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5章 从盟友到敌人

作者:钟离烟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上一回咱们说到,波兰在两大强权的夹缝里,为了争一口气、为了保住主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那是一个关于“不屈”的故事。而今天咱们要聊的,是另一个同样发生在1944年下半年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求生”的故事。


    自打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海滩像下饺子一样登陆,开辟了西线战场;同时,东边的苏联红军发动了摧枯拉朽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把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打得灰飞烟灭。这东西两边一夹击,就算是瞎子都能看出来,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老大都快活不下去了,那跟着他混饭吃的一帮小弟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这些仆从国,心里自然也开始打起了小算盘。这会儿是该讲“江湖义气”,陪着老大一起去地堡里陪葬呢?还是该赶紧“随行就市”,找好下家,为自己争取一个战后的未来?


    这表面上看,是正义的盟军东西方向夹击邪恶的轴心国。但里子里的另一层意思,大家也都心知肚明,那就是“抢地盘”!对斯大林来说,这更是把苏联的势力范围往西边大大推进一步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过了这个村,可就真没这个店了。


    但是,想从轴心国这艘正在下沉的贼船上跳下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里面风险巨大:


    “老大”的报复: 你敢跳船,德国老大第一个就不放过你。他可能会先下手为强,直接出兵把你占领了,把你从“盟友”变成“占领区”。1943年意大利跳船,就被德国人一顿胖揍,北部直接被占了,这就是前车之鉴。


    “新老大”的算计: 就算你成功跳船了,你还得去跟苏联这个新码头谈判。可苏联安的什么心,谁也摸不透。他是真心把你当“解放”的盟友,还是只想把你从一个火坑推到另一个火坑,把你变成他的新小弟?这谁也说不准。


    所以,对这些小国来说,1944年的夏天和秋天,是一场极其考验政治智慧和决断力的高风险赌博。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纳粹的这几个主要小弟,是如何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跳船大赛中,各自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绝伦又命运迥异的大戏。


    要说在所有跳船的小弟里,谁的操作最丝滑、最成功、最具战略意义,那非罗马尼亚莫属。他们通过一场干净利落的宫廷政变,与一场前线的军事总崩溃完美结合,实现了近乎完美的阵营转换,直接给了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一记致命的重拳。


    罗马尼亚当初为什么会跟着德国混呢?主要是因为在1939年,苏联根据和德国签的秘密条约,把罗马尼亚的两块地(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给割走了。罗马尼亚当时的独裁者,扬·安东内斯库元帅,为了抢回这片土地,就铁了心跟着德国打苏联。


    罗马尼亚可不是一般的小弟,它是德国在东线战场上最重要的盟友,没有之一。


    出兵最多: 罗马尼亚投入的兵力,比其他所有德国盟友(匈牙利、意大利、芬兰等)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资源最关键: 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是德国战争机器的主要燃料来源。说白了,德国的坦克、飞机喝的“油”,大部分都是从罗马尼亚这儿抽的。这也让普洛耶什蒂成了盟军轰炸机重点照顾的对象,是德国在整个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基石。


    尽管是盟友,但罗马尼亚国内其实一直有很强的反德情绪。安东内斯库的独裁政权虽然也干了很多坏事,特别是参与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但在骨子里,他和希特勒的纳粹主义不是一回事。


    在暗地里,一股反对派力量一直在悄悄集结。这股力量的核心,是一个年轻得有些稚嫩的人物——国王米哈伊一世。当时的米哈伊国王,基本上就是个没有实权的“吉祥物”,国家大权被安东内斯库牢牢抓在手里。但这位年轻的国王,和他身边的传统政治家们,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


    机会很快就来了。1944年春天,苏军曾经尝试过一次进攻,但因为准备不足被打退了。这次胜利让前线的德国和罗马尼亚指挥官们产生了一种致命的自满情绪。德国将军们觉得苏军也就那样了,根本不把罗马尼亚方面发出的“苏军可能要搞波大的”的警告当回事,觉得他们是“危言耸听”。


