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2章 潮滩苇荡与耐盐禾苗

作者:喜欢消山虎的徐梵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晨雾裹着咸腥气漫过船舷时,甲板上的桐油布正往下滴着水,每一滴都带着细碎的盐粒,在柚木地板上积成小小的白圈。宝儿将昨晚绘制的河口航道图铺开,羊皮纸边缘还卷着潮汽,图上用朱砂标注的 “红树林区” 旁,新添了几处波浪形符号 —— 那是渔民出身的船员提醒的 “烂泥田” 边界,此刻正被雾中的潮声验证,远处传来 “咕嘟” 的气泡破裂声,如同大地在浅眠中翻身。


    “夫人,苇荡里有动静!” 哈桑举着望远镜低声喊道,镜筒裹着的鲨鱼皮还带着潮气。众人望去,只见成片的芦苇在雾中摇晃,墨绿色的苇叶相互摩擦,发出 “沙沙” 的声响,其间夹杂着细微的 “窸窣” 声,像是有什么小动物在穿行。靠近后才发现,是几只灰褐色的野兔在啃食苇根,它们的毛色与淤泥融为一体,唯有抽动的鼻子暴露踪迹,而被啃过的苇秆断口处,竟渗出带着咸味的汁液。


    老舵手用篙杆拨开苇丛,竹篙没入泥中尺许,带出的土块攥在手里能挤出盐水。“这地叫‘潮打滩’,” 他粗糙的拇指碾着泥块里的苇纤维,“涨潮时泡在咸水里,退潮时被日头晒得冒白烟,能长东西的都是硬汉。” 他的话未落,宝儿突然指着苇丛深处,声音里带着惊喜:“那是什么?”


    众人望去,只见一片低矮的绿色植物混在芦苇间,叶片细长如稻,却比寻常稻禾矮壮,穗子沉甸甸地低着头,谷粒呈红褐色,外壳上凝着薄薄的白霜。最奇特的是,它们的根系暴露在泥外,像无数白色的胡须扎进盐碱地,潮水退去后,这些根须会分泌出晶莹的液珠,落地即化为细小的盐晶,仿佛在主动排出体内的盐分。


    “是野禾苗!” 曾在江南种过田的船员蹲下身,手指轻轻拂过稻穗,谷粒饱满得压弯了秸秆,“俺们老家的稻子经不起盐,浇半瓢海水就蔫了,这东西竟能在烂泥里长这么好!” 他摘下一粒谷,用牙咬开外壳,里面的米粒带着淡淡的粉白,嚼之微涩,却有回甘,不像有毒的样子。


    正午的日头驱散晨雾,潮打滩的景象愈发清晰。这片野禾苗的分布极有规律,沿着退潮时的水痕呈带状生长,最密的地方能遮住底下的淤泥,稀疏处则与芦苇交错,形成天然的 “禾苇相间” 带。宝儿让人丈量,发现每株禾苗的间距约为两尺,恰好能避开潮水的直接冲击,而根系向两侧延伸的范围,又能抓住流动的泥沙,让植株在软泥中站得更稳。


    “这些苗在自己造地呢。” 老舵手啧啧称奇,他指着一株被连根拔起的禾苗,根系周围缠着细密的泥块,“芦苇抓不住的细沙,都被它们的根须网住了,年深日久,就能把滩涂变成能长庄稼的地。” 他说得没错,禾苗密集区的淤泥明显比别处结实,用篙杆戳下去,阻力要大上三成,表面还结着一层薄薄的盐壳,像给土地盖了层保护膜。


    涨潮时分,禾苗的应对机制更显神奇。随着海水漫过根部,叶片会逐渐卷曲,减少水分蒸发,穗子则微微抬起,避免谷粒被海水浸泡。更令人惊讶的是,叶片表面的白霜会变厚,用手指刮下,尝之咸涩味比之前重了许多 —— 显然是在通过叶片排盐,这与红树林用气根泌盐的方式虽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得弄些种子回去。” 宝儿让人取来陶罐,打算收集成熟的谷粒,“泉州府的盐碱地多,要是能种活,比种芦苇强十倍。” 船员们小心翼翼地采摘,却发现谷壳异常坚硬,用手搓不动,得用石臼轻碾才能脱壳。哈桑灵机一动,取来火山热泉区带回的硫磺结晶,与草木灰混合后撒在脱壳的谷粒上:“老家用这法子存稻种,虫不咬,还发芽快。”


