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6章 徐福

作者:十年萤火照君眠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咸阳宫的晨露还未干透,玉阶已被晨光镀上一层金边。


    朝会的钟声刚过三响,文武百官已按品级分列两侧,玄色朝服的褶皱里还沾着未散的朝露——谁都看得出,陛下今日神色格外不同,龙椅扶手上的云纹雕刻,仿佛都比往日更亮了些。


    嬴政的目光扫过阶下,最终落在李斯捧着的《盐铁令》上,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诸位爱卿,昨日深夜,太后带朕看了一处所在——咸阳宫西北角的煮盐工坊。”


    话音刚落,殿内便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冯劫扶着胡须的手微微一顿:“陛下,宫墙之内设煮盐工坊?莫非是……”


    “正是精盐。”嬴政打断他,声音透过大殿的梁柱传出,“用青竹炭烧制,成本比海盐低三成,纯度更胜一筹。这些年攒下的储备,足够咸阳百姓食用三年。”他示意青禾上前,后者捧着一个白瓷盘,里面盛着雪般的精盐,“诸位可传阅一看。”


    白瓷盘从群臣手中转过,惊叹声此起彼伏。荀子捻起一点尝了尝,眉头瞬间舒展:“竟无苦涩味!此等精盐若能普及,百姓饮食必能改善,连军中粮草的保存都能更久。”


    蒙恬接过盘子时,铠甲的鳞片轻响:“北地苦寒,士卒常因缺盐乏力。若能以低价供应精盐,军心必能大振!”


    嬴政颔首,目光转向李斯:“《盐铁令》拟得如何了?”


    李斯展开卷轴,声音朗朗:“臣已拟定三条:其一,设盐铁官,隶属治粟内史,由田正坤总领;其二,各郡设盐铺,精盐定价每斤三分之一秦半两,凭户籍购买,严禁囤积;其三,推广青竹炭煮盐法,在临淄、渔阳等产盐地设官营工坊。”


    “田正坤以任治粟内史,再加盐铁之责,是否过重?”冯劫面露忧色,“农家出身,恐难掌如此大权。”


    “田正坤当初在青禾村推行新政时,便展现出统筹之才。”赵姬的声音从屏风后传来,她今日并未上殿,却在旁听,“盐政关乎民生,正需他这般懂农事、知百姓疾苦之人。况且有韩非从旁监督律法,蒙毅督查工坊,三管齐下,何愁不妥?”


    嬴政看向韩非:“左丞相以为呢?”


    韩非躬身道:“太后所言极是。臣愿与田正坤联名署令,确保盐法推行无误。至于百姓疑虑,可参照推广新农具之法,先设示范盐铺,由官吏亲自讲解,再辅以文书告示。”


    “文书告示?”嬴政忽然想起一事,“昨日公输般献上的活字印刷,正好派上用场。让他即刻赶制‘盐’‘铁’二字活字,批量印刷告示,三日内务必送到各郡。”


    蒙恬补充道:“臣愿派军中驿卒协助运送,确保告示与精盐同步抵达。”


    正议到关键处,殿外忽然传来内侍的唱喏:“昭襄王驾到——”


    满殿大臣皆是一愣,连嬴政都微微欠身,目光投向殿门。只见嬴稷拄着龙纹拐杖,在侍从的搀扶下缓步走入,玄色王袍上的日月纹虽有些褪色,却依旧难掩威仪。他今年已近九旬,须发皆白,眼神却依旧锐利,扫过众人时,最终落在嬴政身上。


    “曾孙忙于国事,倒是把老祖宗忘了。”嬴稷的声音带着老态,却中气十足,“听说今日议的是盐政?老婆子当年说过,治国先治食,食中先治盐,果然没错。”


    嬴政连忙起身相扶:“曾祖父怎会突然驾临?该让孙儿亲自去请安才是。”


    “你这朝会开得热闹,老骨头也来凑凑。”嬴稷在旁坐定,目光转向屏风,“赵姬,你也别躲着了,当年答应你的事,该兑现了。”


    赵姬从屏风后走出,珠钗轻响:“祖父是为鬼谷子立像之事而来?”


