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听说你准备对孔家动手了?”
李二一边吃着下一道菜,一边平静的询问起来。
“是。”
对于老登能够如此快的知晓东宫的事情,李承乾一点都不奇怪。
“你可知,这样做的后果?”
“知道。”
“……”
李二的筷子一顿,然后抬起头,看着同样一脸淡然模样的李承乾。
“知道你还做?!”
李二的语气,有些激烈起来了。
“皇帝,陛下,你又知道孤要怎么做了?”
论阴阳怪气这块,李承乾绝对是佼佼者。
简简单单一句话,直接让李二的血压飙升。
“出去!”
李二这话,是对其他人说的。
下一刻,武德殿内所有人,包括起居注的人,都被李二给赶了出去。
砰!
李二狠狠地将筷子拍在了桌子上面。
“高明,孔家之事……”
正当李二准备继续说下去的时候,李承乾却从轮椅上站了起来。
“爹,这件事,交给我来做,可以吗?”
李承乾平静的看着怒睁双目的李世民。
这一次,没有阴阳怪气。
不知道为什么,原本火气噌噌直冒上来的李世民,一下子息了心头之火。
“我有办法,但是需要爹你的放权。”
“你的办法,是什么?”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然后语气也变了。
“爹,你我都知,世家之害。但爹你有没有想过,世家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哼!你这个臭小子,还拷问起你爹我来了。”
李二撇撇嘴。
不过他却思考起了李承乾的提问。
世家之患,他这个做皇帝的,难道看不见么。
妥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大唐以武起家,李唐本身也算是世家大族。
当然,这个身份标签,是李渊自己给自己贴的。
事实上,李唐发家,算是依靠着关陇集团最后的余辉。
由于发家太快,以至于世家的支持都没有过来,李唐就夺去了天下。
打天下和治天下,完全是两码事情。
李渊的政策,以拉拢为主。
武德时期,大唐的格局就已经定下来了。
李二不是没想过要改变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格局。
然而,他自己当时的位置就十分尴尬。
既不是太子,也不是皇帝。
玄武门对掏之后,胜利者的李世民又陷入了新的麻烦。
世家押宝,看好的人选不是他。
所以当李世民上台之后,就遭到了世家大族的集体冷漠。
那段时间,李世民是真的受够了白眼。
还记得,贞观二年那场蝗灾么。
当时的朝廷急需粮食救灾,结果李世民想要让世家出一点粮食……
最后的结果就是,世家全都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
自此以后,李世民是看清了这群世家的嘴脸。
“世家,他们自以为离开了他们,朝廷就运转不过来了,归根结底,是他们手中掌握着知识垄断的权力,即便隋朝开启了科举制度,但是考科举的都是他们的人,换汤不换药。”
李承乾讲出了最关键的东西。
世家和门阀不同。
就拿孔家来说吧。
看起来,孔家如今只有一个孔颖达在朝中做事。
但实际上,下到山东各地的本地官员,上到朝廷中枢的重要中层官员,孔家的势力其实早就遍布整个大唐官场。
为什么孔家敢做出,让堂堂国公吃闭门羹的事情?
究其原因在于,孔家有恃无恐啊。
“所以,你要如何做?”
李二听着侃侃而谈的李承乾,没有继续反驳,而是继续询问。
“两个方法。”
李承乾这时候终于亮出他准备好的‘武器’。
“既然世家的核心在于知识垄断,那么就要抓住这一点来破局。”
“一方面,我们得从工具入手,造纸,更廉价的纸,是打破知识垄断的第一步。”
李承乾讲述着,新式造纸术带来的便利。
而造纸不过是最基础的一步。
紧接着,印刷术的革新,会让书籍的成本,飞速的下跌!
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李承乾现在手中掌握的,名为知识的资源,可不是世家大族能够相比的。
接下来,才是真正对世家挥下的刀子。
“科举,和报纸。这两样一起动,才能撅了那些世家大族的根子。”
“科举暂且不说,报纸又是何物?”
李二眯起了眼睛,然后继续追问下去。
“所谓报纸,就是用廉价的纸张,让信息传播更快更广……”
报纸是个好东西啊。
李承乾当时听了苏哲的讲述后,整个人都惊了。
主要是,这玩意儿的效果太多了。
传播信息,只是报纸最基本的功能。
古人什么时候见过如此专业的社媒传播效率。
一张报纸,带来的影响力,将会前所未有的大!
掌握了报纸,就等于掌握了整个社会的舆论权!
舆论的重要性,李承乾当然明白。
这个大杀器一旦被掌握,那就真的是‘指鹿为马’级别的恐怖了。
不开玩笑的说,当报纸问世后,李承乾就真的成了那个,说白是白,说黑便是黑的主宰者。
世家最犀利的是什么?
不就是善于起势么。
什么势?
不就是舆论么。
因为他们掌握着知识的解释权。
所以抱团之后,说一就是一。
连皇帝的脸面都可以完全不顾及。
看看孔家,就能明白他们那种高高在上的心态了。
而报纸的问世,就是彻底打破他们舆论的必杀武器。
“天下竟然还有如此之物……”
李二这次真的有些惊讶了。
不,不仅仅是惊讶,更多的是一种不寒而栗。
他本就是天下数一数二的战略大家。
以往,从未仔细思考过,思想战、舆论战这种见不到血的战斗模式。
可听着李承乾的解释,敏锐的李二一下子就捕捉到了其中的凶险。
该说,不愧是李世民么……
“真正釜底抽薪的,是最后对科举制度的改革,生员不应该只局限于世家大族之人了。”
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
准确的说,是基本沿袭了隋朝的那种原始制度。
和后世相比,更是差远了。
贞观年间,你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能得到‘公荐’,那是真没资格当大官的。
各地政府以及官员的推荐,被称作‘公荐’。
只有拿到了公荐,才能成为优秀的举子。
仔细想想,什么人才能轻松的拿到‘公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