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教育体系雏形
色彩斑斓的布匹点亮了部落的活力,陶缸里盛满了清澈的饮水与发酵的肥料,铁匠铺的叮当声和纺织工坊的嗡鸣交织成发展的乐章。然而,季景辉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片承载着知识与未来的“黑板”——识字班的暖房。
孩子们稚嫩的诵读声(“日!月!山!水!”)和炭笔划过石板的沙沙声,在他听来,是部落最动听的旋律之一。看着那些曾经懵懂的小狼崽,如今能歪歪扭扭写下自己和父母的名字,看着年轻的亚兽人能用简单的数字记录下织了多少布、换了多少盐,季景辉心中的成就感不亚于看到第一块铁锭诞生或第一匹红布染成。
他深知,文字和知识的传承,才是文明延续最深远的根基。扫盲班的成功,仅仅是点燃了第一颗火种。是时候让这星火燎原,形成更系统、更广泛的教育体系了!
在一次重要的议事会上,季景辉正式提出了构建部落教育体系的构想:
“识字,是基础。但部落要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他环视着苍岳、白草、黑岩、青叶、石锤等核心成员,“我们需要:
1. 扫盲班(扩大):不仅孩子,所有想学的族人,无论老少,都应该有机会识字、学数!这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2. 技能培训班:把宝贵的经验,变成可以传承的‘技术’!比如:
* 农业班:教大家更科学的选种、育苗、施肥(草木灰、堆肥)、轮作、防虫害(季景辉带回的简单方法)。
* 基础草药与卫生班:由白草主持,教大家认识常见草药、处理小伤小病、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疫病)。
* 纺织与染色班:青叶负责,教更复杂的织法、染色技巧、简单的缝纫。
* 制陶班:石锤传授选土、制坯、烧窑的经验。
* 铁器维护班:黑岩带人教战士和有兴趣的族人如何保养铁器、磨砺刃口、避免锈蚀。
3. ‘老师’队伍:光靠我一个人不够。白草阿嬷、青叶姐、石锤叔、黑岩哥,你们都是最好的老师!把你们的‘本事’,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教给更多人!”
这个构想,让议事棚陷入了短暂的沉思,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讨论。
* 白草激动地拍手:“好!好!我那些方子,记在脑子里总怕忘了,能写下来,教给更多孩子,是兽神保佑!”
* 青叶眼睛发亮:“我早就想把新琢磨的扎染花样教给姐妹们了!还有蜡染,越画越有意思!”
* 石锤憨厚地笑着:“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教人捏泥巴、烧窑,值了!”
* 黑岩挠挠头,有些为难:“教打架、磨刀我在行,教认字……我怕把学生教跑了。” 他的话引起一阵善意的哄笑。
* 连之前对识字最不以为然的几个老战士,看着自己孙子在识字班里进步飞快,能帮家里记点小账了,态度也软化了不少。
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苍岳。族长依旧是那副沉稳如山的样子,金色的瞳孔在季景辉脸上停留片刻,又缓缓扫过众人。他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为部落的未来教育定下了基调:
“教!都教!”
“识字班,所有想学的,都可以去。白天干活,晚上学。”
“技能班,按景辉说的分。老师……白草、青叶、石锤、黑岩……还有我。”
最后一句“还有我”,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季景辉。族长……也要当老师?
苍岳的目光坦然地迎向季景辉惊讶的眼神:“部落规矩,狩猎分配,冲突调解……我教。” 他言简意赅,却表明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态度:族长带头,部落的智慧和规矩,也要系统传承!
命令下达,部落的“教育中心”(就是那间最大的暖房,加挂了“学堂”的木牌)变得更加繁忙。
* 扫盲班(夜校):夜幕降临,暖房里点起了更多的油灯和火把。白天在田间、工坊、狩猎队忙碌的族人们,带着一身疲惫,却眼神发亮地涌入学堂。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抱着幼崽的亚兽人母亲,有刚放下铁锤的战士。季景辉是总教习,他编写了更系统的识字教材(常用字、短句),并指导几位学得快的年轻亚兽人担任助教,分小组辅导。沙沙的书写声、参差不齐的朗读声,充满了求知的渴望。
* 技能班(分时段):
* 农业班(农闲/雨天):季景辉主讲,在田地边实地教学。讲解垄作的好处,示范堆肥发酵,分析不同作物的习性。族人们看着绿油油的豆苗在曾经被洪水肆虐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对“科学种地”心服口服。
* 基础草药与卫生班(定期):白草在医疗所开课。她不再只是口述,而是指着季景辉帮她绘制的草药图谱(旁边标注名称和功效),结合实物讲解。她还严格示范煮沸消毒、伤口清理的步骤,强调喝开水的重要性。课堂严肃而认真,关乎生死。
* 纺织与染色班(工坊内):青叶的课堂最是色彩斑斓。她一边操作纺车和织机,一边讲解技巧。染缸旁,她带着学员们调配染料、尝试新的扎染花样、练习用蜂蜡绘制更复杂的图案。欢声笑语不断,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岩角偶尔会“路过”,默默地帮她们搬沉重的染缸或柴火,目光总是不经意地追随着神采飞扬的青叶。