    结果,1944年8月20日,苏军发动了第二次雅西 基什尼奥夫攻势。


    这一次,苏军是铆足了劲来的。在苏联和美国空军对德军机场进行了一轮毁灭性打击,基本瘫痪了德国的空中力量之后,苏联的两个方面军,在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这两位帅的指挥下,发动了一场经典的钳形攻势。


    苏军的突击像一把烧红的尖刀,瞬间就捅穿了负责保护德军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的防线。这些罗马尼亚军队士气低落,装备也差,一触即溃。短短三天之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好不容易重建起来的德国第6集团军,再一次被苏军团团包围,并最终被彻底歼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整个南方战线,就像被抽掉了一块关键的积木一样,哗啦一下,彻底崩溃了。这场军事上的灭顶之灾,成了触发罗马尼亚国内政变的直接导火索。


    前线崩盘的消息传回首都布加勒斯特,国王米哈伊一世和他领导的反对派集团意识到,不能再等了!


    8月23日,米哈伊国王把安东内斯库元帅召到王宫开会。国王开门见山,要求安东内斯库立刻下令停火,和盟国谈判。安东内斯库是个顽固的军人,他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还可能对年轻的国王说了些不客气的话。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米哈伊国王冷静地对身边的卫队长下了一个命令。卫兵们立刻冲了进来,当场就把手握国家大权的安东内斯库元帅给逮捕了,直接关进了王宫的保险库里。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快如闪电。


    当天晚上,米哈伊国王通过广播向全国发表讲话,宣布:


    罗马尼亚立即停火。


    罗马尼亚忠于同盟国(英、美、苏)。


    罗马尼亚对德国宣战!


    这是一个时机把握得堪称完美的政治行动。罗马尼亚军队听到国王的命令后,几乎没有犹豫,立刻调转枪口,开始攻击昔日的德国盟友。首都布加勒斯特和至关重要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地区,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已经成为苏军“事实盟友”的罗马尼亚军队,成功地控制了首都和油田。


    罗马尼亚的倒戈,对德国来说,不亚于一场战略性的晴天霹雳。据说,希特勒在听到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精神恍惚地承认:“战争已经输了。”


    这次跳船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德国一下子失去了最重要的石油来源,战争机器等于被拔了油管。


    东线南部被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导致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德军集团都陷入了被包围的绝境。


    为苏联红军开辟了一条直通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康庄大道。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罗马尼亚这次成功的政变,可能把二战在欧洲结束的时间,缩短了长达六个月。


    然而,罗马尼亚的“解放”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他们跳船成功,但苏联人可没把他们当自己人。苏军仍然把大约13万名罗马尼亚士兵当成战俘送到了苏联,并且把罗马尼亚视为一个被征服的敌国,在境内大肆掠夺。随后,罗马尼亚军队被迫在苏联的指挥下,与红军并肩作战,在解放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中,又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直到战争结束。


    罗马尼亚为什么能成功? 他们的成功,是军事崩溃和政治意志完美同步的典范。罗马尼亚的政治家们非常聪明,也很有耐心。他们早在1944年6月就成立了秘密的政治联盟,计划早就做好了,但他们一直隐忍不发。他们耐心等待,直到自己境内的德军主力,在苏联的铁拳下被彻底打残、打懵,指挥系统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才在背后捅出这最致命的一刀。这种精准的时机把握,让德国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反击,从而确保了政变的成功,避免了后来在匈牙利发生的悲剧。


    如果说罗马尼亚的倒戈是一出紧张刺激的谍战大片,那保加利亚的转向,简直就是一出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政治闹剧。它的处境极其特殊,最终导致了一连串离奇的事件,结局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保加利亚在1941年加入了轴心国。它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借着德国老大的威风,实现“大保加利亚”的梦想,收复一些在之前战争中丢掉的土地。


