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步入1950年,远东的局势如同一锅即将沸腾的粥,朝鲜半岛的冲突有扩大化的趋势,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暗流汹涌。
尽管“凤凰贸易”的灰色航道依旧能带来惊人的利润,但苏宁以其超越时代的敏锐嗅觉,察觉到了其中日益增长的风险。
在苏黎世总部的高层战略会议上,他面对一众核心高管,做出了一个令部分人感到意外的决定。
“从即日起,‘凤凰贸易’全面、彻底地退出二手军火及敏感军事物资的流转业务。”苏宁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我们已经赚够了战争的红利,是时候洗手上岸了。”
有负责军火贸易的经理忍不住开口:“老板,远东那边的需求非常大,利润几乎是百分之几百!现在放弃,是不是太可惜了?”
苏宁摇了摇头,目光深邃:“利润背后是风险。如今的美苏对峙已然明朗,远东的冲突不再是模糊的代理人之战,而是两大阵营角力的前沿。我们继续在其中搅动,很容易引火烧身,成为被任何一方拿来开刀祭旗的对象。记住,真正的巨鳄,要懂得在风暴来临前,潜入更深、更安全的水域。”
“可是……”
“没有可是!这是集团发展必须要做出的取舍。”
“是!Boss。”
然而,苏宁并非完全放弃“凤凰贸易”,而是将其业务重心进行了战略性转移。
大宗商品贸易方面更加专注于石油、矿产、粮食等基础物资的全球流通,这些可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硬通货。
而且利用其渠道,向正在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输出机械设备,甚至是一些“非敏感”的工业技术。
继续维持“凤凰运输”的运营,庞大的船队转而更多地承接民用物资运输,成为支撑全球贸易复苏的坚实力量。
这一次的转型,是苏宁从依靠战争投机攫取暴利的“军火巨鳄”,向扎根实体经济、构建长久商业帝国的“工业巨子”迈出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他的目光投向了另一个能彰显地位、技术含量极高的领域汽车制造业。
而他的目标,正是在战后一片废墟中挣扎求存、却依旧象征着德国工业精神和顶级工艺的迈巴赫。
战后的德国,尤其是西德,正处于经济奇迹的前夜,但许多老牌企业仍处境艰难。
迈巴赫这个曾经与奔驰、劳斯莱斯齐名的顶级豪华品牌,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生产线凋零,资金枯竭,昔日的辉煌蒙上了厚厚的尘埃。
苏宁派出的收购团队,早已与位于斯图加特的迈巴赫家族及管理层进行了多轮秘密接触。
起初,以工艺和血统为傲的迈巴赫家族对于将品牌出售给一个“东方人”颇为抗拒。
为了促成收购,苏宁亲自飞赴西德。
他没有选择在会议室里咄咄逼人,而是邀请迈巴赫家族的核心成员,参观了他旗下高度自动化、管理先进的“SU”食品工厂和精密仪器厂。
在参观过程中,苏宁对生产流程、质量管控和研发投入的重视,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不是单纯的资本玩家,而是懂得并尊重工业规律的企业家。
随后,在一家充满普鲁士风情的私人会所里,苏宁与老迈巴赫进行了最终谈判。
“小迈巴赫先生,”苏宁语气诚恳,“我收购迈巴赫,并非为了扼杀这个伟大的品牌,而是为了让它重生。我欣赏的是它无与伦比的工艺、对极致的追求。我承诺,收购后,迈巴赫的品牌独立性、设计理念和位于德国的生产基地将完全保留,并且我会投入数倍于以往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一代豪华轿车的开发。我看重的不是短期的利润,而是‘迈巴赫’这个名字在未来全球顶级汽车市场中的旗帜地位。”
“苏先生,可是你并没有造车经验,我们家族真的很担心。”
“小迈巴赫先生,与其这样继续让迈巴赫这个品牌沉寂,何不交给我们苏氏集团试一试?”
