “看看。”他言简意赅。


    我视线飞快扫过那些格式化的文字,直到落在关键位置:


    调任岗位:长城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西北分公司技术支援协调岗(兼行政/法务支持)


    报到时限:即日起九十日内


    签发依据:西北分公司技术支援力量补充需求(急),及员工林晓阳同志在燕山分公司法务及跨部门协调工作中的综合表现评估(优秀)…


    附:燕山分公司法务总监陈志刚同志推荐意见书)


    后面还有一长串流程说明、联系人信息和公章。


    但我脑子里只剩下“新疆西北分公司”、“技术支援协调岗”和那个“急”字在跳。


    陈总监的推荐意见书…他真这么看好我?


    “杨处,这…”我抬起头。


    “法务这边的工作…我刚熟悉流程,手上还有几个跟进中的项目…”


    “法务部这边,后续工作会安排其他人接手。”杨处长打断我,手指在调令函的“签发依据”上敲了敲。


    “西北那边,技术支援人手一直紧张,尤其是懂安全、懂流程、又能协调各部门的复合型人才。”


    “陈总监,他向我们和分公司领导大力推荐了你,不止一次。”


    “他认为你在处理跨部门协作和应急事件上,思路清晰,责任心强,关键时候能顶住压力,是合适的人选。”


    陈总监真的这么看重我?最近几桩涉及生产安全和技术保密的合同审查,他甚至放手让我独立处理过一些小纠纷。


    但“复合型人才”?这顶‘桂冠’有点重。


    “西北分公司…技术支援协调…”我喃喃重复着。


    “杨处,那边具体做什么?协调…哪些方面?”


    “具体职责,报到后西北分公司那边会详细安排。”杨处长十指交叉,语气严肃了几分。


    “晓阳,西北不同于燕山,更不同于你实习时的东海。”


    “那里是国家能源安全的一线,也是维护边疆稳定的桥头堡。”


    “技术支援协调,听着像后勤,但责任比天大。”


    “要深入现场,下到最基层的泵站、井队,要协调解决基层生产、生活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油田设备抢修缺零件找谁?输油管道沿线牧民定居点突然断电停水找谁?”


    “冬天供暖设备出问题冻着工人怎么办?这些都可能归你管!”


    “更重要的是,”他加重了语气。


    “那里是安全的前沿阵地。你之前在法务岗锻炼出的意识、风险嗅觉、对细节的敏感度,在那里会非常非常关键。”


    “在那边,任何一个小疏忽,一个环节没盯紧,都可能不是简单的经济损失问题,而是捅破天的大篓子!”


    安全的前沿阵地…捅破天的大篓子…杨处长的话沉甸甸地砸进我心里。


    “组织上综合考虑了你的专业背景、工作表现、政治素质和家庭情况。”杨处长语气稍稍放缓。


    “你是党员,年轻,未婚,父母身体尚可,家庭负担相对小,专业能力和发展潜力都符合西北当前急迫的需要。”


    “这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也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和考验。”他停顿了一下,目光直视着我。


    “当然,你有选择权。调令是通知,也是征询意见。去不去,最终决定权在你。你可以考虑几天再答复。”


    新疆…万里之遥,地图上那片广袤的区域,与我现在熟悉的法务条文、空调办公室、下班后的火锅局天差地别。


    一丝本能的退缩和茫然刚冒头,就被更强烈的责任感了下去。


    陈总监的推荐,杨处长话语里的“国家能源安全”、“前沿阵地”。


    还有那份评估报告里刺眼的“优秀”和“急”…这不仅仅是一份调令,更像是一份信任。


    去了,就意味着从相对安全的“后方”走向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前线”。


    我想起入职培训时宣读的誓言,想起在东海实习时第一次站在庞大的炼化装置群下感受到的震撼。


    想起在燕山这几年处理那些暗藏风险的技术合同。长城石油,国家能源的命脉。


    它的安全,是万家灯火稳定的基石。


    现在,这条命脉在遥远的西北,需要人手,需要人去守护那些输油管道、那些泵站、那些戈壁滩上的工人。


    那个“复合型人才”的‘桂冠’,或许不是光环,而是铠甲和责任。


    我看着桌上那份薄薄的红头文件,去?意味着告别熟悉的一切,走向未知的风沙。


    不去?那份信任会变成什么?辜负陈总监的推荐?做一个逃兵?


    “我去。”我没有任何犹豫。在杨处长略带探询的目光下,我挺直了背,“杨处,我接受调令。不需要再考虑了。”


    杨处长似乎并不意外这个答案,眼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抹不易察觉的赞许。


    “好!晓阳同志,记住你今天的选择和杨处长刚才的话。”


    “西北是熔炉,能淬炼真金;西北也是舞台,足够你施展拳脚。”


    “但记住,安全红线,稳定底线!具体报到事项,人事科王干事会跟你详细对接。”


    “这个月内,必须完成手头所有工作的交接。”


    “明白,杨处!”我站起身,感觉身体里有一股力量在涌动,冲散了最初的茫然。


    “等等,”杨处长叫住我,拉开抽屉,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和一支黑色签字笔,递给我。


    “这个拿着。到了那边,眼睛要亮,耳朵要灵,手要勤,脑子更要快。多记,多看,多想。”


    “尤其…要处理好和当地同事、群众的关系。人心稳,阵地才稳。团结,是第一位的!记住了?”


    “记住了!”我接过笔记本,封面印着长城石油的LOGO,“谢谢杨处!”


    走出杨处长办公室,法务部的大门敞开着,陈总监正站在他办公室门口,像是在等我。


    我快步走过去,把调令函递给他看。


    他接过,扫了一眼,抬眼看向我。


    “陈总…”我刚开口。


    “决定了?”他打断我,目光像是要看进我心底。


    “嗯,决定了。”我点头。


    “好。”他点点头,“西北分公司技术部的张总工,当年是我大学下铺的兄弟。”


    “人品端正,技术过硬,解决现场难题是一把好手,就是脾气有点倔。”


    “到了那边,遇到实在搞不定的技术协调难题,扛不动了,就报我的名字,别怕丢人。”


    “当然,”他话锋一转,带着点激将的意思。


    “最好自己搞定。别让老张觉得我燕山法务出去的人,只会动嘴皮子。”


    这近乎直白的关照,像一股暖流驱散了刚才的紧张,“谢谢陈总!我会尽全力,不丢您的脸!”


    “不是尽力,是必须。”他伸出手,拍了拍我的肩膀。


    “林晓阳,记住,你从燕山法务部出去的。那边情况复杂,风沙大,人也杂。”


    “眼睛,时刻给我擦亮点。有时候,‘异常’不一定写在合同里。”


    “它可能就藏在某个含糊不清的维修报告,某个工人随口抱怨的设备声响,或者某个外来人员不合常理的‘兴趣’里。”


    “协调,不只是把事办成,更要把潜在的风险…‘协调’掉。把隐患消除在萌芽里,这比你事后打一百个官司都管用。懂吗?”


    我感觉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懂!协调掉风险!我记住了,陈总!”


    他这才满意地挥挥手:“行了,王干事那边一堆表格等着你填呢,够你头疼的。”


    回到我的办公室,看着桌上堆积整齐的文件、养得半死不活的绿萝,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再次涌上来。


    从东海到燕山,这个阵地,现在,要离开了吗?


    我拿出杨处长给的新笔记本,翻开第一页,拿起笔,想了想,郑重地写下:


    “2018年3月25日,燕山。接调令至新疆西北分公司技术支援协调岗。责任重于山,安全高于天。融入、学习、守护、协调。”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