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47章 王融《法乐辞?歌双树》

作者:咸鱼耀祖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法乐辞?歌双树


    王融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结。


    川上不徘徊,条间函渝灭。


    灵智湛常然,俯应有盈缺。


    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世。


    ……


    赏析:


    《法乐辞·歌双树》由王融所作,围绕佛教意象“双树”展开,借自然之景与对生命的感悟,传达深刻的佛法教义,展现诗人对生命和佛法的深邃思考。


    一、开篇自然之景隐喻生命无常


    1.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结”:


    - 景致勾勒:首句“亭亭宵月流”,“亭亭”描绘出夜月高悬、仪态优雅之姿,“流”字赋予月光动态感,仿佛月光如潺潺流水,静静倾洒。次句“膍膍晨霜结”,“膍膍”形容晨霜浓密厚实,生动展现清晨万物覆霜的景象。


    - 象征意义:这两句通过描绘夜晚到清晨的时间转换及相应的自然景象变化,以月与霜的交替,隐喻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夜月的流逝如同生命时光的悄然消逝,晨霜的凝结恰似生命中无常的降临,营造出静谧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引发读者对生命易逝的思索,为全诗定下深沉基调。


    二、生命消逝的叹惋与不可逆转


    1. “川上不徘徊,条间函渝灭”:


    - 意象运用: “川上不徘徊”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意,将生命比作川流不息的河水,一刻不停地向前流逝,毫无徘徊停留之意,强调生命消逝的不可逆转。“条间函渝灭”中,“条”可能指树枝,“函渝灭”表示在树枝间的事物逐渐消逝,或许象征着生命在时光的流转中,如枝头的花叶般,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与灭亡。


    - 情感表达:此句进一步深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河水与枝头事物的消逝,表达诗人对生命匆匆离去的叹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命在时间面前的脆弱与无力,强化了对生命短暂本质的认知。


    三、佛法智慧的恒常与应世


    1. “灵智湛常然,俯应有盈缺”:


    - 佛法内涵: “灵智”指代佛法所蕴含的智慧,“湛常然”表明这种智慧如清澈的湖水般,永恒不变、深邃纯净。“俯应有盈缺”指出佛法智慧虽永恒,但在应对世间万象时,会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因应不同的情境和众生的需求而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这体现了佛法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它既能保持本质的恒常,又能因世而变,普度众生。


    - 思想升华:与前文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形成对比,此句强调佛法智慧的永恒性,为处于生命无常困惑中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指引,使诗歌从单纯对生命短暂的叹惋,上升到对永恒佛法智慧的探寻与领悟,提升了诗歌的思想深度。


    四、渴望超脱尘世的心境表达


    1. “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世”:


    - 情感抒发: “感运复来仪”表达诗人感受到命运的流转变化,期待佛法再次降临世间,为众生带来救赎与指引。“且厌人间世”直白地表明诗人对人间世事的厌倦,这种厌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基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洞察,意识到尘世的苦难与虚幻,从而渴望超脱尘世,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解脱。


    - 主题深化:此句点明诗人渴望借助佛法超脱人间苦难的心境,进一步深化诗歌主题,呼应前文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佛法智慧的阐述,完整地呈现出诗人从对生命的思考,到对佛法的向往,最终渴望超脱尘世的思想脉络。


    五、艺术特色


    1. 巧妙用典,深化主题:诗中巧妙化用“川上”这一典故,自然贴切地表达生命如流水般消逝的感慨,增强诗歌文化底蕴,深化生命无常的主题,引发读者共鸣,使读者更易理解诗人意图。


    2. 对比映衬,突出主旨:将生命的无常与佛法智慧的恒常进行对比,以生命的短暂、变化衬托佛法的永恒、稳定,突出佛法对众生的指引与救赎意义,使诗歌主旨更加鲜明,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归宿与解脱之道。


    ……


    解析:


    1.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结


    - 景语描绘:“亭亭宵月流”,“亭亭”生动展现出夜月高悬时那种优雅、挺拔的姿态,给人一种宁静而高远之感。“流”字赋予了月光动态美,仿佛月光如水流淌,轻柔地洒向大地,描绘出夜晚静谧且柔和的氛围。“膍膍晨霜结”中,“膍膍”形象地描绘出晨霜的浓密状态,让人联想到清晨时分,万物都被一层厚厚的霜所覆盖,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


    - 情语暗示:从时间上看,这两句从夜晚过渡到清晨,借宵月与晨霜两种不同时间的自然景象,暗示了时光的流转。这种时光的流逝如同生命的进程,悄无声息却又不可阻挡,隐喻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在写景中蕴含着淡淡的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带有思索与惆怅的情感基调。


    2. 川上不徘徊,条间函渝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意象解读: “川上不徘徊”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典故,把生命比作川流不息的河水,河水奔腾向前,不会为谁停留徘徊,形象地强调了生命的不可逆性和流逝的必然性。“条间函渝灭”里,“条”可能指树枝,“函渝灭”可理解为在树枝间存在的事物逐渐消逝不见,也许象征着生命就像枝头的生命形态,随着时间推移,无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 情感表达:此句进一步强化了对生命无常的感叹。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传达出对生命匆匆消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脆弱,加深了对生命短暂这一主题的感受。


    3. 灵智湛常然,俯应有盈缺


    - 佛法内涵阐释: “灵智”指的是佛法所蕴含的智慧,“湛常然”表明这种智慧如同清澈深邃的湖水,始终保持着纯净、恒定的状态,不受外界干扰,象征佛法智慧的永恒不变。“俯应有盈缺”意思是佛法智慧虽然本质永恒,但在应对世间万象、普度众生时,会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众生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和表现。


    - 哲理启示:这两句将佛法智慧的恒常与应对世事的灵活性相结合,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它告诉人们,尽管生命充满无常,但佛法智慧是永恒的依靠,同时也教导人们要以灵活的方式运用佛法智慧去面对世间的种种变化,为处于生命困惑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和解决之道。


    4. 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世


    - 情感抒发解析: “感运复来仪”表达诗人感受到命运的循环流转,期盼佛法如同祥瑞再次降临世间,给众生带来希望与救赎。“且厌人间世”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人间世事的厌倦情绪,这种厌倦源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意识到人间充满了苦难与虚幻不实。


    - 主题深化理解:此句点明诗人渴望借助佛法超脱尘世的心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前面的诗句对生命无常的描述以及对佛法智慧的阐释,在此处归结为对超脱人间苦难的强烈渴望,完整地展现了诗人从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到对佛法的向往,最终希望摆脱尘世束缚的思想历程。


    ……


    句译:


    1.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结


    - 夜晚明月高高悬挂,月光缓缓流淌,清晨浓霜密密凝结。


    2. 川上不徘徊,条间函渝灭


    - 河水不停流淌毫不徘徊,树枝间的事物也逐渐消陨。


    3. 灵智湛常然,俯应有盈缺


    - 佛法的智慧清澈永恒不变,应对世事会如同月有圆缺般随机而化。


    4. 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世


    - 感慨命运流转盼望佛法再来,并且心生对人间尘世的厌倦。


    ……


    全译:


    高高夜月洒下如流清辉,厚厚晨霜凝结世间万物。


    河水流淌不停从不徘徊,枝条之间生机渐次消陨。


    佛法智慧澄澈永恒不变,因应世事如同月有圆缺。


    感慨命运轮回盼佛法降临,暂且厌倦这纷纷扰扰的人间。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诗词一万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