“这……”
“而且,相信迈巴赫家族很需要这笔丰厚的收购款。”
“好吧!希望苏先生你能善待这个品牌。”
“小迈巴赫先生,祝我们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苏宁开出的价码不仅包括足以让迈巴赫家族安稳度过余生的现金,更有一份诱人的、基于未来业绩的分红协议,以及保证德国本土就业的承诺。
面对充足的资金、对品牌的尊重以及看得见的未来发展蓝图,坚守着贵族最后尊严的迈巴赫家族,最终在合同上签了字。
消息传出,欧洲工业界为之震动。
这意味着,那个神秘的东方富豪SU,不仅掌控着庞大的贸易和运输网络,如今更是将触角伸向了德国工业的明珠之一。
收购迈巴赫,对苏宁而言,不仅仅是一笔商业投资。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他将以更加“清白”、更具技术含量的形象,深度融入欧洲的工业核心圈层。
他将从军火交易的阴影中走出,以汽车工业巨子的新身份,矗立在世人面前。
这步棋,既规避了远东的政治风险,又为他未来的商业帝国,奠定了一块厚重而光鲜的基石。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苏宁,总能精准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完成一次又一次华丽的转身。
……
收购迈巴赫的协议墨迹未干,苏宁便已开始着手他宏大的复兴计划。
他的目标并非简单地维持这个品牌的苟延残喘,而是要让它如同神话中的凤凰,从战争的灰烬中重生,并且飞得比以前更高、更耀眼。
而这一切的核心,便是在西德斯图加特,打造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迈巴赫生产基地。
苏宁没有选择将生产基地外迁至劳动力更廉价的地方,而是坚定地留在了斯图加特。
这里不仅是迈巴赫的历史根源所在,更聚集了德国最顶尖的汽车工程师、设计师和熟练技术工人。
他深知,迈巴赫的灵魂在于其“德国制造”的工艺精髓。
在斯图加特郊外,一片曾经在轰炸中化为废墟,如今已被清理出来的广阔土地上,举行了盛大的新工厂奠基仪式。
西德政府的经济部长、巴登-符腾堡州的州长、斯图加特的市长,以及德国工业界的众多头面人物均应邀出席。
这不仅仅是一场商业活动,更被视作西德经济复苏和重新融入世界高端制造业的象征。
苏宁在奠基仪式上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演讲:“今天,我们不仅仅是在为一座工厂奠基,更是在为一种精神、一份传承奠定新的基石。迈巴赫代表着无与伦比的工艺、永不妥协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执着。苏氏集团将倾注资源,与德国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一起,在这里,让双‘M’标志再次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他的话语通过媒体传遍欧洲,宣告着迈巴赫的正式回归,也展示了苏氏集团扎根实体工业的决心。
新的迈巴赫生产基地由苏氏集团旗下的建筑部门与德国顶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
它摒弃了传统工厂的阴暗与嘈杂,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理念。
宽阔明亮的联合厂房,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和高侧窗,确保自然光线充足,工作环境舒适。
生产流水线借鉴了部分美国汽车工业的高效流水线理念,但又根据迈巴赫小批量、高品质的生产特点进行了优化,强调灵活性而非纯粹的规模。
恒温恒湿的无尘车间用于发动机精加工、精密零部件组装和最终检测,确保每一台出厂的迈巴赫都达到艺术品般的标准。
建立独立的研发与设计中心,而且是一栋充满现代感的玻璃幕墙建筑,配备了最先进的风洞、检测设备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苏宁承诺这里将拥有“不受预算限制”的研发资金。
工地上,塔吊林立,德国工程师与苏氏集团派驻的国际项目管理团队紧密合作,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大量的德国工人重新获得了工作岗位,并且薪酬待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为苏氏集团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另外,苏宁深知,复兴迈巴赫,最关键的是人才。
他亲自出面,挽留了迈巴赫家族时代的大部分核心工程师和老工匠,给予他们极高的礼遇和决策权,尊重他们的专业判断。
同时,他又从戴姆勒-奔驰、宝马甚至英国劳斯莱斯等公司,高薪挖来了正值当打之年的顶尖设计师和年轻有为的工程师。
在新落成的设计中心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白发苍苍的老工匠,用他们布满老茧、却能感知毫米级误差的手,抚摸着新设计的油泥模型,与穿着时髦、思维活跃的年轻设计师激烈讨论着线条与结构的平衡。
传统经验与创新思维在这里碰撞、融合。
苏宁给予设计团队的指令只有一条:“我们要创造这个世界最畅销的豪华轿车。”
1951年,当崭新的迈巴赫生产基地主体建筑终于完工,第一批精密设备开始安装调试时,一股新的活力已然在这片土地上涌动。
穿着整洁工服的德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穿梭在明亮的生产线旁,研发中心里灯火通明,设计师们为了一个细节争辩到深夜。
斯图加特的市民们惊讶地发现,那座曾经象征着战争伤痛的废墟,如今已然崛起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殿堂。
它不仅带来了就业和繁荣,更重新点燃了德国汽车工业的骄傲。
远在瑞士的苏宁,通过电报和照片看着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知道他的投资正在开花结果。
迈巴赫的涅槃,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品牌的复兴,更是他个人从隐秘的军火商向光明正大的工业巨头转型的标志性一步。
他要用德国最精湛的工艺,加上他雄厚的资本和全球化的视野,锻造出一把开启全球顶级奢侈品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斯图加特的引擎即将再次轰鸣,这一次,它将奏响属于苏氏集团和新时代迈巴赫的强音。
……
当所有人都以为苏宁会遵循迈巴赫的传统,将其打造成一个年产不过百辆、只为皇室贵族和顶级富豪服务的超豪华品牌时,他在斯图加特新落成的研发中心会议室里,抛出了一个让所有德国工程师和老迈巴赫成员都目瞪口呆,甚至感到一丝“亵渎”的战略方向。
“先生们,”苏宁站在巨大的黑板前,上面没有绘制任何优雅的汽车草图,而是写满了成本分析、市场规模和产能规划的公式,“我们将彻底改变迈巴赫的发展路径。我们的目标,不是继续待在象牙塔尖,每年生产几十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他环视着台下那些面露困惑甚至不满的脸庞,语气坚定地继续说道:
“我们的目标是,让迈巴赫成为高品质、高可靠性、且普通中产家庭通过努力也能够得着的汽车品牌。我们要走的,不是劳斯莱斯和宾利的老路,而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以物美价廉征服全球市场!”