    午后的天气突变,西南风卷着乌云压过来,潮打滩上掀起浑浊的浪花。禾苗在风中剧烈摇晃,却很少有倒伏的,原来它们的秸秆基部是空心的,能减少风的阻力,穗子顶端还长着细小的绒毛,能缓冲风力。更奇特的是,风雨中,成群的海鸟落在禾丛里,它们并非来觅食,而是用身体护住被风吹得倾斜的植株,仿佛在与这些植物相依为命。


    “这些鸟和禾苗是老相识了。” 渔民出身的船员解释道,他指着鸟粪落在禾叶上的痕迹,“鸟粪里有养分,禾苗结的籽能喂鸟,这是互相帮衬呢。” 他说得没错,检查鸟粪时,果然发现里面混着未消化的禾苗碎屑,而被鸟粪覆盖的禾苗,长势明显比别处旺盛,叶片更绿,穗子也更饱满。


    雨停后,潮打滩出现了意外之喜。一片被风吹倒的禾苗下,露出几处陶片,拼凑起来竟是半个破陶罐,内壁还残留着炭化的谷粒,形状与野禾苗的种子一模一样。陶罐的胎质粗糙,带着明显的手工痕迹,底部刻着一个模糊的 “盐” 字,显然是前人在此种植或储存禾种的证据。


    “看来不是第一次有人发现它们了。” 宝儿摩挲着陶罐边缘的磨损处,“这罐子的样式像唐末的,说明这片禾苗至少长了上百年,能经得起这么久的潮起潮落,可见有多皮实。” 她让人将炭化的谷粒与新鲜种子对比,发现两者的大小、形状几乎一致,证明这种野禾的特性十分稳定,代代相传变化不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夜幕降临时,船员们在禾苗区搭起临时的观察棚。用红树林气根和芦苇杆扎成的棚子,既能挡潮又能透气,棚下的泥地上,铺着收集来的禾叶,散发出淡淡的草香。宝儿借着油灯的光,在海图上仔细标注:用绿色圆点标记禾苗密集区,红色三角注明盐壳厚度,蓝色曲线画出潮汐淹没的范围,旁边还特意记下 “鸟护苗”“根泌盐” 等特性,字迹被潮汽浸得有些模糊,却一笔一划格外认真。


    深夜的潮声格外清晰,涨潮的海水再次漫过禾苗根部。宝儿趴在棚边观察,发现被海水浸泡的根须会轻微蠕动,像是在主动吸收水分中的养分,而叶片上的盐霜则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与远处灰岩岛的发光贝类遥相呼应。她突然明白,这些看似柔弱的植物,早已在与海洋的拉锯中,练就了一身生存的硬功夫,它们的每一寸生长,都是对这片潮打滩最精准的适应。


    黎明时分,收集的种子已装满三个陶罐。船员们用桐油布仔细密封罐口,再裹上芦苇叶防潮,小心翼翼地搬入舱底。老舵手则在船尾做了个简易的标记,将一束带着谷穗的芦苇系在缆绳上,随风飘动的穗子像面小小的旗帜,标记着这片藏着宝贝的潮滩位置。


    船队离开时,宝儿回头望去,晨光中的潮打滩绿得发亮,野禾苗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与他们道别。她知道,这些红褐色的谷粒,将和海图上的标记一样,成为这次远航最珍贵的收获 —— 比起金银,能让百姓在盐碱地上种出粮食的种子,才是真正能安定天下的财富。


    船帆鼓满风,带着新的发现和满舱的希望,继续朝着下一片未知的海域驶去。甲板上,那个装着禾种的陶罐被小心地放在舵轮旁,仿佛成了新的 “罗盘”,指引着船队在探索自然的同时,也不忘为人间带回生生不息的力量。


    喜欢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请大家收藏:()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