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9章 老朱的手段

作者:兰陵小聲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京城里,丞相府。


    胡惟庸咳嗽着,喝下了一碗中药。


    他是真的病了。


    医生说,气火攻心,得静养。


    实际上,胡惟庸是怕了。


    老朱的动作太快。


    前脚才刚刚布控江南,后脚直接亮起了屠刀。


    整个江南,可以说是腥风血雨。


    朝廷内,东南一系的官员,已经有七位被抓。


    吏部尚书都被逮捕,然后等候宣判。


    没有调查,直接宣判。


    这意味着什么?


    胡惟庸上台以后,提拔的那些江南官员,被老朱一刀砍没了大半。


    江南大案一出来,就连淮西勋贵集团都被吓得直哆嗦。


    你别看朝廷里面,当初刘伯温还在的时候,他所代表的江南一派与李善长代表的淮西集团打的不可开交。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两个派系之间早就没有了当初的你死我活。


    相反,和胡惟庸这样,脚踏两条船的人,可一点都不少。


    官扬如江湖,那不是打打杀杀,那是人情世故!


    胡惟庸上台靠的是淮西集团,但他上来之后,反手就拉拢了江南一派。


    虽然淮西集团很多人都不满,可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明面上,胡惟庸还是贴着淮西集团的标签就足够了。


    结果现在,老朱不讲道理的,拉开了大明建国以来,牵扯人数最多的超级大案,淮西集团也有不少人被牵连了。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接下来大明要连番动兵,以老朱的性子,指不定一起办了……


    真不要小看了老朱的狠劲,这里面的原因也很复杂。


    后世人评价朱元璋,说他薄情寡义,不善待功臣。


    一方面,老朱的确狠劲十足。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原因,是当初起势之后,大明建立的太快的原因。


    咋说呢,老朱的这帮子淮西兄弟,很多人其实骨子里都没有立下正确的上下级观念。


    很多人都还把老朱当做兄弟……


    这能行么?


    以前你喊老朱大哥,老朱笑呵呵的照顾你。


    建国之后你再以兄弟情来对待老朱,老朱就得对你动刀子了。


    不管怎么说,胡惟庸现在的情况,相当的不妙。


    江南大案越演越烈,整个朝廷人人自危。


    淮西集团这边,李善长都坐不住了。


    几次想要进宫面见老朱,可谁想到,老朱却避而不见!


    你说吓人不吓人!


    病了的可不仅仅只有胡惟庸一个人,李善长也病了。


    淮西集团,武将勋贵占大多数。


    他们其实还好,在这个时间点上,老朱对他们依旧抱有信任。


    但像是胡惟庸这样的,半夜都睡不着觉,能不生病么。


    生怕一睡过去,再睁眼就看到了锦衣卫出现在了家中,那真是比恐怖故事还要恐怖的故事了。


    眼下的情况,胡惟庸甚至连家门都不敢出。


    和之前那样去李善长那边商量?


    怕不是嫌老朱的眼光看不过来是么。


    傻子都知道,此时京城内,到处都是锦衣卫。


    作为丞相的胡惟庸,已经三天没有上朝了。


    自打辅政司出现,他这个丞相的权力,直接就被架空了。


    中书省目前可以说是名存实亡。


    辅政司直接取代了中书省的权责,让胡惟庸这个丞相被直接挤出了决策圈子。


    本来,自宋以后,三省的职权就已经被大规模的削弱。


    至元朝,仅剩下了一个中书省,将三省功能汇总,变成了总理政务的机构。


    而到了明朝,虽然名义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三省六部,可最终门下省和尚书省都已经名存实亡。


    胡惟庸就是中书左丞相,实际上的百官领导者。


    辅政司出来后,胡惟庸就大感不妙。


    这是冲他来的!


    可谁也想不到,老朱的动作会如此之快。


    连番出招之下,胡惟庸甚至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他这个丞相,注定是做到头了。


    胡惟庸已经意识到了,老朱这把刀的最终目的,就是他这个中书左丞相!


    江南案,只不过是顺带。


    不得不说,老朱在玩政治手段这方面,确实颇有天赋。


    借由朱标开启的苏州府豪商吴家一案开始,老朱就敏锐的发现了机会。


    从太子侧妃吕氏及其背后的家族,直接掀掉了江南一派官员的老底。


    剪除了丞相胡惟庸的左膀右臂,最后借着辅政司的建立,架空了丞相的权责。


    环环相扣,直接将胡惟庸的力量,剥的一干二净!


    此时没有对胡惟庸本人下手,主要是老朱还没处理干净其他人。


    但胡惟庸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是怎样的。


    整个胡家上下,都跑不了……


    曾几何时,他胡惟庸也是一时无两的风光之人。


    从洪武六年开始,胡惟庸正式踏足中书省,成为右丞相之后,短短几年时间里面,他是真的做到了文官的极致。


    可惜,这扬梦才做了几年,就被老朱一巴掌打醒了。


    指望淮西集团保下胡惟庸?


    别逗了,你看李善长现在还敢和胡惟庸来往么。


    之前那一次见面,李善长现在是懊悔不已。


    他也想不到,老朱居然能这么玩。


    寄出了辅政司之后,李善长就懂了,胡惟庸要倒了。


    甚至李善长还发现了,老朱这次不单单是要扳倒胡惟庸,更是准备直接对丞相这个自古以来的官职动手!


    想到这一点的李善长,更是毛骨悚然。


    他这个时候要是再敢和老朱逆着思维走,还不如直接在家里,找根绳子自挂东南枝来的痛快。


    皇宫内,老朱依旧淡定地批示奏折。


    经过辅政司的筛选,那些不重要的琐事都被挡下来。


    老朱现在每天精力更多的放在了真正的国家大事上面。


    随着辅政司的运行,三省的功能将被彻底裁掉,相应的,老朱会把六部的地位往上抬一抬。


    六部尚书,官职将从正三品,提升到一品。


    没有了丞相制度后,皇帝——辅政司——六部,这条管理路线会简练许多。


    进一步加强皇权的牢固程度,对六部形成了实际上的直接管理。


    “陛下,这是新一批的名单。”


    内侍捧着一堆奏折走了过来。


    老朱抬起头,然后微微一笑。


    这些名单上的,都是江南案中,被抓捕的大小官吏以及地方家族势力。


    “太子回来了没有?”


    “禀陛下,太子殿下刚从燕王府离开,正前往魏国公府。”


    魏国公,就是徐达。


    洪武六年起,徐达就长期留守北平。


    但他的家人,都在金陵城内。


    “把朕准备好的东西,送过去。”


    朱元璋拿起了刚才送过来的奏折,然后让内侍太监去一趟魏国公府,送御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