“哗——”会议室里瞬间一片哗然。
一位头发花白、在迈巴赫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工程师猛地站起来,激动得脸色通红:“苏先生!这不可能!迈巴赫的荣耀就在于它的手工打造、独一无二和极致性能!您这是要让高贵的天鹅去和池塘里的鸭子抢食!这是对品牌的毁灭!”
“汉斯先生,请稍安勿躁。”苏宁平静地压了压手,示意他坐下,“我理解您对传统的感情。但请您想一想,战后的世界已经变了。贵族阶层在衰落,而一个全新的、庞大的中产阶级正在欧洲和美国崛起。他们渴望拥有可靠、舒适、能彰显一定品味,但又负担得起的汽车。这个市场,远比那区区几百个顶级富豪的市场要大得多,是千倍、万倍!”
他走到黑板前,开始详细阐述他的“日系车式”战略构想。
尽管此时丰田等日系车企尚未全面崛起,但苏宁以其超前眼光预见了这一模式的成功。
1.平台化与模块化设计:“我们将开发一个通用的底盘和动力平台。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轿车、旅行车甚至轻型商用卡车!通过零部件的通用和模块化,极大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2.自动化与规模化生产:“新工厂将引进最先进的自动化冲压线、焊接机器人和高效总装线。我们要追求的不是单车的极致利润,而是规模效应。目标是三年内,年产量突破五万辆!”
3.质量与可靠性为核心:“物美价廉,‘价廉’是手段,‘物美’是核心!迈巴赫的新口号将是‘德国工艺,可靠伴侣’。我们要让每一辆下线的迈巴赫,都拥有远超同价位车型的耐用性、安全性和工艺质量。这本身,就是对迈巴赫工匠精神的一种新时代的传承!”
4.精准的市场定位:“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劳斯莱斯,而是奔驰的中端车型、美国的别克、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的日本竞争对手。我们要用德国工艺的品质优势,去碾压他们!”
苏宁的阐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和工程师眼中开始闪烁兴奋的光芒,他们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
而一些老派成员则依然眉头紧锁,觉得这简直是离经叛道。
“可是,苏先生,”一位市场经理担忧地问,“如此颠覆品牌的定位,会不会让迈巴赫失去原有的高端形象,变得不伦不类?”
苏宁自信地笑了笑:“品牌形象是可以重塑的。当我们生产的汽车以出色的品质和亲民的价格,跑遍欧洲乃至全球的街道时,‘迈巴赫’这个名字将不再仅仅是‘昂贵’的代名词,而是‘值得信赖的德国品质’的象征。这难道不是一种更伟大、更持久的成功吗?”
于是苏宁最终力排众议,以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推动着迈巴赫这艘古老的航船,调转船头,驶向了一片广阔却充满未知的蓝海。
虽然他知道,这条路充满风险,会招致传统拥趸的唾骂。
但一旦成功,迈巴赫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玩物,而将成为真正意义上能“征服世界”的汽车品牌。
其带来的利润和影响力,也将远超固守顶级豪车阵营。
而苏宁也会获得远超想象的海量财富……
此时,斯图加特的工厂里,机器的调试声仿佛也带上了一种新的节奏,不再是缓慢精致的手工敲打,而是高效、精准、充满工业化力量的轰鸣。
一场属于迈巴赫的“工业革命”,在苏宁的强势主导下,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只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没有选择飞回原来的金丝笼,而是准备振翅翱翔,去覆盖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