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梗着脖子,就跟个小孩一样耍起了性子。
“凭啥二哥三哥能去北边,我是哪里比他们差了吗?”
听着朱棣的话,朱标摇了摇头。
“不,我知道,你的能力远比老二老三强,但就因为此,我需要你去给帝国坐镇南方。因为,南方很重要。”
安排朱棣去南方,也有一个计划。
朱标早就看上了,或者说盯上了南边。
中南半岛这块区域,还是掌握在帝国手中的比较好。
根据苏哲关于大明未来海上霸权的描述,朱标将大明的海上范围,做了一个简单的区分。
帝国实际控制区域。
从东边开始,一直到岛国,包含朝鲜半岛在内,这里将成为帝国未来的海上交通枢纽。
同时,由此可以向东延伸,最终将势力范围扩展到美洲。
那么好的地方,不插上大明的龙旗,简直就是巨大的浪费。
向南,则是要把整个南海都化作帝国的内海。
实控的边界,至少要抵达中南半岛以西。
那里种粮食真的太合适了不过了。
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岛屿,将成为帝国半统治区域,成为帝国最外围的栅栏。
而在南海以西,后世的印度洋区域,必须要成为大明帝国未来海上地盘。
当然,这份计划,还很遥远。
可不管怎么说,大明未来的目光,绝不会仅限于北边。
甚至可以说,大明未来的国家命脉,实际上是在南边。
这也是为什么朱标思考再三后,决定不再迁都北边的原因。
关于国都要不要迁,这完全是看帝国未来的重心,是北还是南。
北有北的好,南有南的好。
没有什么两全其美之策,只有偏重选择而已。
至于北方的边患,朱标思来想去,就一个字——杀。
不归顺迁移的,全都杀了。
将北地,打造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人区,这么一来至少可以保证未来几十年内,不会出现诸如瓦剌、金钱鼠这些玩意儿。
这次北境之战,无论是朱标还是朱棣,都是奔着真正的毕其功于一役而展开的。
只要打下了朝鲜半岛,那么整个北境都有了第二个出击点。
当然,这一扬大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结束的。
事实上,大明现在还没那个资本去执行如此之大的战役。
没钱啊!
得亏老朱下手够狠,清理了一遍江浙地区……
你别说,这抄家来的钱,它就是快哈!
肥了一波的朝廷,却不能用这些钱去投入到战争中。
这笔钱,是朱标用来改良财政的老本!
谁敢动这钱的心思,就别怪朱标提刀子。
回到南边这个话题,让朱棣去南方,让他帮着沐英平定南边的土司。
从而给以后征服中南半岛打下基础。
他早就看中南半岛上面那些未开化的猴子不爽了。
那么好的地,一年三熟的地啊!
有了中南半岛,未来大明再也不会缺粮食了。
发达的海运,中南半岛的粮食,岛国的银两。
这三样凑一起,大明帝国想不腾飞都不可能。
“南方,中南半岛,越南这些地区,你得给我盯紧了,过不了几年,我就要对那边用兵。”
朱标不介意直接给朱棣透露一下未来的计划。
“那里有什么好的,打了干什么。”
朱棣虽然好战,但他不傻。
“所以我说让你多看点书,那边的地,一年三熟,你说要不要打。”
!!!!
朱棣唰的一下就站了起来。
“大哥,你说什么?”
“坐下来,激动什么,这点城府都没有。”
一年三熟,那是一年三熟啊!
“大哥,你说的都是真的?!”
“我有必要骗你么,我看上了那边的地,你就说你去不去吧。”
“去!当然要去!”
此时此刻,朱棣脑子里面只有一个念头,你们这群蛮夷,占着咱家的地了!
好么,你看看,这想法多淳朴啊。
能一年三熟的地,那是什么,那是上天赐给大明的土地。
朱棣现在还年轻,虽然他也很想参与到北伐的过程。
但现在,大哥的态度很明显,朱棣又不傻,他看的出来。
既然去不了北边,那只能去南边咯。
只要不是憋在家里面,朱棣现在去哪里都行。
“大哥知道你能打,但是去了那边,你还是得听英哥的安排,以打探消息为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采取一些武力手段,但不能弄得局面太大,懂了么。”
“好的大哥,我明白的大哥。”
“至于土司的方法,之后会有专门的政策下来,你只要保证,大明南境在两到三年之内,不出大乱子,就是大功一件。”
改土归流这种政策,元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只不过元朝自身内部腐化太快太严重,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做的不彻底也不明显。
大明就不一样了,等北方平定之后,就能腾出精力,将西南地区彻底梳理一遍,到时候困扰中原千年的少数民族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绝对不要小瞧了华夏的文明侵略性。
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侵蚀,是降维打击。
大明以后读书人只会越来越多,科举选官的数量,也会逐年递增。
那些科举‘毕业’的举人们,是时候轮到你们去给帝国的未来做出贡献的时候了。
未来,举人们的毕业之路,要么是在京城慢慢等递补的资格,要么直接拼一把。
去帝国需要的地方,传播大明的文化。
只要去了那些地方,那么就等于跳过了熬资历的阶段,有了优先进入中枢机构的资本。
没错,朱标已经想好了,未来两个方向上,急需要大量的官吏。
岛国和中南半岛!
这两个地方,都需要用华夏文明去覆盖掉原本的本土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同化掉打下来的土地。
未来的读书人,可得多感恩戴德,谢谢朱标这位太子爷的恩赐啊。
给朱棣画了一个大饼之后,朱标就离开了燕王府。
他心里,并没有对朱棣的愧疚。
也不需要有任何的愧疚,毕竟鞭子又不是他朱标抽的,对吧。
为了这些弟弟们,朱标也算是操足了心。
一个两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