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第一章

作者:鹤汀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幽州今年要比往年更冷一些,刚过寒露便迎来连日大雪。


    鹅绒般的雪花下了一夜,到卯时方停。即便太阳已经高高挂起,还是抵不住丝丝寒气,大街小巷上也瞧不见什么人。


    顺着城门飞奔来一个约莫十岁的孩子,两个脸蛋红扑扑的,不知是冷的还是跑的太急,边跑边大声喊道:“将军回来了!将军回来了!”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城门口聚集的百姓也骚动起来,大家有的探着头向外望去,有的窃窃私语。


    有人刚从城门进来,被这乌泱泱的人群吓一跳,虽不明所以也忙着跟着人群向城门望去。


    不多时便听到有马蹄声传来,众人抬眼望去,只见一名身着赤色戎装的少年策马奔驰在雪地间,高高束起的发随着寒风飘逸。


    城门口原本有些嘈杂的人群瞬间噤声,直到后面押着的一队人马入城,原本安静等在道路两边的百姓犹如被突然打落的蜂巢,瞬间炸开了花,更有甚者还拎了鸡蛋和菜叶子,忙着挤到人群的前面要把菜叶子亲自糊到那劫匪脸上。


    不知是谁起头大喊了一句“将军威武!”


    百姓们纷纷附和起来,红衣少年纵马而立,回头望了一眼,便策马离去。


    彼时衙役才赶忙出来维持秩序。


    刚刚入城的一对小夫妻终于找到了话口,忙拦住一位大爷问情况,听完才明白,年初幽州城外突然兴起了一窝土匪,在幽州与瀛洲之间的必经之道上打劫,无论是商贩还是百姓皆心惊胆战,苦不堪言,大家逐渐连探亲都不敢,两州府衙抓了小半年仍一无所获。


    眼看着要入冬,一些吃食都要从外州买入,幽州府衙求上了将军府,请求将军府派人出面剿匪。


    大爷讲完望着红衣少年离开的方向,意犹未尽地感慨:“不曾想将军竟然亲自去了。”


    问话的公子也点点头附和道:“这位将军瞧着年轻,竟这般厉害。”说完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头,又补充道:“就是长的秀气,倒像个姑娘。”


    闻言大爷上下打量了一番这对小夫妻,问年轻公子:“郎君是外乡人吧?”


    年轻公子忙拉了拉衣襟,点点头道:“老人家您是如何看出来的?”


    大爷朗声大笑了几声才回答道:“刚刚打头的那位是北安侯府幺女,陛下亲封的镇北将军,自然是位姑娘,整个幽州谁人不知呢。”


    年轻人闻言大惊,竟然是贺兰将军,活生生的贺兰将军!


    少年刚到将军府门口,便有人从里边匆匆出来,附到贺兰瑾耳边小声道:“将军,上京来人了。”


    贺兰瑾边往里走边问,“督察司的人吗,还未到年末,今年怎么来的这般早?”


    “不是,是位内监。”副将宋萧答道。


    贺兰瑾顿了顿步伐,一时困惑又很快反应过来,心中冷笑,这位陛下倒是心急。


    贺兰瑾一进中厅,里边的人忙起身迎了过来,打头的掐着嗓子行礼问安:“见过郡主。”


    贺兰瑾慢悠悠的脱下披风递给下人,走到前面坐下才抬眼看了一眼,不认识。


    也罢,上京的人她能认识几个。


    “今日真是不巧,让大人久等。”贺兰瑾冷冷的向外吩咐。


    “哎呦,郡主可真是折煞奴才了。”黄天茂忙赶着赔笑,“如今北黎上书和谈,州府越发放肆了,连剿匪这样的小事也敢拿来麻烦郡主。”


    贺兰瑾听出他话里恭维,并不接茬,只淡淡回道:“事关百姓,哪里有小事呢。大人远道而来,可是陛下有什么旨意。”


    黄天茂忙放下手里的茶回道:“还请郡主移步院中接旨。”


    贺兰瑾谢恩后接过圣旨,宋萧上前向黄天茂道谢,掏出一个荷包递过去。


    黄天茂心中嘀咕,传闻这位侯府郡主性子冷又跋扈阴狠,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


    面上却不显,脸上赔着笑,肉都挤在一处,显得眼睛越发精明,上前一步压着声音说道:“郡主戍边辛苦,陛下一直惦记郡主,如今北黎求和,自然是郡主有功。”


    贺兰瑾没看黄天茂一眼,冷着声答道:“北黎自然是畏惧天威与北境诸军才着急求和,陛下仁德,在下不敢居功。”


    黄天茂的话倒不全是恭维,贺兰瑾在北境三年未有一场败仗,北黎自然是不得已才上书求和。


    黄天茂听闻贺兰瑾嚣张跋扈向来不把上京乃至皇帝放在眼里,才忙着恭维,不曾想贺兰瑾并不接茬,一时有些脸色难看。


    “陛下另有一道口谕,嘱咐奴才说给郡主即可。”黄天茂压低声音,踱步到贺兰瑾身边。


    贺兰瑾抬眼,直到黄天茂被盯的有些后背发凉,才开口说道;"大人请。"


    中厅平日里并无人服侍,贺兰瑾示意宋萧候在门外。


    “陛下命奴才转告殿下,郡主年少离京,辗转于玄鹤山求学,艰苦卓绝,幽州一战郡主临危受命,不负皇恩。如今北黎求和,北境可安稳数十年,实在不该再留郡主于幽州苦寒之地。”黄天茂说道。


    “陛下要召我回京?”


