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4章 陪读

作者:骚话王安澜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安澜端着满当当的托盘走回座位,艾米丽娅看了一眼:“哇,都是辣的呀?”


    他把菜一一摆好,笑着点点头:“上周在洛杉矶唐人街吃了顿川菜,味道挺正宗,现在回国之后还真馋这一口了。”


    他夹起一片回锅肉放进嘴里:“这家的回锅肉还行,就是肉少了点。”


    艾米丽娅也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麻婆豆腐,瞬间眼睛一亮:“嗯!辣度还行。”


    她嚼了几口,脸颊因辣味泛起淡淡的红晕,却仍忍不住又夹了一筷子水煮牛肉:“不过,再辣一点可能更好吃。”


    她含糊不清地说,嘴里还嚼着嫩滑的牛肉片。


    安澜笑着摇头,伸手给她开了瓶牛奶:“你啊,明明不能吃辣还要逞强。”


    艾米丽娅接过牛奶,小口抿着,辣意渐渐缓和,脸颊的红晕也慢慢褪去。


    她抬头看着安澜,眼中满是笑意:“不过真的很过瘾,在华夏能吃到这些,感觉很特别。”


    安澜笑了笑,伸手帮她把额前的一缕碎发别到耳后:“那晚上也让陈颖她们做几个川菜,再做点淮扬菜和粤菜,咱们好好喝两杯。”


    “好呀,要不你先回家?”艾米丽娅看了眼手机上的时间,“下午两点我有华夏古代史选修课,然后还有节数据科学导论……”


    她抬头环顾四周,食堂里的人已经稀稀落落,只剩下几个工作人员在擦桌子。


    安澜三两口扒完剩下的半碗饭,站起身顺手拿起她的背包:“那咱们也走吧,我陪你一起去。”


    艾米丽娅点点头,跟着他走出食堂。


    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她下意识眯了眯眼,安澜伸手替她挡了挡:“现在刚一点多点,我们坐会儿咖啡馆再去上课?”


    “好啊。”她欣然答应,两人步行几分钟,找了一家安静的咖啡馆。


    店内人不多,空调开得很足,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暖洋洋的。


    艾米丽娅点了杯美式,安澜要了杯冰拿铁。


    她捧着杯子小口啜饮,忽然抬头笑道:“其实古代史这节课我之前一直有点犯困,但前两天发现老师讲得还挺有意思的。”


    “嗯?”安澜挑眉:“比如?”


    “比如上周五讲丝绸之路,老师放了好多文物图片,特别精美。”她眼睛亮晶晶的,像是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


    安澜听着,嘴角不自觉上扬。


    咖啡馆的时钟指针缓缓移动,到了一点四十五分时,安澜站起身:“走吧,要上课了。”


    艾米丽娅点点头,跟着他走出咖啡馆。


    华夏古代史的上课地点是在五道口六教A区的一个中小型教室里,此时稀稀拉拉地坐了二三十人。


    此时距离上课还有五分钟,老师正站在讲台上检查着PPT,看到艾米丽娅这个全班唯一的外国人进来,当即朝她点了点头。


    “秦老师好。”艾米丽娅用中文打了个招呼,随后搂着安澜的胳膊坐在第三排中间。


    接下来的五分钟里,又有十几个学生陆续走进教室。


    上课铃响起,前排学生却依旧在玩着手机,后排几个甚至还在小声聊天。


    看来看去,艾米丽娅竟然是全班最认真的一个。


    讲台上的老师倒也不在意,一边讲解,一边慢悠悠地翻着PPT,语气平和得像是在聊家常。


    这种类型的课在整个华夏的大学里都差不多,是典型的水课,学起来毫无压力。


    上课不点名,期末也没有考试,顶多写上一两篇报告,而且最后给分都不低,因此很受学生欢迎。


    不过要选上这种课的难度却是不低,课程大都是小班教学,每个班最多也不过四五十人,一般也很难选上。


    如果艾米丽娅不是国际生,估计也不大可能选得上。


    老师推了推眼镜,指着PPT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说道:“丝绸之路是连接了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道路,从此之后,华夏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宝等也传入华夏。”


    艾米丽娅眨了眨漂亮的蓝眼睛,好奇地问道:“老师,那汉武帝为什么要开辟这条路呀?是为了赚钱吗?”


    教室里几个原本在偷偷玩手机的学生听到艾米丽娅问出这个幼稚的问题,都忍不住抬起头看了看。


    老师笑了笑,耐心解释道:“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政治和文化交流。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他希望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拓展疆土,传播华夏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贸易往来,也让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还有军事上的考量,联合当时的月氏之类的国家一起夹击匈奴。”安澜在旁边轻轻点了点头,又补充了一句。


    艾米丽娅又接着问:“那汉武帝还有其他厉害的事情吗?”


    “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老师顿时来了兴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把匈奴打得节节败退,保卫了汉朝边疆的安全。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太学,培养了很多人才。”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黑板上简单写下几个关键词。


    艾米丽娅听得入神,又问道:“老师,太学是什么呀?是学校吗?”


    老师耐心地解释:“对,太学就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就像咱们现在的大学,不过那时候能去上学的大多是贵族子弟或者成绩特别优秀的人。”


    教室里的气氛依然不算热烈,但老师讲得很投入,艾米丽娅也时不时提出问题,安澜安静地坐在一旁,偶尔补充几句自己的见解。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如潮水般瞬间离场,教室里很快空了。


    艾米丽娅却没有着急走,而是拿起背包走向讲台。


    “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下,有没有什么影视资料能帮助我快速了解华夏历史的?最好是有英文版的,我听中文还是没那么轻松。”


    艾米丽娅一脸期待地问道。


    老师推了推眼镜,微笑着回答:“有倒是有,像《河西走廊》就很不错,英文版也有,它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变迁,很有深度。还有《大国崛起》里关于华夏部分的片段也值得看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