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6章 有关泰山

作者:兰陵小聲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汉武时期。


    刘据回到了冷冰冰的宫殿之内。


    比起热闹的,充满人情味道的苏家小院,这里实在是太冷清了。


    刘据本人不是那种喜爱奢靡的人。


    一回来,刘据就换好了衣服,然后小心翼翼的听着太监的汇报。


    七天时间不在,刘据也担心引起‘那位’的警觉。


    不过,他有些想多了。


    刘小猪从未将太子当做一个对手来看待。


    在刘彻的眼里面,刘据虽然是太子,但是却只不过是一个娃娃。


    哪怕刘据已经长大,但刘彻却还是将他当做一个没啥威胁的懦弱少年来看待。


    刘彻在意的,是刘据身后的那些力量。


    比如卫家,比如那些借着太子这个旗号来反对皇帝的诸臣。


    听完了太监的汇报,刘据松了口气。


    以前,他是非常讨厌这种‘无视’。


    甚至有些时候,都会叛逆的在心里面想过,孤要XXXX之类的念头。


    但现在,刘据感觉到的,只有庆幸。


    庆幸自己在刘彻眼中‘无威胁’的形象。


    最近,刘彻正在准备动身前往泰山。


    他要封禅。


    此时的封禅,可不是后世名声臭了的情况。


    有资格封禅泰山的皇帝,最起码要做到绝对的功绩,才有那个脸去泰山。


    可惜,宋真宗这厮,直接将封禅泰山给搞臭了。


    后世的皇帝,直接被恶心的够呛。


    你说好好的,平白无故少了一种标榜自我成就的方式,搁谁说理去。


    皇帝这个职业,已经到头了。


    能追求的,无非就是青史留名。


    你宋真宗这么一搞,大家都不愿意去了。


    被直接拉低了档次,能做出大事业的皇帝们,一个个都要脸呢。


    去泰山,那不成了宋真宗之流么。


    你宋真宗咋就好意思去泰山的呢?


    檀渊之盟这种玩意儿,居然有脸拿出来标榜为功绩??


    说起这个封禅泰山,还得多嘴提一句咱老李和老朱。


    其实封禅泰山这样的大型政治作秀,李世民也不是不想去。


    只不过李世民身边有个人,名字叫魏征。


    几次想去,都被魏征给怼回去了。


    劳民伤财这四个字分量在老李心中还是蛮大的。


    而老朱以及最喜好政治作秀活动的十全老登,也因为宋真宗赵恒的没脸皮,放弃了封禅泰山。


    其实理性的说,宋真宗做皇帝其实也不差。


    但一个檀渊之盟就真的太丢分了。


    历史上,封禅泰山的皇帝有哪些呢。


    政哥哥第一个去了,不谈别的,政哥哥的功绩实打实放在那里。


    第二个就是刘小猪同学了。


    虽然他穷兵黩武,搞得民不聊生,但是论功绩,一个汉匈之战就足以让他站在泰山山顶。


    汉光武帝刘秀,作为开创东汉的扛把子,其本身文治武功都不差,妥妥的小六边形战士,也有资格。


    到了唐代,李世民没去成的泰山,他儿子李治去了。


    李治只能说勉强达到了一流皇帝的门槛,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给他老爹圆了梦。


    接下来就是重量级人物——早死二十年必是千古一帝的李隆基。


    在一众皇帝里面,李隆基当时封禅泰山的时候,还真没毛病。


    光一个开元盛世就碾压其他人了。


    最后,宋真宗赵恒,亲手终结了这项皇帝职业独有的政治娱乐活动。


    好吧,回到刘据这边的视角。


    “要去泰山了么,看来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啊。”


    皇帝出游,自然太子要监国。


    然而,事实上刘彻压根就不可能真的让刘据监国。


    对于一个将权力思思抓在手中的政治生物,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将权力分给刘据。


    所以,刘据只有名义上的监国,却无实质上的权力。


    皇帝要封禅泰山,前前后后涉及到的方面,多的让人头皮发麻。


    光是一个出行人数,就多达几万人!


    没错,是几万人。


    从护卫,到随侍,再到百官。


    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个移动的朝廷。


    如此费力,刘据是真的心疼。


    心疼百姓,心疼江山社稷。


    然而他却没有办法阻止。


    “虽然没有办法阻止,可孤还是能做一些事情……”


    刘据想到了霍去病的儿子。


    史书上记载,就是因为这一次封禅泰山,才导致霍去病的遗孤得了病最终早夭。


    刘小猪是一个完美的政治生物,可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人情。


    至少,在对待霍去病的时候,刘小猪是真的投入了巨大的情感。


    某方面来说,刘彻是将霍去病当成了‘另世我’,也可以看成是某种‘代餐’。


    只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这一度让刘彻无比痛心。


    刘据一样也十分惋惜,但他也知道,美好的怀念只是滤镜。


    霍去病如果没有早死,那么后来的情况,也许还真不一定会有多么美好。


    刘据准备安排人,将霍去病的遗孤悄悄带走。


    至少,不能让霍将军无后了……


    这件事不难办。


    刘彻虽然偏爱霍家,这份偏爱甚至延续到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身上。


    嗯,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霍光。


    说起这位霍光,刘据也是十分看重的。


    虽然史书上对霍光的记录,多为抨击。


    因为在封建王朝制度下,霍光的行为,是彻头彻尾的‘僭越’。


    所以当官的人人都想做霍光,却又嘴上不断抨击。


    最常用的一句‘你难道想行那伊霍之事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要造反。


    至少对皇帝而言,伊尹也好,霍光也罢,都是脱离了掌控的不安定存在。


    在儒家主流文化里面,伊尹、霍光这种权臣,是不被推崇的。


    即便人人都想做,却不敢开口。


    刘据看重霍光,是因为霍光的理念,十分切合他的想法。


    汉朝需要立刻马上的休养生息,折腾不下去了。


    史书上霍光就是及时刹车的人,在刘小猪死后,霍光开始给满目疮痍的大汉朝续命。


    缝缝补补,慢慢的恢复了生机。


    这才有了后来的汉宣中兴。


    没有霍光打下的底子,汉宣帝也没办法拯救大汉朝。


    刘据正是知道霍光的能力,所以才格外看重他。


    至于权臣……


    那还不是因为刘小猪自己玩脱了,死之前压根就已经没有好的人选了。


    只能选一个年幼的,然后交给霍光去培养。


    造成霍光大权独揽的人,正是刘彻本人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