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36章 离岸外包

作者:柳絮居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那个所谓的‘造船厂’,准确说,是一个旧船坞和附属维修车间。


    殖民时期留下的基础,美国人接手后简单扩建过。


    具备维修驱逐舰级别舰船的能力,


    也能建造一些几百吨级的近海巡逻艇、登陆艇和小型运输船


    配套有一些基本的切割、焊接、轮机维修设备。


    对我们而言,价值在于两点:


    一是可以就近维护那艘‘曼彻斯特’号,


    虽然大修困难,但日常维护和中小修没问题;


    二是提供了一个培养本地造船工人的平台,


    未来有潜力发展小型舰艇建造能力。


    但距离真正的现代化造船工业,差距甚远。”


    苏珊接口道,手指在空气中虚点着:


    “总结一下:


    一条纸老虎般的过时巡洋舰,


    象征意义远大于实战价值,


    开出去吓唬小国或者海盗还行,


    对上大国海军就是活靶子;


    一条能解燃眉之急,


    但也只能生产低端消耗品的弹药线;


    一个聊胜于无的维修点和小艇作坊。


    这就是礼物?


    美国人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用这些他们早就想处理掉的‘鸡肋’,


    甚至可以说是‘垃圾’,就想把我们绑上战车?”


    党建国眼神锐利的说到:


    “没错,苏珊。


    这份‘礼物’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此。


    它对我们有用吗?


    确实有用!


    能立刻增强我们在南洋沿海的存在感,


    哪怕只是象征性的,能部分解决弹药自给问题,能提供一个技术积累的起点。


    但同时,它也是沉重的负担!


    维持一艘万吨巡洋舰的运转需要庞大的经费、


    专业的水兵和技术人员(我们现在极其缺乏),消耗大量的燃油。


    一旦接收,它就挂上了‘南洋总督府’,甚至隐晦地指向‘熊猫’的标签。


    美国人把它放在南洋总督名下,撇清了自己的直接关系,


    但所有人都知道是谁给的。


    如果未来他们和华夏发生冲突,


    这条船出现在敏感海域,会引发什么后果?


    内地会怎么解读?


    更关键的是,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广告牌,告诉所有人——


    我们和美国人有深度合作,


    甚至接受了他们的军事援助!”


    “关于美元结算,”


    陈秀梅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说的:


    “这才是更具战略意义的条款。


    劳德提出‘未来的交易用美元结算’,


    看似只是贸易便利化的要求,


    实则是美国推行其金融霸权、巩固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关键一步。


    一旦我们主要的对外贸易,


    特别是与美国的军火、技术、粮食等关键贸易都以美元结算,


    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储备大量的美元外汇。


    这会让我们在金融上更加依赖美国,受制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同时,这也是在排挤英镑等其他货币在亚洲的影响力。”


    苏珊愤愤道:


    “我们的英镑虽然也在衰落,


    但至少我们在伦敦还有一些渠道和关系。


    完全倒向美元,等于把金融命脉彻底交到美国人手里。


    他们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我们辛苦生产的商品,换来的可能就是一堆不断贬值的绿纸!”


    党建国笑着说到:


    “所以我坚持‘美元和英镑并行’。


    这是必要的平衡。


    一方面,美元确实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拒绝它不现实,也会影响我们获得急需的物资,


    尤其是我现在需要往内地输入大量的粮食。


    另一方面,保留英镑结算的通道,既是给你们英国人一个面子,维持与欧洲的联系,


    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避免被美元完全绑架。


    劳德最后接受了这个方案,


    是因为他清楚,现阶段逼迫太甚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但他一定会,继续推动美元成为我们的主导结算货币。”


    党建国回想起劳德提到“私人赞助一条大宝贝”时眼中闪烁的精光,说到:


    “他用一条‘大宝贝’(虽然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价值肯定不菲)来换取‘下一个产品的优先权’,


    而且要求和汉德一样。


    这说明什么?”


    苏珊反应很快:


    “说明他们对‘熊猫出品’的潜力评估极高!


    之前,邓波利特拿到美洲的销售权,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美国人显然看到了更大的价值。


    劳德不惜用‘私人赞助’的名义,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笔钱,最终肯定还是来自他背后的势力或预算,


    来锁定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具颠覆性的技术产品的优先获取权。


    这是一种超前的风险投资,赌的是我们还能拿出,像之前那样高利润,甚至利润更加惊人的产品。”


    陈秀梅补充道:


    “这也印证了劳德代表的势力,


    对技术的敏感性和渴望远超邓波利特。


    他们更注重长远的技术控制和战略优势。


    ‘下一个产品’会是什么?


    他们如此急切地锁定,


    是否意味着他们通过某些渠道,已经对我们在研的项目有所猜测?”


    党建国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说到:


    “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我们的技术优势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之一,


    也是周旋于大国之间的重要筹码。


    既要利用它换取急需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又要严防核心机密泄露,更要防止被某一方完全控制。


    和劳德的合作,会比和邓波利特、汉德的合作更加复杂、更加危险,


    但也可能带来更大的机遇。


    这是一场走钢丝的游戏。”


    苏珊说到:


    “所以,劳德提出的‘你负责生产,我们负责销售’,


    甚至‘未来有些美国产品也会交给你来生产’,


    绝非简单的商业合作。


    我感觉这是更深层次的捆绑,


    是美国‘离岸外包’战略,在军事工业和敏感技术领域的初期尝试。”


    “离岸外包?”


    党建国对这个名词很感兴趣,在后世这个词经常出现。


    陈秀梅解释道:


    “是将本国生产成本高、劳动力密集、或者带有一定风险的产业环节,


    转移到海外成本更低、政策更宽松的地区进行。


    美国将部分低端军需品,


    如子弹、炮弹、基础装备,


    甚至未来可能的一些非核心军工部件的生产交给我们,


    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利用我们相对廉价(对他们而言)的劳动力和资源;


    另一方面,可以规避美国国内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劳工权益压力;


    最重要的是,将我们更深地纳入其军工供应链体系,


    使我们不仅在军事上,更在经济结构上产生依赖。


    同时,他们控制着设计和销售这两个利润最高、最核心的环节。


    我们成了他们的海外血汗工厂。”


    党建国笑着说到:


    “好一个‘离岸外包’!


    用我们的土地、人力、资源,生产他们的战争物资,


    消耗在安南的土地上,


    他们赚取高额利润,


    我们得到微薄的加工费和一堆随时可能引爆的麻烦!


    这算盘打得震天响!


    不过,哎,谁让我们现在缺马内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