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3章 望江南,多少恨,多少泪

作者:我不叫还复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三百零三章,望江南,多少恨,多少泪


    赵匡胤的死,看似没什么波澜,但其实还是很有波澜的。


    所以,金匮之盟必须得安排上。


    韩复来打算把金匮之盟和赵普再次任相的时间往前挪一点,赶在李煜死之前一起写。


    李煜死后,这本小说就完了,后面的事也是简略交代,没法详细的写了。


    赵普提出金匮之盟这个事是在太平兴国六年,李煜是在太平兴国三年就死了。


    现在直接提前到太平兴国二年吧,也就是赵光义继位的第二年。


    【太平兴国二年的秋夜。】


    【汴京皇宫内苑,烛火在微风中摇曳不定。】


    【新登基不久的皇帝赵光义独自坐在书案前,面前摊着一卷李煜新作两首的《望江南》。】


    【赵光义轻声念着这两首词,指尖无意识地敲打案面。】


    【《望江南》其一。】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忽然,脚步声自廊外传来,不疾不徐。】


    【“陛下,赵普求见。”内侍低声禀报。】


    【赵光义眼皮未抬,“让他进来。”】


    【赵普步入殿内,身着寻常布衣,与这金碧辉煌的宫殿格格不入。】


    【他已罢相多年,在河阳做着节度使,此番未经宣召秘密入京,脸上却无半分惶恐。】


    【说起来,在太祖赵匡胤时期,赵普是独揽大权的开国宰相,而赵光义是开封府尹、晋王,有自已的庞大势力集团。两人在太祖朝的关系相当紧张。】


    【甚至赵普多次劝阻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主张父死子继。】


    【这直接触犯了赵光义的核心利益,赵光义把赵普当生死仇敌一般。】


    【在开宝六年,也就是五年前,赵普因专权、贪财等问题被赵匡胤罢相,外放为河阳节度使。】


    【这背后当然有赵光义及其党羽推动的因素。】


    【但现在,赵普又回来了。】


    【“则平,你来看看这两首词。”赵光义将诗稿推过去,“咱们这个陇西郡公,当真是才华横溢啊。”】


    【赵普表现的很平淡,接过诗稿,随口念了出来。】


    【是另一首《望江南》】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他念完,轻笑道:“李煜才情,南唐未灭之时便传遍天下,现在看这两首词,更觉精妙。只是……可惜了啊!”】


    【赵光义也笑道:“是啊,可惜了他,做了皇帝。”】


    【赵普附和道:“亡国之音哀以思。他写得越好,越显得他当不好皇帝,岂不正好衬出陛下天命所归?”】


    【赵普对自已此次进京,早有准备。】


    【当时他和赵光义皆为臣子,臣子之间,争斗在所难免。】


    【但现在,赵光义已经是皇帝了。】


    【如果赵光义要弄死自已,根本不用这么麻烦,把自已召回汴京,还单独接见自已。】


    【唯一的可能,就是赵光义遇到摆不平的麻烦了,需要自已这个开国宰相,来帮他出谋划策。】


    【至于什么麻烦,赵普自然一清二楚。】 【至于怎么解决,赵普也早有准备。】


    【果然,赵光义冷笑一声:“天命?如今汴京城里传着什么童谣,则平可曾听闻?烛影摇红夜,斧声惊鹤眠——连三岁小儿都会唱了。”】


    【烛影斧声这事,还是赵光义自已安排的。但没想到,传出去之后,竟然传的变了味了。】


    【那句最最重要的“好做好做”,传着不在了。】


    【并且意思也被扭曲的天差地别了。本来是一出兄长禅让,弟弟推辞的感人戏码,最后反而传成了,烛影中是两个人拿着斧头互砍的意思了。】


    【赵光义很是苦恼,感觉自已比李煜都苦。】


    【但这事,他却不能自已站出来解释,说什么当时是先皇要让自已继承大统,自已不敢受,先帝生气了,一直劝自已这样的话……】


    【殿内一时寂静,只闻烛芯噼啪作响。】


    【赵普见时机成熟,忽然向前一步,声音压得很低:“陛下可知,为何这流言止不住?”】


    【赵光义瞬间来了精神——赵普果然还是那个老辣的赵普!】


    【赵普目光如炬,“因为陛下缺一个说法。一个能让天下人信服的说法。”】


    【赵光义眼中寒光乍现:“则平有何高见?”】


    【赵普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绢帛,缓缓展开。】


    【那上面字迹工整,墨色深沉,俨然是多年前的旧物。】


    【“此乃建隆二年杜太后遗诏。”赵普声音平静,“太后临终前召太祖与臣共录,命大宋皇位兄终弟及,以防主少国疑。藏于金匮之中,本待适时公布。”】


    【赵光义瞳孔骤缩。】


    【这简直就是他的救命宝药!】


    【有了它,自已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心中不安了!】


    【他伸手欲取,赵普却稍稍后撤。】


    【赵普的声音带着几分意味深长,“陛下,这诏书,太祖未曾见过。”】


    【赵光义一愣,瞬间明白了。】


    【根本没有什么金匮盟约,这是赵普现造的先帝遗诏。】


    【好大的胆量!】


    【但也是好妙的计策!】


    【同时,也只有赵普这位开国宰相,拿出这份盟约,才有说服力。】


    【“为何现在才拿出来?”赵光义声音发紧,装作不懂。】


    【“因为此前不需要。”赵普直视皇帝,“如今陛下初登大宝,流言四起,秦王在侧,德昭已长...是时候了。”】


    【赵光义的目光落在那绢帛上。】


    【字迹模仿得极像,连杜太后说话的语气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你要什么?”赵光义单刀直入。】


    【赵普躬身:“臣愿重返中书,为陛下正名分、安社稷。”】


    【赵光义凝视着眼前的老人。这哪里是献计,分明是一场交易。】


    【赵普献上合法性,他则回报以权位。】


    【赵光义最终开口,“明日朕会下旨,召你回京任司徒兼侍中。大宋,还是需要你这样的能臣来辅政。”】


    【赵普深深一揖,将绢帛放在案上。】


    【赵光义独自对着那卷“金匮之盟”出神。】


    【窗外秋风萧瑟,卷起几片落叶拍打在窗棂上。】


    【这一刻,他仿佛已经看见,历史的笔墨将如何改写。】


    【赵普献上的不止是一卷绢帛,而是一个能让所有质疑沉默的故事。】


    【一个关于兄终弟及、太后遗命的故事。】


    【至于真相……】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