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5章 赵匡胤的算计,虚假的金匮之盟

作者:我不叫还复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二百八十五章,赵匡胤的算计,虚假的金匮之盟


    在历史上,赵匡胤的操作就是挺迷惑的。


    但其实分析一下,也很容易理解。


    至于金匮之盟,应该是无稽之谈。


    赵匡胤登基之后,就给他弟弟各种权力,各种官职,完全就是按照接班人来培养的。


    殿前都虞候、大内都点检,这相当于给了兵权。


    开封府尹,这在当时就是太子的职位。


    赵光义在开封府尹的位子上坐了十几年,再加上同平章事这个宰相的官职……靠这个官职和这么长时间,完全可以弄出第二个小朝廷了。


    最后甚至还封了晋王……诏书规定,晋王位在宰相之上。


    赵匡胤的这个安排,是明晃晃的告诉所有人,下一任皇帝就是赵光义!


    为什么呢?


    赵匡胤有儿子的啊!


    韩复来觉得,还是当时时代的因素。


    前面那么多皇帝暴毙,离他最近的,就是柴荣了。


    柴荣才三十多岁,身强体壮,雄心壮志,一场病直接要了命了。


    柴荣一死,他赵匡胤直接顺利轻易地篡了位。


    在多个朝代这样的情况下,赵匡胤必须得考虑到,哪天如果自已突然噶了怎么办。


    自已还有两个儿子,大点的才十二岁,小的才三岁。


    如果自已突然噶了,让十二岁的儿子继位,这不就是柴荣和柴宗训的翻版了吗?


    黄袍加身的戏码,一定会再次上演。


    所以,在这种考虑下,赵匡胤必须先把弟弟赵光义推出来。


    赵光义已经二十多岁了,和自已关系很亲近,在之前的这段时间,和陈桥兵变时的表现,都还算可圈可点。


    如果自已突然死了,赵光义绝对能稳住大局,避免皇家改姓。


    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没办法中最好的办法了。


    起码自已家还是皇族,自已的子孙,还是王孙。


    同时,赵匡胤还留了个心眼——他不管怎么给赵光义加官进爵,但却从没说过,立赵光义为皇太弟。


    这就有了回转的余地了。


    如果自已能再活个十年二十年的,到时候自已的儿子长大了,历练出来了,那就可以慢慢把赵光义的官职给换了,培养自已儿子,到时候皇位的交接,应该没问题能顺利。


    想法很美好,但弟弟不乐意了。


    当了这么多年皇太弟了,为你守了这么多年江山了,现在你儿子长大了,要我交给你儿子?


    我不同意!


    让你见识见识我斧头帮的厉害!


    所以,在赵匡胤的嫡长子赵德昭二十五岁的时候,眼看自已要被卸磨杀驴的时候,赵光义来了一出烛影斧声。


    至于说金匮之盟这个事是假的,因为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并没有提起金匮之盟。


    按理说,金匮之盟在这个时候拿出来,是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最好证据。


    但是是在赵光义当皇帝都当了五年了,斧头帮杀人越货的故事突然汹涌激烈的时候才拿出来,显然是为了平息舆论。


    当初赵光义继位的时候,都没想到这么个好主意呢。


    还有一点比较不合理的……先说一下金匮之盟吧。


    金匮之盟是北宋初期的一个政治传说,那是赵匡胤刚当皇帝的第二年。


    赵匡胤刚当了皇帝,他母亲杜太后病重,赵匡胤在旁侍奉。


    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吗?”


    赵匡胤回答: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


    杜太后说:“不对!是因为后周世宗柴荣让年幼的儿子即位,主少国疑,才让你有了机会。如果后周有长君,天下岂能到你手中?”


    赵匡胤点头。


    杜太后因此立下遗命:“你百岁之后,应当传位给弟弟光义。光义再传给弟弟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嫡长子德昭。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哭泣叩头答应:“敢不如教!”


    杜太后又让当时的宰相赵普当场写下誓约,并在纸尾签上“臣普记”的字样。然后将这份誓书藏于金匮之中,命可靠的宫人严密保管。


    这就是金匮之盟了。


    除了赵光义继位时没把这个金匮之盟拿出来说事,还有一点很不合理。


    杜太后死时,赵匡胤才三十五岁,身体健康,正值壮年。他的长子赵德昭已经十一岁。


    杜太后怎么能预知儿子会突然暴死,并且死时儿子依然年幼呢?


    这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


    韩复来上辈子并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这些观点,也只是从基本的逻辑关系去分析。


    对或不对,自已都穿越了,管他对不对呢。


    再说了,就算没穿越,那也是一千年前的事了,现代人的其他分析,谁又能说一定对呢。


    就当看个野史了。


    韩复来继续看书友们的评论。


    书友里面,聪明人很多。


    他们也很快想到了韩复来分析的那种情况——赵匡胤提拔重用赵光义,是以防自已暴毙,新主年幼,导致黄袍加身故事重演,宋朝灭亡。故意让赵光义在自已的儿子们没有成长起来,先作为预备接班人,以防万一。


    “这个分析很有道理!那……如果赵匡胤活的很久,他儿子都长大了,到时候,赵光义能顺利交权吗?”


    “这有什么不能的?首先,赵匡胤的威望能力在这里放着呢,等再活十几年,那时候威望更甚。再说了,赵匡胤和他弟弟感情那么好,怎么可能做出自相残杀的事呢?”


    “就是,毕竟赵匡胤是主角。兄弟相残的事,怎么也轮不到主角上来。就算赵光义黑化了,那也绝对是赵匡胤只手镇压,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李煜还是主角呢,不一样是个昏君?”


    “为了故事的冲突性戏剧性,应该会安排赵光义黑化的,但结果只能是被赵匡胤分分钟按死了。”


    “权力这个东西,比毒品更害人!再好的兄弟情,在得知自已当了十多年储君,突然又要被废掉的时候,那也是不堪一击的!”


    “对的,赵光义妥妥黑化!”


    “就没有一种可能——赵匡胤马上就死了,然后赵光义顺利继位吗?复来大神的小说,从来都不是一般的套路啊!”


    “你别说,还真有这种可能!就像杜甫,谁家写小说,小说主角从头悲催到尾的啊!”


    “就像辛弃疾,每次都要雄起的时候,又被拍死了,临死都没雄起起来……”


    “有道理啊……”


    “别分析以后的情节了,复来大神的小说,从来都分析不对,还是看看李煜的那首词吧!”


    “我感觉这首词,很香艳啊!”


    “很香……”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