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焉有三十余载太子乎!”太子冷哼问。
康熙冷了心,冷漠看着胤礽癫狂狠厉的模样,“朕能教得你,就能废你,你指望着三瓜俩枣的安排来弑君夺位,朕觉得很没意思。”
胤禛无语看康熙一眼,若非他不知实情,怕是觉得皇阿玛早有安排,但是没有啊,事发突然,没有安排啊。
既然皇阿玛没有安排,那还要毒舌挑衅太子干什么?干什么!
太子猩红眼尾,示意他们动手。
寝殿内打斗声很大,花瓶梨花架桌案,能砸得都砸了。
庭间呵斥和交战声此起彼伏,牵制着康熙带来的亲卫,只有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御前太监在寝殿内围着康熙和胤禛。
若是天亮之前,康熙和雍亲王暴毙,太子一子落下,满盘皆活。
若是没有,攻守之势异也。
侍卫仍旧手上留有余地,不敢亲自弑君,但是对胤禛却并不客气,转眼间划了他左臂一剑。
“胤禛!”康熙冷瞥太子,紧紧捂住胤禛的肩膀,他的胸膛剧烈起伏,滔天怒意在心间氤氲着。
这是他养出来的儿子,这是他从小便偏向的储君。
“皇阿玛,孤需要一封禅位诏书。”
“朕的江山,”康熙温和又刺耳道,“绝对轮不到爱新觉罗胤礽做主。”
胤礽眼前一片猩红,提剑跳下床榻,砍向康熙,转头刺向胤禛,毫无理智杀红了眼。
胤禛替康熙挡了一剑,康熙右臂也受了伤。
胤禛见到康熙的血,兵荒马乱里踹倒一个侍卫,趁着奴才们忠心掩护,逼仄间拽着康熙就往外跑。
康熙身体强健,能跑;胤禛跑得很快,毕竟人年轻,手臂上划了两刀倒是不碍事。
“皇阿玛,您的亲卫暗探呢?都下旨砍死了?”胤禛边跑边问。
康熙捂着伤口,“朕交给你的暗卫呢?”
胤禛道:“阿玛交给儿子的暗卫,儿子有别的用处,现在怕是正忙着呢,暂时指望不上。”
若不是此时在奔逃,身后剑戟声不断,康熙真的想停下来踹他两脚,但是看着天际愈发阴沉的乌云,竟有些黑云压城的凛然。
毓庆宫萧索异常,太子妃和弘皙的嫡福晋带着府上女眷到甘露寺为太子祈福三日。
毓庆宫只有太子和弘皙两个正儿八经的主子。
太子准备的人自然不止四五个,他预谋已久,又利用康熙最愧疚不设防之时,此时,御前之人,难免渐显颓势。
突然,身后一阵躁乱巨响,火光冲天,竟是火器喷薄而出!
黑云滚滚,侵人五感。
火器的威力太猛烈,甚至让初夏时节迸发出盛夏的燥热。
其实,在宫里,太子没有胜算,只要他由奴才掩护着离开毓庆宫,太子便是败了。
可若是添上火器,康熙心中没底。
乌压压跟过来一群人,姗姗来迟是随康熙到毓庆宫的御前侍卫。
太子的软骨散药效极其猛烈,他们习武多年,缓和将近两刻钟,才勉强能直立行走。
康熙的帝王仪仗御前侍卫被太子用上软骨散,几乎都变成了软脚虾,如今挡在康熙身前,看着满天火光,不由得微微胆寒。
“奴才等救驾来迟!不能及时护驾,奴才该死!”
“皇上,王爷,有火器,奴才等誓死护驾。”
康熙看着满天火光,竟有些孤寂和寂寥,不可避免回忆起他这一生为帝的种种。
回首看向胤禛,叹道,“是朕连累了你。”
胤禛垂眸将康熙推开,重重叹口气,在康熙霎时疑惑又紧张的目光中,纠结道:“皇阿玛,那持火器的好像是儿子的人。”
康熙:“………”
行,赏他两脚。
*
康熙早就清楚,太子如今性情,早已不适合储君之位。
一废太子之后,他打压老八一党,将富察氏嫁予胤禛为妻,平衡朝堂势力,隐晦将富察氏一族拨冗到太子一党。
后来,他暗示张廷玉和富察马齐,奏请复立胤礽为太子。
只想再给他一次机会。
可他越来越清楚,这机会持续不了多久,却从未想过会如此快。
康熙五十一年。
九月三十日,康熙等待四个月有余,向诸皇子宣布:
“皇太子胤礽自从复立以来,以前的狂妄还未消除,以至于大失人心,祖宗的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朕已经奏报给了皇太后,现在要将胤礽拘执看守。”
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帝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康熙二废胤礽太子之位,着幽禁咸安宫。
他终究是没有将那晚毓庆宫的闹剧开诚布公,只道太子狂妄未消,不堪为国储。
康熙没有牵连弘皙,仍旧准许他入朝参政,还为其在京城赐了府宅,现如今携亲眷已然搬出毓庆宫。
弘皙的府宅离雍亲王府很近,弘皙此事过后不复往昔张扬矜贵,频频想起胤禛曾经的两个巴掌。
——“本王是在教你,明白吗?”
他明白,故而,他没有参与阿玛谋反弑君之事。
…
这几个月,胤禛又悠哉悠哉在府上养病,心安理得做仪欣的小跟班,帮她整理一些杂乱的事情。
仪欣前阵子生气,又将他赶到前院去睡觉,只因他在毓庆宫受伤。
其实,火器之事,胤禛早有安排,却还是要任由太子的人砍伤康熙,才动手反击。
有些时候,剑刺进谁的血肉,谁真正知道疼,不疼不痒不长记性。
胤禛需要这一剑斩断康熙和太子的情分,省得日后再搞出三立太子之事。
只是,仪欣很心疼。
本来赶他去前院反省自己,半夜又忍不住抱着软枕潜入正院寝殿,埋头哼哧哼哧扎到他怀里,撒娇要他哄着睡。
胤禛和仪欣大抵是吵不起来的。
因为,仪欣永远懂得心软和心疼她爱的人,故而不去计较细微的原则问题。
只是,她要很多的面子。
说不让胤禛回正院睡觉,便是一步不让。
于是,小夫妻只好美滋滋同时睡在前院,一连睡了几个月。
伤筋动骨一百天,直到胤禛彻底康复,能够上朝后,两个人才有秩序地搬回正院。
胤禛夸仪欣有原则,又夸她聪慧,总能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仪欣最喜欢他的夸奖,觉得他说的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