    “不然呢?”嬴稷敲了敲拐杖,“六国已平,天下归一,正该给鬼谷先生立座金像,供奉在稷下学宫,让后世学子都知晓他的功绩。”


    冯劫闻言,忙出列道:“昭襄王,立像之事关乎礼法。鬼谷子虽为太后恩师,终究是民间隐士,入稷下学宫供奉,恐不合礼制。”


    “礼制?”嬴稷冷笑一声,拐杖在金砖上敲出闷响,“当年卫鞅入秦,也有人说他是魏人,不合礼制;张仪连横,照样有人说他是布衣,不配登朝堂。可到头来,是谁让大秦强起来的?”他看向嬴政,“曾孙,你说该不该立?”


    嬴政沉吟片刻,目光扫过阶下:“鬼谷子虽隐于山林,其学却惠及天下。卫鞅、张仪皆受其影响,如今太后推行新政,所用之法亦源于此。立像非为个人,是为彰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秦之风。”


    韩非补充道:“臣以为,可在稷下学宫设‘鬼谷阁’,供奉金像之外,再将其着作与太后整理的农书、工法合编,供学子研习。既显尊崇,又合实用。”


    嬴稷满意点头:“此议甚好。韩非,这事便交你督办,金像要用咸阳宫的旧铜器熔铸,莫要劳民伤财。”


    “臣遵旨。”韩非躬身应下。


    冯劫还想再劝,却被王绾拉住。王绾低声道:“昭襄王此举,实为支持陛下破除旧制。你看田正坤任治粟内史,公输般入将作监,皆是破格用人,立鬼谷子像不过是顺水推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冯劫默然,望着殿中君臣和谐之景,忽然想起多年前赵姬初入秦宫时,自己还曾质疑她出身赵国,如今却见她以女子之身,推动盐政、农法、人才三桩大事,不由暗自感叹:时代当真变了。


    议完立像之事,嬴政重回盐政话题:“韩非,盐铁令的落实,便以你为主,协调田正坤与蒙毅。三日内,朕要看到各郡盐铺的具体开张日期,半月内,务必让三川、巴郡等大郡的百姓吃上精盐。”


    “臣即刻去办。”韩非接过《盐铁令》,卷轴在手中微微颤动——他清楚,这道政令一旦推行,将比任何律法都更能让百姓归顺。


    嬴稷看着嬴政发号施令的模样,忽然对赵姬笑道:“你教得好儿子。当年你说他会是‘惊天动地的龙子’,果然没说错。”


    赵姬浅笑道:“是大秦的水土养人。”


    这时,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身影忽然出现在殿外,手里捧着一个锦盒,神色慌张。绿萝刚要阻拦,他已大喊道:“陛下!臣徐福,有海外仙山的消息要奏!”


    满殿皆惊。赵姬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这老小子,终于来了。


    嬴政皱眉:“海外仙山?你有何发现?”


    徐福跪地呈上锦盒:“臣在东海寻访三年,找到三座仙山,带回了岛上的奇物。其中有一种红色果实,名为‘番茄’,可生食亦可做菜;还有一种‘番薯’,耐旱高产,在沙地里都能生长。”


    猫小统的声音在赵姬怀中响起:“哟,这老小子还真带回来好东西了。这两种作物亩产可比粟米高五倍,正好配你的精盐。”


    嬴政接过锦盒,看着里面的番茄与番薯种子,眼中泛起亮光:“此等作物若能推广,百姓温饱更有保障。田正坤熟悉农法,此事便交给他培育试种。”


    赵姬在屏风后听得清楚,指尖轻轻摩挲着怀中猫小统的绒毛。猫小统打了个哈欠:“番薯耐旱,正好适合北地;番茄能做菜,配精盐再好不过。不过比起这些,咱们的‘大宝贝’才更要紧。”


    赵姬从屏风后走出,手中捧着一卷精致的皮质卷轴与几叠图纸,对嬴政道:“政儿,徐福带回的作物虽好,却不及这些要紧。”她展开卷轴,上面是标注着大洲大洋的世界地图,“这是天下全貌,不止东海有仙山。”又递过图纸,“还有能让车船自行运转的器物之法,往后行船跨海,再无需依赖风帆橹桨。”赵姬又拿出一些作物种子,“还有这些,都是高产作物的种子。”


    喜欢大秦帝母:系统助我改写历史请大家收藏:()大秦帝母:系统助我改写历史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