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前,六岁的林重错还没有登基,甚至还是二皇子未受封太子,当时的萧家父母已经战死,萧家在外征战的只剩下了长子,尽管如此,皇上为牵制手握萧家重权的萧渊兄长萧屿,再召二皇子至交萧渊入宫,说是“北方条件恶劣,替萧家长子照料弟弟,还说二皇子十分不舍萧渊随军北上,开口请求留下萧渊。”
萧屿当然知道这是何意,也知道林重错断然不会作出如此要求,但他还是应允了。
萧家大军,由他父亲萧逸统帅时,他的母亲是皇上的义妹沈茹心,当时林氏一族也是由武官起家,是后来先皇和萧家老将军(萧逸的父亲)萧明推翻前朝政权,林家才坐上了皇位;萧屿的母亲也是身怀武艺,通晓兵法,留在京中可以作为牵制,削弱大军的实力,因此最开始是让他母亲留京,这也就意味着几乎只有年关一家才能团聚,后来萧家军萧将军的威信越来越大,少将军又初现骁勇之态,皇上怕了,便又多次召见小儿子萧渊,萧渊便是这此时认识了二皇子林重错。
后来北方战事吃紧,沈茹心自请去北方战场,皇上允了,在京中留下了七岁的萧渊,却不料北方蛮人派兵偷袭,杀害了萧逸,随后沈茹心上战场,未躲过暗箭,被杀。此时十六岁的萧屿带兵更换战术,找到并随后切割蛮人尖锐前锋,使其陷入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地步,随后带着骑兵站下大帅头颅,蛮人乱了阵脚,随后被逐一击破。
消息传回京中,满朝文武无一不又惜又喜,萧家武官世家,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少年一个稚子,最后是这个少年击破了困境,护住了国家,皇帝又是悲伤又是赞赏,将萧家军的统领权交予萧屿,袭其父威武侯的爵位,战事一结束萧屿便回到了京中受赏,也是那次,萧渊发现萧屿整个人都变了。
于萧屿而言,官场才是真正的生死场。
再次离京,萧渊依旧被扣下,萧屿不作言语,甚至没能与萧渊见过几面,几年后萧渊才知道,那是在保他。
随后多年夺嫡之中,大家都默认了萧家军站在二皇子林重错身后,萧屿也未曾出面划清界限,因为那都是无用功。皇后曾得一子,但几岁时生病,去了,剩下的皇子中,二皇子林重错为淑妃阮笙离的姐姐、前任淑妃阮梵所出,后阮梵不忍宫中生活,自缢而亡,其父阮瑀年老患病,加上悲伤过度,随后也去了;后来便是阮笙离的胞弟阮经离当家。
皇上既然当年选择了二皇子舍不得萧渊作为理由,那么便是想利用萧家这把刀为他的二儿子抵挡那些觊觎储君之位的人的算计,顺利受封太子。萧屿若此时划清界限,那就太蠢了。何况,萧渊多年与林重错相处,早就来不及了。于是毫无疑问的,林重错成为了太子。
随后萧屿前往东宫探望萧渊,恰巧萧渊不在,便与林重错弈起了棋;没多久太后,当时的淑妃阮笙离来到这里,带着食盒说是探望太子,林重错被他的父王唤去考察功课,便替林重错和萧屿弈棋。
棋弈一半,阮笙离忽然指着萧屿刚落下的一子:“威武侯,此子可是下错了?”
“淑妃娘娘,认为臣应该落在何处?”
“自然是此处”,便指了一处。
萧屿听从他的话,落下了那一子,“臣受教了。”
“威武侯言过了,如此听话才能保住你的子,否则说不定又会被取走二子。”
萧屿手一顿,“怀疆,多谢娘娘提醒。”便随即起身,“时候不早了,娘娘,臣先退了。”便离开了大殿。走出大殿,便看见萧渊怔怔的站在门口,“哥,爹娘……是不是……并非意外?”
萧屿看着十二岁的萧渊,沉默了一下,“没有,别多想。”
沉默已经告诉了萧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