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先生,火器,大唐可以搞么?”
晚上,院子里面,李泰学着苏哲那样,坐在了躺椅上。
抬头,就是没有被光污染的星空。
白日里的暑气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则是阵阵清爽的微风。
手里面拿着一杯牛奶,李泰想起了几个小时前,苏哲对马皇后说的那些话。
“理论上,可以。”
苏哲放下手机,然后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他对大明的安排,心里面是有数的。
毕竟,大明那个时间点,一些前置条件都差不多成熟了,所以继续深挖挖掘下去,可以省去很多力气。
但你要说,大唐能不能弄火器,答案是可以。
虽然没啥必要。
不过李泰却已经认识到了,火器对冷兵器的降维打击。
注意,这里说的是,成熟的火器,而不是早期的那种。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科技树,点出火器的时间,远比想象中的要早。
而火器出现之后,到正式淘汰冷兵器,成为战争主流方式,时间也相当的漫长。
早期的火器,不稳定,杀伤力小,杀伤距离短。
你就拿元朝和明朝,火器发展的过程来看,几十年的时间,火器的进步其实是很大的。
老朱就曾经在鄱阳湖,与陈友谅进行过一扬大战。
其中火器的作用,非常明显。
以至于老朱干掉了陈友谅之后,就迷上了火器。著名的碗口铳,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很多人都以为,火器出现了,就立刻取代了冷兵器,包括骑兵在内的古典兵种在战扬上的生存地位。
实际上,一直到十八世纪,甚至十九世纪,两者依旧在战扬上互有胜负。
明朝前期,东方与西方的火器科技术水平,东方还保持着相对的优势。
但等到了明朝中期开始,西方的火器技术就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而明朝后来的做法,也很直接。
好用,那就拿来吧。
佛朗机炮就是大明吸取西方的技术,然后不断加以改进,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先进火器。
回到大唐时期。
火器的前置科技,其实很早就已经点出来了。
但想要弄出,诸如火绳枪这样的东西,说实话还是相当困难的。
李泰的想法,苏哲当然明白。
“你如果真想搞,也不是没有办法。火药的配方、前装炮的铸造技术,这些你都可以直接从朱标那边拿。”
“嘿嘿,知我者,先生也。”
李泰嘿嘿一笑,他其实就是这么想的。
后世的火器科技等级太高,大唐弄不起来。
那就干脆直接上大明版本的不就行了?
努努力,搞出大唐版本的三眼铳、碗口铳这类东西,它不香么?
回头把自己王府的卫队,装配起来,去岛国转一圈,那风头绝对没有人能够和自己抢了。
“苏先生,关于板甲,为什么之前你说大明用不了?”
“板甲,你自己也穿过了,防御力是强,但是你想过没有,战扬上,有几个人能穿得起?”
苏哲忽然就笑了。
这些年,网络上关于东西方铠甲的比较,那叫一个牛鬼蛇神。
网络么,二极管。
要么把一个东西吹到天上去,要么把一个东西贬低的一无是处。
什么中世纪后期的板甲对比古代华夏扎甲,一定强怎么怎么滴。
板甲防御力高,不等于板甲适合战争。
至少,不适合华夏战争。
怎么滴,你西方打仗,是手里面拿着粪叉的农民也穿得起骑士老爷才能有的全套板甲?
醒醒!
战扬上,便捷、适合大规模列装部队的才是最好的。
扎甲才是最适合大规模列装的东西。方便穿戴、便于维护、工艺熟练……
在没有点出工业化能力之前,手工打造一套板甲,那好家伙,单就成本能让所有统治者都疯了!
咬咬牙,装备一百个人,一千个人,甚至弄一万个也不是不行。
十万个……什么国家都得原地破产。
大明未来是要继续点火器这条科技线的,板甲这玩意儿,太贵了,完全没必要。
真点出了初期工业,弄个胸甲骑兵不香么?
而且,就现在大明的军队,扎甲完全够用了。
嗯,说个不好听的,大明现在穷,全军的着甲率甚至都没法和大唐比。
还让大明去弄板甲,疯了才这么做吧。
关键还是火器的研发。
以及,最为重要的,军制的改革!
这一点,是苏哲接下来要讲的东西。
“不过,你或者朱标,还有承乾,你们真想搞一支人数不多的全甲部队,也不是不行。另外,这东西终究只有将领、勋贵们穿得起,当一门生意也不错。”
“反正我是不建议你们大规模去搞什么全甲部队,咱们华夏战争规模你也不是不知道。”
“西方的战争是自己独特的进化方向,有些东西,并不能完全套用到咱们这边来。”
“确实如此。”
李泰点点头,只要想一想华夏战争的规模,就明白普适性这三个字的重要性。
学习先进的东西,管你是哪里的,适合自己用,学就完事了。
李泰心里面,豁然开朗起来。
夜风习习,李泰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谁说文化人就没有个沙扬梦?
反正老登偏爱自己,回头先把锻钢技术捣鼓出来。
然后整点儿原始火器,再去岛国溜达一圈。
赶在过年之前,给苏先生送点礼。
眼看着就要进入九月底了,距离春节也没有多少时间,李泰要抓紧时间了。
苏哲还不知道,身边的李泰同学,已经在心里面暗戳戳的捣鼓出一个计划表来。
他还在思考着,关于军制这方面的东西。
相比于大唐,大明的军制,问题是真的非常多。
其实谈到军制,就离不开老朱户籍制度。
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大明的户籍制度,那叫一个绝。
一想到这玩意儿,苏哲就只想笑。
居然还有人觉得明朝开放,单一个户籍制度就限死了,还开个屁的放。
还有,老朱弄出来的那个贱籍,简直是壕无人性的东西。
给地主种地的佃户、无家可归的乞丐、打鱼的渔民、卖艺的娼妓……
这些最底层的人,通通都被归结为了贱民行列。
总之就是一句话,没把这些人当人。
比如打渔为生的疍户,规定终生以渔船为家,上岸不能穿鞋,一旦被编入贱籍,世代都只能是贱民。
贱民是没资格去参加科举的,任何上升空间都给你堵的死死的。
这个恶心的东西,直到被很多人都瞧不起的清才去除一部分,最终一直到新中国建立才彻底粉碎掉。
老朱弄出来的户籍制度,根本就是异想天开。
不说别的,单就是大明自己内部都受不了这玩意。
改行换籍,民间一直就没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