    “陛下给郡主两个选择,郡主自幼于江湖长大,三年前不得已才下山,如今事了,郡主尽管卸了军务,继续回去做自由自在的江湖侠士。”


    贺兰瑾不语,静了好一会儿,问道:“那北境军务谁来接手?”


    黄天茂显然对此问题早已准备,立刻便回道:“自然是北安侯。”


    “第二个选择呢?”


    黄天茂微微俯身说道:“郡主宿卫忠正,驻边有功,又是陛下亲封的骠骑将军,陛下特准郡主回京领赏,只是上京到底是皇城脚下,便不能事事由着郡主任性妄为,陛下体恤,知道郡主自幼逍遥,特许郡主不必着急答复,多想几日也是……”


    “我选第二个。”还未等黄天茂说完,贺兰瑾便已做出决定。


    黄天茂有些惊讶,追问道:“郡主不再多考虑几日?”


    “不必了,有劳大人替我回禀陛下。”


    黄天茂出门时才恍然大悟,即便师承于玄鹤山这样仙风道骨的地方又如何,还不是放不下权势地位这些俗物。


    看到黄天茂独自出来,宋萧忙上前说道:“大人自上京来辛苦,请大人去驿馆休息吧”


    宋萧在送黄天茂出去时多问了一嘴,“听说北黎要送一位公主前来和亲,大人可知是真是假?”


    “奴才也听说了,想来是真的,萧将军请留步。”


    ***


    “太子殿下此番言论差矣,这和亲使团若要尽显我大靖重视之意,怕是唯有太子殿下亲自前往接待,方能压得住阵脚。”


    宣政殿内,气氛庄严肃穆。诸位大臣仿若被施了定身咒的鹌鹑,一个个脑袋低垂,不敢随意动弹。


    究其缘由,无他,只因二殿下慎王又与太子殿下在这朝堂之上明里暗里的较劲起来。


    太子殿下素来沉稳持重。此刻,他身姿挺拔,面容沉静,目光沉稳地望向皇座之上的建宁帝,字斟句酌地说道:“北黎此番求和,派遣使臣赴京。我大靖为彰显大国风范,以示诚意,理应派出一位皇子前去接待,如此方显妥当。”


    建宁帝俯瞰着大殿上那乌泱泱一片的臣子,只觉太阳穴突突直跳。


    接待一国使臣,固然是朝堂之上的要事,可实在没必要让众人如此推三阻四,像躲避瘟神一般。


    此次北黎派来求和的乃是其当朝四皇子,大靖这边自然也需派出一位皇子,才足以彰显对此次求和之事的重视。


    然而,太子殿下身份贵重,若亲自接待使臣,未免会让北黎觉得大靖过于殷切。


    倒是慎王殿下,如今在朝堂之上可谓是意气风发,志得意满,风头正盛。


    确实是接待使臣的最佳人选。


    只是,这其中另有个微妙之处。随北黎求和队伍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位公主。


    慎王的正妻已然逝去多年,如此一来,这接待使臣之事,相较之下反倒成了次要,究竟由谁来迎娶这位和亲公主,才是慎王和太子推脱的原因。


    和亲公主自然被排除在皇权之外。


    太子殿下已然有了正妃,即便再娶一位外邦公主为侧妃,对其地位与朝堂局势而言,也掀不起太大波澜。


    但慎王殿下却截然不同,他心怀壮志,图谋大业,其正妃的人选,必定要能对他的宏图大业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


    他心中早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对这和亲公主之事,自然是避之不及。


    朝堂之上,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眼瞧着着建宁帝的脸色愈发阴沉,左相赶忙挺身而出,脸上堆满了恰到好处的笑容,恭恭敬敬地说道:“陛下明鉴,太子殿下身份贵重,若亲自接待使臣,我大靖恐显过于热忱,怕是让北黎得意。”


    “北黎已然割让三城,做出这般退让之举,还送来公主和亲,他们又有何可得意之处?” 四殿下宁王忙接过话茬,言辞恳切地说道,“儿臣以为,北黎此次求和态度颇为真诚,我大靖亦当拿出相应的诚意,如此方能彰显我大国的泱泱风范。


    建宁帝目光如炬,将殿下臣子们各怀鬼胎的模样尽收眼底。他微微眯起双眸,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几分威严,缓缓开口道:“翊王,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被突然点名的翊王,方才似乎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整个人愣怔了一下。


    不过,他反应极快,忙躬身行礼,恭顺地说道:“父皇圣明,儿臣以为皇兄们所言,皆有道理所在。”


    慎王殿下听闻此言,回头瞥了一眼身后颤颤巍巍的翊王,不紧不慢地说道:“父皇,五弟久不在京中,哪里懂得这些微妙的权衡之道。”


