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一大早,我开着新买的商务车,载着一家老小往老家赶。陈红抱着龙凤胎坐在后座,林母抱着悦悦,林军则负责逗孩子们玩。
"哥,咱们多久没回老家了?"林军问道。
"快一年了吧。"我看着后视镜,"上次回去还是过年的时候。"
"可不是嘛,"林母插话道,"现在你们一个个都忙,把老家都忘了。"
"妈,这不是回来了嘛。"我陪笑道。
车子开进村口,我明显感觉到了变化。原本的土路虽然铺了水泥,但已经坑坑洼洼。路两边的房子大多还是老样子,有些甚至更破败了。
“峰子回来啦!"村口大树下,几个老人认出了我。
我停下车,摇下窗户:"王大爷,李大娘,你们好啊!"
"哎呀,峰子现在出息了,开这么好的车!"王大爷眯着眼睛打量着商务车。
"听说你在城里当大老板了?"李大娘凑过来,"这是你媳妇吧?真俊!"
陈红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寒暄了几句,我们继续往家里开。一路上,不断有村民跟我们打招呼,眼神里既有羡慕,也有一丝疏远。
"唉,"林母叹了口气,"有钱了,乡亲们反而不敢亲近了。"
终于到了老房子。看着眼前破旧的土墙瓦房,我心里五味杂陈。这里,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这就是咱们的老房子?"林军下车后惊讶地问,"也太破了吧。"
"你小子没吃过苦,不知道当年的日子。“我拍拍他的头,”哥就是在这里长大的。"
推开院门,扑面而来的是熟悉的泥土味。院子里杂草丛生,几只鸡在悠闲地啄食。
"林峰来了!“村支书老张从屋里出来,”我正等着你呢。"
"张支书,辛苦您了。"我握手道。
"客气啥,都是乡里乡亲的。“老张笑道,”来,进屋说话。"
屋里还是老样子,土炕、木桌、煤油灯。只是多了层灰尘,显得更加破败。
"拆迁的事是这样,“老张拿出一叠文件,”政府要在这里建开发区,每户补偿标准是按面积算,你们家能拿个二十来万。"
"二十万?"林母皱眉,"这点钱在城里买个厕所都不够。"
"妈,"我安慰道,"钱不是问题。张支书,其他村民呢?"
老张叹了口气:"唉,大部分人家都指望这笔拆迁款过日子呢。可是二十万能干啥?在城里买不起房,做生意又没本事。"
我沉默了。确实,对于没有技能的农民来说,离开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计。
"张支书,咱们村有多少劳动力?"我突然问。
"青壮年有个三四百人吧,但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老张疑惑地看着我,“你问这个干啥?"
"我在想,"我站起来,走到窗边,“如果在村里建个厂子,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您看怎么样?"
"建厂?"老张眼睛一亮,随即又暗淡下去,“那得多少钱啊,谁会来咱们这穷山沟投资?"
"我投。“我转过身,认真地说。
屋里一下子安静了。
“峰子,你说真的?"老张激动的声音都颤抖了。
"当然是真的。“我点点头,”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现在有能力了,该回报家乡了。"
陈红走过来握住我的手,表示支持。
"太好了!太好了!“老张激动地站起来,”我这就去通知大家!"
"等等,张支书。“我叫住他,”先别声张,等我考察完再说。"
送走激动的张支书,我开始在老房子里转悠。突然,我想起了什么。
"妈,爸以前是不是喜欢在阁楼上待着?"
"是啊,"林母回忆道,”你爸没事就爱上阁楼,也不知道捣鼓啥。"
我爬上阁楼,灰尘呛得我直咳嗽。阁楼很小,堆满了杂物。我在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木箱子,上面的锁已经锈蚀了。
打开箱子,里面是一叠发黄的笔记本。
"爸爸的日记?"我小心翼翼地拿起来。
翻开第一页,父亲工整的字迹映入眼帘:
"1990年3月15日,峰子今天会走路了,摔了好几跤都不哭,这孩子像我,倔……"
我的眼眶湿润了。继续往后翻:
"1995年8月20日,峰子考了全班第一,我很骄傲。可是家里没钱供他继续读书,我这个当爹的没用……"
"2000年5月1日,今天卖了家里的猪,凑够了峰子去城里的路费。儿子,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出人头地……"
我再也控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原来父亲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我,记录着我的成长。
"老公,你怎么了?"陈红担心地爬上来。
我把日记递给她,自己则翻看另一本。突然,一页内容让我愣住了:
"2001年12月25日,今天去城里看峰子,远远地看到他在工地上搬砖。儿子瘦了,黑了,但眼神很坚定。我没有上前相认,怕给他添麻烦。儿子,爸爸对不起你,没能给你一个好的出身……"
什么?父亲来看过我?我完全不知道!
继续翻看,我发现了更惊人的内容:
"其实,我们林家祖上也曾经辉煌过。爷爷的爷爷曾是这一带有名的富商,只是后来家道中落。我把这个秘密藏在心里,是不想给峰子压力。但我相信,林家的血脉里流淌着经商的基因,峰子一定能重振家业……"
走在熟悉又陌生的村道上,我想起了父亲,想起了曾经的贫穷。现在我有能力了,该是回报的时候了。
“峰子!峰子!“林母在楼下喊,”村民们听说你要建厂,都来了!"
我抹抹眼泪,小心地把日记收好。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最珍贵的遗产。
下楼一看,院子里挤满了人。
“峰子,听说你要建厂?"
"真的假的?能招多少人?"
"工资怎么算?"
看着乡亲们期待的眼神,我深吸一口气:”各位乡亲,我林峰今天在这里承诺,一定会在村里建厂,让大家都有活干,有钱赚!"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不过,"我提高声音,"我有个条件。年轻人要学技术,不能只出蛮力。我会安排培训,但你们要认真学。"
"学!我们学!"年轻人纷纷表态。
看着乡亲们兴奋的样子,我心里暖暖的。父亲,您看到了吗?您的儿子没有忘本,正在实现您的心愿。
晚上,我们住在村支书家。躺在床上,我把父亲日记的事告诉了陈红。
"原来爸爸一直在默默关注你。"陈红感慨道,"他一定为你骄傲。"
"还有林家祖上的事,"我说,"看来经商真的是遗传。"
"那我们的孩子们将来也会经商?"陈红笑道。
"不一定,"我抚摸着她的头发,"让他们自由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窗外,乡村的夜晚格外宁静。虫鸣声声,就像小时候一样。
明天,我要好好规划建厂的事。这不仅是回报家乡,更是完成父亲的心愿。
林家,终将重现辉煌。而这一切,都要从这个小山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