    但是,保加利亚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的老百姓,在文化和情感上,有一种强烈的亲俄(亲苏)情结。毕竟都是斯拉夫兄弟嘛。所以,当时的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虽然跟德国结盟了,但顶着希特勒巨大的压力,死活不肯干两件事:


    不向苏联宣战。


    不派一兵一卒去东线打苏联。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奇葩的局面:保加利亚是德国的盟友,因此和英国、美国处于战争状态;但与此同时,它又和苏联保持着官方的和平关系。成了一个在两条战线上反复横跳的“中立的交战国”。


    而在国内,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抵抗组织——“祖国阵线”——力量越来越大,一直在暗中搞事情,准备随时夺权。


    1943年,力主维持这种微妙平衡的沙皇鲍里斯三世,在一次和希特勒的激烈会面后,回国猝然离世(死因至今是谜)。这让保加利亚的政局更加混乱。


    1944年8月底,邻居罗马尼亚那张多米诺骨牌“哗啦”一下倒了。这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引发了巨大的恐慌。苏联红军比任何人预期的都早了好几个月,兵锋直抵多瑙河边境,跟保加利亚就隔了一条河。


    保加利亚政府彻底慌了神,赶紧宣布“中立”,并开始偷偷摸摸地跟西方盟国(英美)进行投降谈判,希望通过抱上英美的大腿,来避免苏联的占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接下来,局势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政治滑稽戏。


    保加利亚想投靠西方的努力,被苏联和英国同时拒绝了。英国人说,你得跟苏联谈。


    斯大林眼看保加利亚这小子想跳过自己,直接跟英美搭上线,顿时火冒三丈。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9月5日: 斯大林抢先一步,对保加利亚宣战! 他的借口是:保加利亚境内还在庇护德国军队。尽管当时大部分德军都已经跑路了。这一手让英美都惊呆了,完全没料到苏联会这么干。


    9月8日: 苏联红军大举入侵保加利亚。根据保加利亚政府的命令,保加利亚军队未作任何抵抗,直接敞开国门欢迎苏军。


    同日: 被逼到绝境的保加利亚政府,在最后一刻,做出了一个绝望的举动——正式对德国宣战!


    这下好了,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保加利亚此刻的战争状态:


    它被苏联入侵,所以它在和苏联打仗。


    它对德国宣战了,所以它在和德国打仗。


    它之前是轴心国成员,所以它还在和英国、美国打仗。


    这就导致了一个世界战争史上极其荒谬的局面:在1944年9月8日这一天,保加利亚在理论上,同时与德国、苏联、美国和英国这四大国处于战争状态。 一个国家,同时和轴心国与同盟国的核心成员开战,这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苏联的入侵,为保加利亚国内的“祖国阵线”提供了完美的掩护。就在9月8日到9日的夜里,忠于“祖国阵线”的军队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了旧政府,自己上了台。


    新的“祖国阵线”政府立刻和苏联签署了停战协议,然后把保加利亚军队交由苏联指挥。跟罗马尼亚的剧本一样,保加利亚军队也调转枪口,开始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等地,帮助苏联攻打德军。


    斯大林为什么要这么做? 苏联对保加利亚宣战,是一次纯粹的政治行动,根本没有军事上的必要。当时保加利亚的亲德政权已经垮台,正在积极地想退出战争。斯大林之所以要多此一举,真正的目的就是:抢在西方盟国前面控制保加利亚,确保在这里建立一个亲苏的战后政府,把英美的影响力彻底挤出去。


    保加利亚那种想在两大阵营之间走钢丝的“中立”姿态,最终非但没能保护自己,反而成了斯大林采取极端行动的借口。它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苏联地缘政治野心所吞噬的命运。


    芬兰的故事,又和前两者完全不同。芬兰没有搞政变,也没有上演闹剧。它的生存权,是在战场上,用鲜血和意志硬生生打出来的。


    首先要搞清楚,芬兰参与对苏战争的性质,和其他轴心国小弟有本质区别。芬兰人把这场战争称为“继续战争”。什么意思呢?就是接着1939-1940年那场“冬季战争”打。他们的目标很单纯,就是想修正《莫斯科和平条约》里的苛刻条款,抢回被苏联割走的地盘。


