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这样……”
刘据听着后续的讲述,整个人有种不寒而栗的冷意。
难道,真的跳不出这个死循环吗?
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去解决掉那些贪官污吏吗?
“为什么不会这样?”
苏哲看向了刘据。
“不要天真的以为,人性的好恶是天生注定的。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啊,阳光下没有新鲜事。”
事实上,火耗归公听起来很美是不是。
但实际上,这玩意儿和以前的粮食交税损耗,有啥区别?
完全没有!
只不过,是将原本的台面下的潜规则,提升为了名副其实的灰色地带。
同样是被默许的事情,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士绅一体纳粮,这玩意儿就更奇葩了。
每每想到这里,苏哲总是想要下意识的脱口而出一句“田文镜,我XXX”。
大众理解的官绅一体纳粮,和历史上的官绅一体纳粮,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事实上,在古代,根本做不到。
因为统治阶级,无法反抗自身所在的阶级!
为什么大明要优待读书人,只要考上功名,就可以免除徭役,以及减少赋税比例。
而读书人是什么,是地主豪强、官吏的预备役。
是无论从广义还是侠义上面的‘自己人’。
了解了这些,才能明白为什么说,官绅一体纳粮在古代根本推行不下去了。
当权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背叛自己所在的群体。
雍正提出的政策,当乾隆上台后,毫不犹豫的取消了。
“当官的,怎么能交税呢,那这官不是白当了么。”
苏哲很幽默的说了一句讽刺的话。
这话,让朱标的面色十分的不好看。
是讽刺,更是现实。
“但是,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你们也许有机会去打破那个所谓的‘潜规则’。”
苏哲终于讲到了这里。
能打破这个好似亘古不变的歪圈子吗?
难,很难,非常难。
可难,并不等于没机会。
恰恰相反,其实只要愿意去做,哪怕只是百分之一的几率,都有成功的可能啊。
“先生,请说吧。”
朱标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接下来,就是真正的重头戏了。
“建立明确的税务机制,建立遍及全国的税务独立部门和队伍,将地方财政权拿走,然后制定相应的比例,每年拨款。”
伴随着苏哲的话,几人全都精神一震。
“首先,需要明确详细的税务机制,模糊不清、灰色地带这些东西都是滋生贪贪腐败的根源,只有明确税收范围,才能法可知。”
明确的税务机制,才能最大程度上,解决掉所谓的‘灰色地带’。
漏洞,只能依靠制度去完善,而不是指望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比如,老朱对贪官污吏够狠了吧。
然而,洪武年间,就一个贪官都没有了?
是,老朱确实对官员,尤其是底层官员压榨严重,可贪不贪,是选择问题,而不是必然。
所以,不能指望人的自觉,更不能相信所有官员都是圣人。
只有依赖明确的制度,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去限制那些黑手。
当然了,光有制度没有执行手段,那是水中幻月。
所以第二点,必须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专为税务的机构与队伍。
将税收,从户部中脱离出来。
然后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建设一支‘收税队伍’。
以往,税收都是每一个地方自己的事情。
是由地方官吏去处理,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各种利益链条和团体。
而建设税收队伍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进一步的,将皇权清润到最底层去。
税收队伍,代表的是皇家,是朝廷。
地方宗族势力也好,抱团的官吏也罢,这些密不透风的‘墙’,可挡不住税收队伍。
这样一来,反而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至于这个税收队伍如何组建,那就不是苏哲考虑的事情了。
“原来如此……”
朱标回味着前两部分,然后越琢磨越觉得有搞头。
只是这其中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一时半会儿他也没办法完全领悟。
记下来,赶紧记下来!
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朱标飞速记录着。
“除开以上两部分,剩下来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收回地方的部分财政权。”
中央与地方,这是一个永恒的矛盾。
或者说,是妥协的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强干弱枝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明清时代,可以说华夏是真的到了封建王朝巅峰的集权时期。
取消地方税务,转而将其变成每年的财政拨款,这种做法是后世普遍的操作。
然而,苏哲知道,别说古代了,其实就是现代也不可能全面取消地方税。
所以他才说,取消部分。
主要是,强行打破地方征收税务的局面。
转而由税务队伍去执行。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
不给地方插手的机会,自然也就极大的减少了掺水分的可能性,同时也减少过度压榨民力的机会。
以上这些,统合相加起来,是能解决掉眼前的燃眉之急。
“制度、专业队伍、不让地方干涉。这三点如果能做到,那么就能极大的减少对百姓的压迫。同时也能保证朝廷收到足够的钱银。”
治标的方法,苏哲能想到的就这些了。
搭配上白银改革制度,大明的金融结构稳固建设之后,至少能保证税务崩塌速度,远比历史上同期要舒缓的多。
这就留给了大明足够多的时间,去将内部矛盾,转移到外部去。
谁都知道,土地兼并这种事,根本没办法缓解。
包括朱标在内的所有大明统治者,能做的就是去尽量减缓这个过程的加速。
对海外开拓、吸收海外财富,掠夺大量海外土地,都是解决的方法之一。
而税务的改制,也是如此。
朱标长出一口气,他看着自己笔记本上的内容,表情慎重无比。
如果说,之前的金融改革,让朱标大开眼界,认识到了自己知识浅薄。
那么这一次,有关粮食、税务的内容,则是让他意识到了,前人与后人智慧的可怕。
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张居正,亦或者大清的雍正帝。
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补锅匠’。
因为在没有办法掀翻王朝的时候,能做的就是去不断尝试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