    “回来也有一段时日了,却丝毫不见长进。” 建宁帝看着殿下那恨不得将脑袋深深埋进地面的李牧昭,心中的烦闷愈发浓重,只觉头疼。


    李牧昭一言不发,整个人弯着腰立在后面。


    建宁帝满脸不悦,在这剑拔弩张的氛围之下,众人皆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为翊王说上半句好话。


    “那便由翊王接待吧。”


    慎王原本正绞尽脑汁,思索着如何再与太子殿下唇枪舌剑一番,听到建宁帝这般决定,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


    “父皇,此举恐怕会让北黎觉得我们有所怠慢,这于两国邦交而言,恐非好事。”慎王性子急躁,脱口便是推辞。


    右相大人见状,赶忙上前附和,恭敬地说道:“陛下,慎王殿下所言极是,还望陛下三思。”


    “无妨,皇子接待,已然足以彰显我大靖的重视之意。况且,朕已然下旨,召华瑾回京,届时让她一同接待使臣便是。” 建宁帝摆了摆手,语气之中已然隐隐透露出一丝不耐。


    建宁帝上朝前刚刚收到快马加鞭送回来的密信,贺兰瑾选择第二种。


    北安侯府当年不惜得罪众人也要送她离开,她却一次一次往回撞。


    自己也是看在她父亲的面子上才给她再次离开的机会。


    可惜她舍不下这滔滔权势。


    贺兰大哥那样英武澹泊的人,他的孩子们,却个个被利欲熏了心。


    “父皇!”慎王向前跨了一小步,面目急切,试图再争几句。


    “父皇圣明。”慎王还想说什么,宁王那清朗且带着几分急切的声音横空杀出,硬生生地将慎王即将脱口而出的话语拦腰截断。


    “儿臣领旨。”李牧昭挨一场骂,便从天而降了一份大差事。


    他在心底暗自思忖,怎么不算好事呢?,这是他回到上京后第一次接到指给他差事。


    不是半年前从莱州回到上京后,而是八年前从国安寺回到皇宫后,第一次接到差事。


    已然退朝,宣政殿外方才晨光熹微。微光中,殿宇飞檐的轮廓被勾勒得分外清晰,琉璃瓦泛着清冷的光。


    慎王大步流星的走在最前面,众臣自然看出这位殿下不大高兴,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生怕被抓住错处触了这位大佛的霉头。


    “你拦着我做什么!让老五接待使臣,岂不是胡闹!”慎王一出殿门便对着宁王怒目而视,语气难免充满了责难。


    宁王堆着笑赔罪,对着慎王连连赔罪,语气中既有劝慰之意,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笃定:“三哥慎言,父皇自有父皇的道理,再说下去,怕是要惹父皇不悦。况且这差事落在五弟身上也并非坏事,让他在父皇面前露露脸也好。”


    眼瞧着聊到自己,一直躲在众人最后面的李牧昭,此刻也只能硬着头皮,在慎王那如炬的目光注视下,缓缓走上前赔笑:“二哥消气,我一定尽心尽力,况且不是还有那华瑾郡主,只是听闻这三年前华瑾郡主手刃的北黎大将,正是北黎四皇子的亲舅舅。到时谈和只怕要打起来。”


    慎王闻言脸上缓和一些,“这华瑾郡主居然要回来了。”


    说罢瞟了一眼站在面前的李牧昭,又夹杂着一丝淡淡的不屑,说道:“这和亲公主你是推脱不掉了,原本母后还准备让你娶媛媛表妹,如今看来是不成了。不过以你的身份,娶这和亲公主也不委屈你,既然接了差事,就好好办,别在外面丢了母后的颜面。”


    慎王说罢猛地一甩衣袖,迈着大步,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宁王见状,走上前轻轻拍了拍李牧昭的肩膀,脸上依旧挂着那副亲和的笑容,轻声说道:“五弟,好好干。” 说罢,便转身快步跟随着慎王的脚步离去。


    走在后面的众臣不敢吱声。


    慎王一向得建宁帝宠爱,鲜少有如此气愤的样子。


    倒是太子一如既往地沉稳如渊,恰似一潭深不见底的死水,让人瞧不出丝毫的喜怒。


    他身姿挺拔,步伐稳健,脸上带着那副惯有的波澜不惊的神情,不紧不慢地走着。


    左相走在太子身侧,微微俯下身,压低声音,神色间带着几分急切与担忧,同太子说道:“殿下,华瑾郡主若要回京,她的支持到底是至关重要,殿下也应设法争取一番才是。说到底,殿下与北安侯向来交情深厚,虽说北安侯与他这位胞妹关系不睦,但毕竟血浓于水,总归是一家人。华瑾郡主又怎会轻易站到与殿下对立的面上呢。”


    太子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左相此话怎讲,北安侯与华瑾郡主都是陛下的臣子,自然效忠陛下,又何来对立一说呢?”


    说罢,太子微微颔首,便迈开步子,缓缓离去,留下左相独自一人,呆立在原地,脸上满是懊悔与无奈,一边责怪自己方才言语的失当,一边在心中暗暗抱怨太子不懂变通。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