    芬兰始终没有正式签署轴心国条约。它给自己的定位是德国的“共同交战国” ,而不是一个有全球野心的正式盟友。这区别很大,打个比方就是:“我跟你不是一伙的,我们只是碰巧在打同一个敌人,但各打各的,目的也不一样。”


    到了1944年,随着德军全线溃败,斯大林决定腾出手来,先把北方这个不听话的芬兰给解决了。


    1944年6月10日,苏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战略攻势。苏军集结了绝对优势的兵力、火炮和飞机,对芬兰的防线发起了猛攻。苏军的初步攻击非常成功,很快就摧毁了芬兰在卡累利阿地峡的主防御阵地,并在6月20日占领了战略重镇维堡。


    芬兰政府陷入了巨大的恐慌,感觉国家马上就要完蛋了,赶紧向苏联请求和平谈判。


    然而,就在亡国的边缘,芬兰军队并没有像罗马尼亚军队那样崩溃。他们撤退到了最后一道坚固的防线(VKT防线),并且紧急接收了一批从德国运来的新式反坦克武器,比如“铁拳”和“坦克杀手”。


    就在这里,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特别是在塔利-伊汉塔拉战役中,芬兰士兵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利用复杂的地形和手里的反坦克利器,硬生生地把数量和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苏联红军给顶住了!


    这次“防御性的胜利”至关重要。它虽然没有收复失地,但它向苏联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要完全征服芬兰,你得付出极其高昂且耗费时间的代价。 而当时苏联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和西方盟国争分夺秒地冲向柏林,抢占德国本土。斯大林不得不重新评估,在芬兰的森林和湖泊里跟芬兰人死磕,到底值不值。


    正是这次顽强的抵抗,为芬兰争取到了通过谈判,而不是无条件投降来退出战争的政治空间。


    1944年8月,芬兰的传奇军事领袖,曼纳海姆元帅出任总统。他清醒地认识到,芬兰必须结束战争。9月4日,芬兰宣布停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9月19日签署的《莫斯科停战协定》,条款依然极为苛刻。芬兰不仅要退回到1940年的边界,还要割让更多的土地,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严格限制军队规模。


    其中最屈辱的一条是:芬兰必须在9月15日之后,负责解除其境内所有德军的武装,并把他们作为战俘移交给苏联。


    这一条款,直接导致了一场悲伤而又残酷的战争——拉普兰战争 (1944年9月 - 1945年4月)。


    驻扎在芬兰北部的德国第20山地集团军,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已经做好了撤退到挪威的准备。在苏联的压力下,芬兰被迫向自己昔日的“共同交战国”开战。芬兰军队在遣散了大部分老兵的同时,只能用新征召的、缺乏经验的士兵,在北极圈严酷的环境下,追击身经百战的德军。而撤退的德军,则采取了残酷的“焦土政策”,把整个拉普兰地区烧成了一片白地。


    芬兰为什么能保住主权? 它的命运,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完全不同。后者的命运,是在军事彻底失败后,由政治操弄决定的。而芬兰能够保住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民主制度,直接源于它的军队,在遭遇了战略性失败后,仍然有能力稳住阵脚,给强大的红军造成难以接受的损失。


    正是这种军事上的僵持,为芬兰在谈判桌上赢得了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筹码。芬兰最终获得的,是一个虽然具有惩罚性、但却是谈判出来的和平,这与另外几个国家在军事和政治全面崩溃后,被强加条款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聊完了这三个国家,我们还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德国小弟——匈牙利。在所有倒戈的国家里,匈牙利的结局可以说是最惨的一个。它既没有罗马尼亚的果断,也没有保加利亚的“幸运”,更没有芬兰的顽强。它的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不仅被德国人占领,首都布达佩斯更是经历了一场地狱般的围城战。


    匈牙利到底有多惨?它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深渊的呢?


    咱们,下回再说。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