* 制陶班(陶窑旁):石锤的课堂满是泥土的气息。他手把手教年轻人揉泥、盘筑、修坯,分享控制窑火温度的经验。看着一块块泥巴在手中变成有用的器具,学员们充满了成就感。
* 铁器维护班(铁匠铺外):黑岩的课堂则充满了“硬汉”气息。他挥舞着磨刀石,火花四溅地示范如何把卷刃的铁斧磨得锋利如新,讲解如何给铁器涂上薄薄的动物油脂防锈。虽然他的讲解依旧简单粗暴(“磨!用力磨!”“油!抹匀!”),但实用性极强,很受战士欢迎。
而最让季景辉心头滚烫的,是苍岳的“族长课堂”。
苍岳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往往在处理完紧急族务后,在傍晚时分来到学堂。他的“学生”主要是年轻的战士预备役和负责物资分配的亚兽人骨干。课堂内容也与众不同:
* 部落规矩:他用最简练的语言,结合具体案例(如上次熊族来访如何应对,部落集市如何公平交易),讲解部落的核心规矩——团结、公正、守护、互惠。他强调这些规矩不是束缚,而是部落生存壮大的根本。
* 狩猎与分配:他讲解如何根据季节、兽群踪迹制定狩猎计划,如何评估猎物价值,如何公平分配猎物(按贡献、需照顾老幼),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远胜个人勇武。
* 冲突调解:他模拟族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争执(如田地边界、工具借用),教导如何冷静倾听双方诉求,依据规矩和情理做出公正裁决,维护部落和谐。
苍岳的授课风格和他本人一样,冷峻、直接、没有废话,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和穿透力。他金色的瞳孔扫过年轻战士时,带着审视和期望;看向负责分配的亚兽人时,则强调着责任与公平。他很少笑,但每当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点出规矩背后的深意(“规矩,让雪狼在暴风雪里也能活下来。”),总能引起学员深深的思考。
季景辉常常坐在学堂的角落旁听苍岳的课。看着那个平日里沉默寡言、只知用行动守护的男人,此刻站在“黑板”前(虽然他的板书依旧惨不忍睹,主要是画简单符号和打叉勾),用最质朴的语言传递着部落的智慧与灵魂,那份认真和担当,让季景辉的心一次次被触动。他看到了一个领袖在用自己的方式,为部落的未来播种。
一天深夜,扫盲夜校结束,族人们陆续离开。季景辉留下整理散落的石板和炭笔。苍岳处理完最后一份关于明日狩猎区域的分配记录,也走进了变得空旷的学堂。
暖房内只剩下他们两人,油灯的光芒将他们的影子拉长。季景辉抬头,看到苍岳走过来,没有像往常一样只是站在门口等,而是径直走到他整理的石板堆旁。
苍岳沉默地拿起一块用过的石板,上面是某个学员歪歪扭扭的字迹。他用粗糙的手指拂过那些稚嫩的笔画,金色的瞳孔在灯火下显得格外深邃。然后,他拿起一块干净的小石板和一截炭笔。
季景辉好奇地看着他。只见苍岳微微蹙着眉,神情专注得如同在锻造最精密的武器。他捏着炭笔,手腕用力,极其缓慢、极其认真地在小石板上划下一个个方块字。
他的动作依旧笨拙,每一笔都仿佛在与无形的敌人搏斗,线条不够直,结构也歪斜,但那份专注和认真,却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
季景辉屏住呼吸,看着苍岳写下了六个字:
“景辉,平安。苍岳。”
虽然笔画生涩,“景辉”二字依旧带着初学者的歪扭,“平安”二字写得格外用力,“苍岳”的“岳”字甚至少了一横,但这短短六个字,却是他目前所能表达的最完整、最真挚的句子。
苍岳放下炭笔,拿起那块石板,沉默地递到季景辉面前。他没有看季景辉的眼睛,目光落在那六个字上,耳根在灯火的阴影下泛着不易察觉的红晕。
季景辉的心像被最柔软的羽毛轻轻拂过,瞬间被巨大的暖流淹没。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珍重地接过那块还带着苍岳掌心余温的石板。指尖拂过那笨拙却力透石背的笔画,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倾注其中的全部心意——那是他学会文字后,最想对季景辉说的话。
“写得……真好。” 季景辉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水光,笑容却比灯火更明亮,“真的,苍岳。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作业’。” 他将石板紧紧贴在胸口,如同守护着最珍贵的宝藏。
苍岳这才抬起头,对上季景辉盈满感动和笑意的眼眸。他紧绷的嘴角终于缓缓上扬,勾勒出一个清晰而温暖的弧度。金色的瞳孔里,冰雪消融,只余下深邃的暖意。他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极其自然地握住了季景辉拿着石板的那只手,宽厚温热的掌心将季景辉微凉的手指连同那块承载着心意的石板,一同包裹。
学堂里一片寂静,只有油灯偶尔发出的轻微噼啪声。灯火跳跃,将两人并肩而立、手紧握在一起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很长很长。石板上那六个笨拙而真挚的字,在火光下无声地诉说着一切。教育体系的星火正在燎原,而两颗心,也在这知识与情感共同滋长的暖房里,靠得前所未有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