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9章 姓唐的

作者:兰陵小聲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179章 姓唐的


    明洪武年正在开启倭国大战。


    而在大唐贞观年,一场风雨欲来的超级东北亚大战,也在酝酿中……


    高句丽,一个让大唐人心中一个不愿意提起,又不能回避的词语,如一根刺一样,时不时地就刺痛。


    山东,半个月前还是人迹罕至的港口码头,如今已经是大变模样。


    李靖看着与日俱增的船只,心中的豪情也在一天天的增长。


    ‘没想到我李靖还有机会。’


    是的,直到现在,李靖都觉得心有恍惚。


    本以为,灭了东突厥之后,他这辈子就告别沙场了。


    说实话啊,李靖是真没觉得自己老了。


    那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李靖是真的深有体会。


    然而,形式不同了。


    天下已然平定,皇帝陛下圣明,不说海晏清河吧,至少也是一副盛世初幕之景。


    乱世,是武人的大舞台。


    反过来,和平年代,武人的境地就尴尬了。


    李靖知道自己没那个政治本领。


    就算有,他也不准备去开发。


    他的性格,注定了一生谨慎。


    如今,忽然拉开的公元七世纪,东北大战的序幕,让李靖仿佛年轻了二十岁。


    雄心壮志。


    站在海岸边,看着翻滚的浪花,还有那一艘艘艨艟巨舰,李靖忽然就有了一种曹丞相当年的心情。


    只不过啊,他这份心情,只持续了几天时间。


    “李都督,还真是心有雅志啊。”


    背后,传来了阴阳怪气的话语。


    李靖微不可察的叹了口气。


    ‘陛下怎么把这人派了过来……’


    谁呢,姓唐名俭。


    嗯,现任民部尚书,莒国襄公。


    说起来,李靖和唐俭的恩怨,最主要就是当初那件乌龙。


    其实吧,也不怪唐俭恨李靖。


    主要是李靖那事儿,办的不地道……


    回头唐俭对着李靖骂一句“李药师,我上早八”,还真没毛病。


    李靖十分之八九分无奈。


    关键啊,整个大唐,就只有唐俭可以这么阴阳李靖。


    当年那事儿,李靖是没做错。


    可架不住情理上,对不住唐俭。


    “……”


    唐俭的阴阳怪气,李靖不想搭理。


    说能力上,唐俭此人还真不差。


    在初唐这一群猛男里面,唐俭也可以排前面去。


    “陛下让我盯着你,你可千万不要被我抓到把柄。”


    小心眼!你过分了啊!


    李靖心里面怒喷一句。


    唐俭被安排过来,其实也不是李二的锅。


    主要是山东这地方太重要了,房玄龄他们觉得,需要有一个足够分量的人,去给李靖压场子。


    所谓的压场子,主要就是针对山东本地的那群人。


    李靖打仗没话说,全天下估计只有唐俭认为李靖不会打仗。


    但是让李靖真的统管整个山东,那压力可真的一点也不小。


    别忘了,山东是什么地方。


    孔夫子之乡。


    盘踞在山东的世家门阀势力,绝对是整个大唐最激烈的地方。


    唐俭此行,就是来做一件事。


    不是监督李靖,而是统管山东政务。


    即将拉开的东北亚大战,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


    无论是出海作战,还是北上燕云,都需要山东作为保障基地。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如何从山东筹措军粮,是一个难题。


    如果换做李靖过来做这件事,估计他又得得罪不少人。


    李世民觉得,这样的大战让主帅分心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最后决定,让唐俭这个李靖的死对头去山东。


    这一招可以说十分毒辣了。


    唐俭此人能力是有的,并且最重要的,他讨厌李靖。


    这一点十分重要。


    李世民不是不信任李靖,恰恰相反,实际上唐俭这次过去,是替李靖背锅的……


    筹措军粮,就要和山东本地豪族打交道。


    这可是得罪人的活儿。


    唐俭知道么?


    他当然知道。


    唐俭确实讨厌李靖,可在大事上面,唐俭是拎得清自己应该做什么的。


    这几天过来时不时喷一下李靖,是唐俭自己的想法。


    话不投机半句多,李靖的不搭理,让唐俭最后甩袖而去。


    喷完了李靖,唐俭就开始转道曲阜。


    来山东,第一件事,那必然是要拜访一下孔家。


    世人都说,五望七姓强横无比,垄断了官场。


    可是吧,真要说世间第一等世家,那还得是山东孔家。


    圣人之家,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别的世家,完全没法和孔家相提并论。


    屹立不倒,凭借的可不仅仅是孔圣人这块招牌。


    至少在贞观年间,山东一半姓李,一半姓孔,这句话一点没毛病。


    对于李靖扎根山东,孔家这边的反应,是没有反应。


    井水不犯河水,两方没有什么交集。


    但是当唐俭到达之后,孔家就琢磨过味来了。


    坏了,这不是冲‘我’来的吧?


    能有这样的想法,不稀奇。


    大唐,或者说往前追溯到隋朝时期,皇家对世家的忌惮,直接就摆在了明面上。


    其实,不怪隋唐两代对世家的忌惮。


    主要是,发展到这一时期,五望七姓这类世家的权力,真的太大、太广了。


    说句难听点的话,皇帝轮流做,朝廷归世家。


    这话可不好听哦,尤其是对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来说,简直就是打脸。


    世家难以处理最大的问题在于,盘根错节的势力,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是每一个人都叫黄巢。


    打进长安比考进长安容易这种事情,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的。


    都分崩离析了,拳头当然要比嘴巴厉害。


    反过来,在盛世,或者说和平时期,嘴巴还真就比拳头管用。


    回到孔家的视角。


    隋唐时期,孔家的威风可不咋地。


    前有关陇集团,后有五望七姓。


    千年世家孔府,反而疏离了政治中心,被排挤出去。


    你看贞观朝,数的出来的姓孔的高官,就一个孔颖达。


    就说一点,李二设立凌烟阁的时候,孔颖达可不在其中哦。


    不过这也正常,基本上平定乱世后的初期大一统,孔家都沾不上边。


    孔家的策略,也不是针对那些雄才伟略的开国皇帝。


    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喜欢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后来的君主。


    要不怎么说,千年世家就孔家最坚挺。


    人家这策略,主打的就是一个字——稳。


    关陇集团倒了,五望七姓最后也消失了,可是孔家却始终屹立不倒,这就是能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